10月21日开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将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据透露,网络沉迷防治即“网瘾防治”,拟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
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卫健委的有关统计数据,全球青少年过度依赖互联网比例为6%,中国比例接近10%,而农村的情况较城市更为严重。有专家表示,对于这些现实问题,立法层面也不妨给出响亮回应,明确网瘾防治入法不等于给“电击治疗”等粗暴手段张目。要明确严禁暴力殴打、虐待胁迫戒除网瘾等红线,更好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网友表示,这个坚决支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诱惑即使是成年人都抵挡不住,何况是未成年人,很容易成瘾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最后可能因小失大一事无成。网瘾防治写入法律,关键要具体,要可操作,否则又会成为一纸空文!
早在2009年,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就已经被很多媒体披露,他所谓的诊疗方法借鉴了“电刺激厌恶治疗”原理,当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给予一定电刺激,让他们因为巨大痛苦而产生恐惧和厌恶反应,与不良行为之间建立条件反射,不敢再犯。“厌恶治疗”还可以借助药物,想象或是橡皮圈来完成,相较而言,电击疗法副作用更大。
据国外研究统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接受电疗后出现明显的记忆衰退,长期电疗更会带来头痛恶心等强烈后遗症,而且在进行电疗之前,应先注射适量的肌肉松弛剂和麻醉药,并征得患者本人同意。那些抓来直接按在床上,差了电源就上的不是治疗,是行刑!
在网戒中心,除了“不能吃巧克力,不能喝饮料”等,各种硬性规定外,还有“表现不好”等模糊概念,电击成为一种惩罚手段,专治各种“不听话”。
在这场终点不明的对抗里,父母是最不应该存在的杨永信们的帮凶。
互联网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我们看到互联网积极优势的同时,仍需要看到互联网潜在的问题,例如未成年人过度依赖互联网,因其缺乏对互联网信息的有效筛选,很容易被网上不法分子利用,或浏览不健康信息影响身心健康。此外,沉迷游戏等网瘾行为,仍需要得到有效引导,未成年人缺乏自我约束意识,自律性有待提高。
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