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专栏作家/侯秀坤

激情燃烧的岁月!知青,一个特殊时代的影记!只有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才真正知道现在叫岁月静好或岁月如歌
一一杨歌一一
一想起四十多年前当知青的岁月,心中就涌动出一种激动和难忘的一幕幕!曾经的往事;曾经的老乡;曾经的果园;曾经的农田,时常在我的梦里萦绕,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缠绵;那样的让你放不下……
中学毕业后,我带着无限憧憬和好奇,和全国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一样,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记得那一天,是一个小艳阳天,我和妈妈坐着一辆敞篷的解放车,风风火火地奔向我下乡的基地――农安县万顺公社,光辉大队农林牧综合场。接近中午的时候,我们到达了集体户,农林牧综合场的场长接待了我们。

易场长高高的个儿,他慈眉善目,一笑起来小眼睛就眯成一条缝了。为了欢迎我的到来,他把集体户的人和农场的人召集在一起,开始训话:“今天!你们的队伍里来了一位新人,你们不干噷么可不行,(农安方言)你们干噷么我们就干噷么,你们不干噷么,我们就不干噷么!训话结束后,我有点发蒙――这干噷么不干噷么到底是啥意思呢?后来同户的伙伴跟我说,那是易场长的口头禅,意思是大伙好好干,不好好干的话,场里会不客气的,他的干噷么不干噷么,包罗了他所有要表达的意思。
吃完中午饭,易场长把我叫到一边说:“你是新来的,怕你吃不了苦,先在果园看园子吧!”说着,他就起身带我来到林场。啊!好大的一片果树地呀!六月份正是花开的季节,粉红色的花蕾竟相争艳,淡淡的花香扑面而来。我陶醉在这沁人心脾的境地中……
“小侯,跟我过来吧!”易场长把我领到林场的小木屋,然后对我说:“你就在这待着,一天巡视几次果园,看有没有那噷么的,有那噷么的,你就那噷么……”幸亏同户的户员事先有提醒,我终于弄明白了易场长这“噷么”中包含的几层意思,那就是看到有人破坏果园你就得管,不能让人随便进果园……
硕果累累的季节――秋天到了,满园红红的海棠果压弯了枝头,清新的果香飘散着,弥漫着,徜徉在令人心醉的果园里,你真的忘却了时间,忘却了想家的惆怅。
当果子下来的时候,我又被场长安排在小木屋卖水果。
记得有一天,一个叫不上名的知青(其他大队的)来到小木屋。他看看红彤彤的海棠果,又看看早已吓红了脸的我,说:“小妹妹,让我尝几个海棠果呗……我兜里没钱……”
看着他那口水都要流出来的样子,我的心怦怦地跳个不停,快速抓一把海棠果放到他的怀里,然后赶紧说:“ 快走!快走!别让我们场长看见!”
那个知青心里一定很满足,满脸带笑地走了;而此刻我的心却跳得更加厉害了……那个时候,偷偷把公家的东西送给人那可是个大忌呀!
这件事我一直没跟任何人说。

入冬的时候,全国上上下下都在开展向“小靳庄”学习,搞文艺汇演活动(是江青主抓的项目)。我由于从小就爱好文艺,歌儿也唱得不错儿,自然而然就被选进大队组织的战宣队。
那个年代正是抓生产大跃进年代,我们就根据形势的需要,编排了《送咱队长上大寨》的表演唱。我是女主角――拿鞭子赶车的小老板儿;另一个男主角是队长。没想到的是,当男主演一进屋时,我顿时认出他来了,他居然是那个海棠果男知青!虽然免不了又是一阵心跳,但排练的时候还是很放松的,因为毕竟也算是“熟人”了嘛……
这个战宣队一共由十几个人组成:七八个演员,还有四五个乐器演奏者呢!二胡、唢呐、笛子、大鼓,应有尽有。排练了几十天后,我们就来到了县城,参加文艺汇演了。
记得我们是在农安县的大戏院里参加文艺汇演的。
那天,灯光特别明亮。我穿着红棉袄,绿裤子,扎着两根红头绳,脸上画着浓妆,拿着一条五彩长鞭,先在后台等待着。当那激昂的音乐响起时,我甩着长鞭,高声唱起来:“嘚……驾!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哎……叭叭叭地响哎……哎哎嗨吆喂……我赶起了那个大车,出了庄啊哎嗨吆……”

全场掌声雷动。我们的演出获得了文艺汇演的第一名。
汇演结束后,我们这支战宣队受到了公社的极大重视,公社领导决定把各生产大队的精彩节目挑选出来,搞几场汇报演出。于是,我们这个《送咱队长上大寨》节目自然就成了压轴节目。
由于当时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文化活动,我们这支文艺汇演的小分队在乡下可是炸开了锅!一时间,老乡奔走相告,成群结队地,一拨一拨地来到公社大礼堂看我们的演出……记得当时还有人保驾护航呢!
因为我是主角,大家都想看看我;有的老乡硬是挤到我的面前,却又红着脸不知道说什么,那憨厚羞腆的样子至今难以忘怀。
几场演出结束后,为了满足老乡看演出的愿望,我们这支战宣队回到大队后,就在全大队十四个生产队之间开展了巡回演出活动。

那段日子,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知青生活,最历炼人的就是干农活。
农村庄稼地里的活也真是累人呢!秋老虎的烈日烤得人直迷糊,别说干活了。清楚地记得,我们那时扒苞米(就是把成熟的玉米棒从玉米棵上掰下来)这个活要猫着腰干,一人一拢地往前掰。也许是秋天太热,掰着掰着就觉得鼻子一热,一股腥红的鼻血就流了下来,我拿出手帕怎么擦也止不住,红红的血手帕把小河沟都染红了。
户里的同伴看到后,把打头的叫过来(领着我们干活的队长)大家七手八脚地帮助我,有的让我举起手,有的让我仰起头,还有的拿出自带的凉水让我喝。我半坐半依到同伴的怀里,望着一双双关切的眼神,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哭得那个痛快呀!这可真是患难见真情啊!那真切的知青情,那淳朴的老乡情......

过年前,我们分到了丰收的果实,每个知识青年分到了40斤黄豆、40斤绿豆、10斤海棠果,为了让家人能吃上我带回的丰收果实,我把各40斤的黄豆绿豆分装在两个口袋里,把两个口袋绑在一起,前后一搭就扛在了肩上,手里拎着装有海棠果的小布口袋就上路了......
当我回到家的时候,妈妈看见我那又红又肿的肩膀,心疼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那些日子里,我经历了人生艰苦的历练,也成就了我心中的那份信仰。

1975年,我被调入大队部,担任大队妇女主任一职,接着是去县里干部培训班学习,再后来就到生产队包队,整天吃住在生产队,那一段时间里,我被派到各家轮流着吃饭。
记得在14队包队的时候,我每天和生产队的社员一样,每天鸡刚叫头遍就下地干活,我虽然没有分到固定的活,但是没有一天因为偷懒不出工的事情发生。在各家派饭的时候,每一个家庭都是那样地热情款待我,他们拿出自己不舍得吃,攒多日的鸡蛋,炒给我吃,拿出最好的白面烙出油黄的白面饼。
看着老乡坦诚友善的目光,望着孩童那直咽口水的小样,我哪里能吃得下去呢?我把孩子抱起来,让老乡一起用餐,可老乡却说“就两张面饼你自己吃吧!吃饱了还要下地干活呢!”那一天,我抱着孩子一口一口地喂他,孩子狼吞虎咽地吃着。由于小嘴紧着叨噔,小脸涨得通红。老乡一个劲儿地说:“一看你就是一个好人!”那一顿饭我虽然没有吃饱,可是我的心里却是热乎乎的......
包队结束后,我又参加了公社组织的青干班学习。最令我难忘的是在七五年的七月份,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记得宣誓那天,我的眼里浸满了泪水,小心脏砰砰的跳个不停,举起的拳头攥得紧紧的。

我是看着新中国一步步成长走过来的,也是看着战斗片长大的,我知道共产党员的分量,我晓得作为中国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我人生的起点,从此,我要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祖国,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不久,我被提拔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一干就是一年。1976年,我带着新的希冀,新的希望,迈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课堂,和学子们开始了我梦寐以求的大学学习生涯......

- 作者 -

侯秀坤,1955年生人,中共党员,副高级职称,省市作家协会会员。1974年中学毕业后,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潮,下乡到吉林省农安县,万顺公社光辉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入东北师大中文系学习,1980年毕业后,就职于长春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曾任电影介绍编辑、编审、宣传科长。2000年就职于吉林电视台做编导工作,2010年退休至今。从1981年开始喜欢文学创作,发表的作品有杂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学术论文,独立完成的电视节目近百部,有多部获政府奖。2004年,与人合作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山姐》
人生感言:生活本来就很甜美……
<下图:来利川休闲康养!请入驻白鹊山桦树山庄
家的温馨,乡野风情!159717838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