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川、刘建彬点评《路上的春天》
路上的春天
文/渭 波
1
我在一张纸上写下: 春
天就黑了
我在另一张纸上写下: 天
春就媚了
这从上到下的春天
就隐入辽阔的墨影了
2
又是惊蛰
蛇已出洞
老屋的骨架斜挂蛛网
残存的瓦片割裂了乡愁
宗祠的侧门
闩住几代人的生死
3
总有一些风寒撕扯更多的风寒
我只是临风而寒的那个人
总有一些雨引爆更多的雨
我只是掮雨上路的那个人
总有一些蝶舞动更多的蝶
我只是望蝶长叹的那个人
4
从三月出发,油菜动了芳心
我又一次深陷镀金的泥泞
为圆一场梦,叶子包装了枯枝的伤口
野草抬高了土地的边角
在春天的路上
我一次次用心穿越多变的气候
灵川点评:
每个人眼中,都有自然的春天,每个人心中,都有想像和哲思中的春天,著名诗人渭波的新作《路上的春天》,沉稳利落,一气呵成。
"路上的春天”是一个动词,诗人用形像而又哲理的手法打开了春天的窗口:“我在一张纸上写下: 春/天就黑了//我在另一张纸上写下: 天/春就媚了//”。诗的一开头,廖廖几笔,就勾勒出了春天的迅疾和快捷,有一种让人猝不及防的感觉。透过这瞬间的一“黑”一“媚”,我读出了一种“时不我待”、“把握春天”的暗示。
紧接着,诗人用“惊蛰”、“老屋”、“几代人的生死”这几个相对定向的词句,巧妙的引出了春天的更替和绵延;用“雨”和“风寒”、“蝴蝶”和“油菜”,“泥泞”和“伤口”,这些与季节有关的名词,道出了春天的多彩与包容,春天的浩大与辽阔;用“我”对春天的个性体验和思考,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春天,由此引出了一种大“春天”的概念,即:路上的春天可能是自然的春天,也可能是一个人心理上的春天,自然的春天无法留住,心理上的春天是可以把握的,只要有一颗“穿越多变气候”的心,生活的路上,永远是春天。
整首诗一语双关,构思巧妙,独具匠心,让人读后,不仅回味悠长,更能够引起一种共鸣。
刘建彬点评:
春光山色入我眼,柳暗花明又一诗,也许这是我读渭波诗人《路上的春天》后的感触。在春天的路上你可以看到很多东西,而诗人渭波通过简约的笔法为我们勾画出诗人眼里的春景,第一节把我们带入一种辽阔或者春天的方向,它需要观者上下去体验春的深度和广度;第二节几个细节的描摹,又把你带入春天的思索,不言说可意会;第三节写到雨,令我联想到清明雨,这也许是诗人借雨表达一种哀思或者难以触摸的痛感;第四节是诗人带着一颗芳心去阅读这个春天,春天是温暖的但也有春寒料峭,你需要适应这个变化的春天,美即可以喜悦你,也可以打击你,正如春天像是个罂粟花,它极美但又隐藏着陷阱,你要用心去爱它并提防它,对美也要保持距离或者警惕,穿越的不是气候,而是隐藏在春天路上的不同风景,这个春天路上的美可以诱惑你,关键你的心是不是能够安静下来,走在春天的路上你的脚步是不是安稳,你的眼睛能够望得到春天背后的春天吗?在春天的夜晚,读到这样一首春天路上的诗不免令我心动,但我不知道我的这种感觉是否符合诗中的意味深长?我想渭波诗人要表述的内涵会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