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下来”,也是一种境界
廉德忠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经常会自觉不自觉的制造一些尴尬,结果连自己都弄不清楚怎样应付和解决。
比如,为了某种利益,有时要逞人之能,在酒桌上夸大海量。结果遇到杜康高手,人家一口气海涵而下,自己却又量饮有限,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硬着头皮来,结果烂醉如泥,洋相百出。
比如,在某种场合,振振有辞,经纶满腹,偏偏遇到虚心爱学之士,人家谦恭之致,打破砂锅问到底,自己学无专攻,只好天文地理,胡吹滥侃,结果指鹿为马,破绽百出。
比如,两口子拌嘴,口无遮拦,逞一时之勇,快人快语,那口子又极其认真,非得要个子丑寅卯,搞清究竟,只好千解释万哄劝,结果越说越离谱,成了夫妇感情的“千千结”。
比如,哄孩子听话,夸下海口,如若怎的怎的,就怎的怎的。结果孩子真的就怎的怎的了。事实上你还真的无法兑现诺言,结果后悔莫及,当初怎么就没有“走走大脑”。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记得小时侯有的小朋友犯过错误,被大人追打。小孩子为求避难,不知轻重,经常跑到非常危险的地方,比如高墙上,比如大树上,当然还有命悬一线的处所。每每此时,大人们就极尽能事,高声或低声地劝阻:下来,下来。结果悲惨的事情有时还是发生了。
仔细想一想,大人的一声“下来”,实际上已经是很大的退步,他是真得害怕孩子发生意外。这里面已经给足了孩子选择的空间,也表达了他对孩子的千种疼惜万种爱。只是有的孩子不领其意,结果就发生了悲剧。
联想到我们为人处世做学问,联想到我们的柴米油盐,联想到我们相夫教子,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为自己设计了一个“不能下来”的怪圈,逼迫自己只能上而不能下,所以极其尴尬,所以极其窘迫。那么,这时候如果有人轻轻提醒一句“下来”,或许我们便有了一个解脱的台阶,顺水推舟,自然而然就“下来了”。
但是更多的时候还需要我们自我救赎,自我解脱,自己给自己找台阶,自己寻法想辙,从那个自己制造的高度上走下来。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相当高,成绩相当好,上级认为他是人才,他自己也觉得应该得到一官半职,结果组织上还真的识才如玉,把他安排到一所中学当副校长。时间不长,这个老师发现自己可以为将,但不可以为帅,便寻了个借口和台阶,回到原来的学校继续做教书先生。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此内疚,为此羞赧。因为,我们在力所不能及的时候,善于为自己找台阶,寻求下来之策,实际上,就已经对自己有了一个正确的评判和估价,有了这种认识,我们的思想便提升了境界,我们的人生旅途才会绚烂起来。正如一个心理学家所说,当你能够自己开脱自己,说服自己时,你已经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