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裤子
作者: 黎晶
一九七一年,北京工业大学的学生食堂,总会看见一个瘦弱的新生,他总是最后一个买饭的人,是为了免去排队?还是为了剩下的的饭菜品种不多了,那时候大师傅会很大方,把菜盆里剩下的凉菜残汤统统倒进他的饭盒里,一个菜的钱足足有三个菜的量。
瘦弱的学生叫孙小北,他从不在食堂就歺,一个人蹲在操场的杨树下,用最快的速度把饭吃完,然后便默默地消失在人群中。时间一长,孙小北离奇的表现,慢慢地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
工农兵大学生,在文革时期是何等的显赫,新生班的班长李新华是部队战士选送的,共产党员,听说他的父亲是一位军长,优良的家风让他首先发现了孙小北,那个衣着朴素低头不语的同学,他试着接近孙小北,想揭开小北内心深处埋藏的故事。
孙小北其实也出身军干家庭,父母都服务于部队文工团,五十年代孙家孩子多生活不富裕,加上父母经常去基层连队演出,更顾不上照顾清冷的家,真是有点雪上加霜。孙家有一邻居无儿无女,便想帮帮这个军人家庭,也成全他们的无后之忧。可巧邻家也姓孙,不用改姓改名,就将弱小的孙小北抱养了。
一九六一年,孙小北的养父成份高,便退职返乡到了北京郊区通县牛堡屯公社的原籍当了农民,孙小北也随养父母回到了农村,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村娃子。
三年自然灾害农民苦得很呀,瓜菜代粮还填不饱肚子,孙小北正是长身体的时侯,就落下了个先天不足。老孙头和小北的亲生父母有过协议,孩子的户口不迁,按月给点粮票钱,可这对军人好景不长,夫妇二人被派到兰州军区,他们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孙小北的口粮断了供给,真是黄鼠狼专咬病鸭子,三个人吃两个的人口粮怎么活?老俩口勒紧裤腰带,尽量让孙小北吃饱,一家三口相依为命举步维艰渡过了漫长的艰难岁月。
一九六八年孙小北在牛堡屯中学毕业,他回村务农,可生产队说他的户口在城里,不能抢贫下中农的饭碗。孙小北在农村中学毕业,也不算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哪头也靠不上,孙小北被剥夺了劳动的权利,丢到了旱地上,孙家生活的环境可想而知。
老天总有阴晴时,文革后期有了招工,公社发现居然还有孙小北这样的黑白人,其亲生父母又都是革命军人,便推荐他进了通县一家兵工厂当了学徒工。孙小北转眼之间恢复了应有的身份,可他忘不了养育他的养父母,十几元钱的工资留下饭费,全部交给了含辛茹苦的这对老人。
十几年农村生活的磨练,孙小北养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德,赢得了工厂的认可。一九七一年他被推荐到北京工业大学,成了一名大学生。好事多磨,孙小北的工龄不够,不能带资上学,一夜之间他又回到了一穷二白,亲生父母见孙小北上了大学,既感谢那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又没有钱给亲生儿子交生活费…孙小北含泪面对四位老家竟无语凝噎。
孙小北生活上十分寒酸,没有一件不上补腚的衣服,吃饭都成了问题哪有钱添制衣裤。
孙小北十分刚强,默默地忍受这一切。每逢星期日他跑到菜市口一家信托店,买上条旧裤子和旧文具维持学业。裤子破了,孙小北跑到学校家属办的五七小店铺缝补,补一块补腚多少钱?阿姨们笑了,你这条裤子已经有十八块补腚了,看不出裤子的本色了!这孩子太可怜了,阿姨们集体做出了个决定,孙小北再补衣服分文不收。
班长李新华已是热泪盈眶,他没有想到孙小北同学竟然这样困难,他这个时侯才明白,为什么小北最后一个入睡最早一个起床,因为小北只有一条内裤,深夜洗清晨穿,有时内裤没干,他又怕同学们看见,只好穿上用自已的体温把它温干。
李新华拿出了两条只穿过两次的军内裤送给了孙小北,孙小北当然不会嫌弃,这可是雪中送炭呀!
几十年过去了,孙小北已年过花甲,幸福的生活没有让他忘记了过去,这条特殊的补腚裤子一直珍藏着。
不忘初心,社区的一次活动,孙小北取出这条裤子,讲诉了一段难忘的历史。
居民们早已是泪水横流。
2019年10月19日于通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