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周末。
中午与朋友刚吃过午饭,忽见天气放晴,不觉一阵惊喜。想起酒厂朋友昨天的嘱托,赶忙约了几位影友,向城西陈店镇谢老庄境内的酒厂高粱基地奔去。走近一看,王墨林路西侧那一望无际的高粱基地,端的涨红了脸堂,风一吹,便涌起一片红色的海洋。

啊,这一天终于来了,今秋又见高粱红!
其实,早在40多天前的8月31日下午,我们就应邀来了一次,那次约了7位影友。本想着“立秋三天遍地红”,当时都立秋20多天了,高粱应该成熟了,谁知到现场一看,这里种的是矮化高粱,产量高,熟的晚,部分穗子刚刚泛点红晕,大部分还是青白色。虽然大家也爬高上低的照了许多照片,但到底感到不够尽兴,遂与酒厂朋友约定,到高粱熟了再来。

但一等二等,就是不见朋友来电话,我们有些焦急,生怕误了拍摄良机。
12日,天气仍在持续地阴雨,忽然接到朋友来电:高粱熟了,正准备收割!我都有点不敢相信:咋熟恁晚呢?已连阴了好多天,不得天也没法拍呀!

说起来,这事若在40年前,根本不算事。那时候是大集体,一到秋天,遍地是高粱,高粱熟了有什么好稀罕的?可那时我们没有照相机呀,小时候的红高粱场面,只能烙印在脑海里,却不曾留下一幅属于我们自己的照片。那年月照相机特金贵,我们这些乡下孩子见都没见过。
可如今我们有了相机,却不见了高粱。虽然我们这片豫东南平原最适于种高粱,但高粱却慢慢远离了农田、远离了我们。近几年笔者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经常往农村跑,但所见到的最大一块高粱地,是还不到一亩的狭长地块,不足以展示红高粱往日的辉煌。
所以,物以稀为贵,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寻找红高粱镜头,一直想追寻往日的旧梦。但一直未能如愿。
高粱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和能源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谷类作物,主产区在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其次是山东、河北、河南、四川、陕西、江苏、安徽、贵州等省份。它的品种较多,按颜色区分,有白高梁、黄高粱、红高粱;按淀粉含量区分,有粳高梁和糯高粱;按生长周期区分,有早熟、中熟、晚熟品种;按产地区分,有国产、进口两类。在中原一带,高粱俗称秫秫,一般都是红高粱,高度在五米左右,是最高的农作物。青纱帐(俗称秫林子)起来的时候,有很好的隐身作用。旧社会,土匪常常利用青纱帐作掩护,秘密接近村寨隐蔽起来,伺机偷袭,杀人越货。所以,财主们为了自身安全,都严禁在村庄附近种植高粱。日本人来了,也害怕高粱——“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他们的驻地附近是决不允许种植高粱、玉米等高杆作物的。当然,青纱帐里,偶尔也会产生像小说《红高粱》里那样的情爱故事。
想当年,高粱地里也留下了许多我们童年的故事。逮蚰子,编鸟笼,捉迷藏,找甜杆,讲故事,扮鬼脸......当然,最怕到高粱地里干活,三伏天或秋老虎到高粱地里拔草、打秫叶可不是件轻松事,闷热程度不是现在的青少年所能想象的。以至于有个说法:“什么地方最凉快?——秫秫地头灶屋门口。”
那时候农村灶屋(厨房)条件差,大都没有烟囱,三伏天做顿饭连烟熏带闷热,常常把人憋得喘不过气,不得不干一会就到厨房门口凉凉风、透口气。把三伏天在秫秫地里干活与在厨房里做饭相提并论,其闷热程度可想而知。 但为了工分、为了糊口,再苦再累也得干。秫叶边沿带毛齿,打秫叶的时候不论大人小孩,手臂、脸上常常被拉出很多血口子,汗渍一浸,钻心的痛,但只能咬紧牙忍着。

那时在农村,高粱因全身是宝、备受青睐:高粱籽脱壳成为高粱米,可食用;高粱壳做饲料或做食品业发酵材料用;高粱穗子脱粒后做炊帚、条帚(也称扫把)或防护外墙面;高粱颈俗称葶子,可以衲锅簰、箅子,做笊头、针线筐,也可削成篾子编帽壳;高粱杆用于铺房顶(代替瓦板)、织箔(当床铺板或做房间隔板、天花板用),当柴烧更受喜欢;又粗又直的高粱杆外皮可编成席子;高粱叶子是冬季牛羊的最爱;高粱的根系秫秫茬,都被刨出来当柴烧,省得影响耕种。总之,从头到脚,高粱被利用得一干二净。

据说,传统高粱的起源有舶来品和中国本土所产两种说法,主流观点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以后传入印度,再到远东。大约元朝时传入我国,主要在中部和东北地区种植。而中国沿海一带的甜高粱,多半由海上贸易而传入。
中医认为,高粱米性味甘温,入脾经和胃经,具有和胃、消积、温中、涩肠、止泻的功效,所以在临床当中,常被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比如脾虚湿困导致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身体湿重、腹泻等系列症状,可以尝试食用高粱米。它还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对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高粱粥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导致的胃痛、反酸、烧心,有缓解作用。现在高粱米、高粱面经过几十年沉寂,所以能重返城市餐桌,就是被当做一种保健食品,男女老幼皆宜。
但在我的印象中,高粱面带来的却是苦涩的回忆。高粱面俗称秫面,属于粗粮,比较糙口且寡淡,少吃不觉紧,吃多了若没油少菜很难下咽。八零年前后我上高中期间,吃的最多的就是秫面。天热时秫面很容易生虫,蒸熟的秫面馒头一掰开常常是藕断丝连、令人生厌,不愿吃,但又不能不吃,只好“四两杂面难充饥,两道习题抠半宵”。正因如此,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粱在生活中的用途逐渐被别的东西取代;即使超市里仍有高粱米、高粱面的身影,但那只是餐桌上的点缀。所以,高粱的播种量越来越少。

但高粱用于造酒,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我国白酒行业的主要原料。因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粱面虽然吃得越来越少,但高粱酒却喝得越来越多。我们小时候所见到的那种用烂红薯片、红薯丁酿的带苦味的白干酒,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在我国,酿酒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酿酒的原料有玉米、小麦、大米、小米、稻谷、高粱、薯类等等。不同的原料,所酿酒的口感和风味不同。比如,小麦酒的特点是劲,玉米酒的特点是甜,稻谷酒的特点是辣,大米酒的特点是纯,糯米酒的特点是滑,高粱酒的特点是香。地区不同,人们的口味喜好各异。但在诸多酿酒原料中,最受欢迎的还是高粱,故有“天下美酒出高粱”之说。
据考证,我国以高粱为原料蒸馏白酒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驰名中外的中国名酒多是以高粱做主料或做辅料配制而成。这是因为,高粱籽粒中除含有酿酒所需的大量淀粉、适量蛋白质及矿物质外,更主要的是高粱籽粒中含有一定量的单宁。而适量的单宁对发酵过程中的有害微生物有一定抑制作用,能提高出酒率。单宁产生的丁香酸和丁香醛等香味物质,又能增加白酒的芳香风味。
因此,经过长期的比较选择,高淀粉且含有适量单宁的高粱,成为酿制优质白酒的首选原料。
河南蔡洪坊酒业就是这样一家以高粱为主料、借鉴五粮液生产工艺的白酒生产企业。高梁酒的酿造,分为制曲、酿酒两大步骤。制曲,一般采用本地产的优质小麦为原料,经研磨、搅和、制曲块、培曲、堆曲、磨曲,加入高梁发酵,完成制曲工作。酿酒,是将高梁等原料经浸泡、蒸煮、冷却、拌曲、发酵、蒸馏,出第一道酒;再拌曲、再发酵、再蒸馏,出第二道酒,完成酿酒生产作业。然后将蒸馏出的第一、二道酒调配到一定酒精度后,再存入地窖或储酒罐封藏。一般要经过六个月以上封藏才能除去糟味,再经过品质品鉴,才能调配到出厂水准灌装为成品酒上市。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白酒原料基地,传统的高杆高粱逐渐被矮化的高产高粱取代。我们现在看到的河南蔡洪坊酒业的原料基地,种植的就是冀杂品系的矮化高粱。

蔡洪坊酒业是在收购地方国营新蔡县酒厂的基础上,历经十年努力逐步做强做大的,主产浓香型白酒。为了取信客户、惠及乡邻,他们勇于社会担当,自觉把优质高粱种植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以工业反哺农业,用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改外购高粱酿酒为自建高粱生产基地。计划投资1.8亿元在县城西部陈店镇境内,通过土地流转,建成一个3000亩的连片无公害矮化高粱生产基地,带动1200多个农户走向集约化合作经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首批已落实流转土地近1000亩,收获优质高粱100多万斤,可有效保证现有生产规模用料。同时也促进该企业产销两旺,利税翻番。仅在今年重阳节前后的原浆酒封坛大典活动中,该企业就成交了3000多万元,用矮化高粱把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提升到一个新高度!2019年,该企业新荣获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赛金奖,企业负责人——刚届不惑之年的回乡创业青年李华伟,以自己的突出贡献和业内影响,在10月11日当选为驻马店市酒类产业联合会首届理事会理事长。我们和他开玩笑说:“你和你的高粱基地,一起红了!”

话题转到眼前:秫浪滚滚,机器轰鸣。田边聚集着一批看热闹的附近村民,他们一边欣赏、品评着丰收的高粱基地,一边庆幸自己把土地流转给酒厂做对了:每亩一千元的流转金和时不时给高粱基地干杂活的务工收入,既节省了劳力、避免了风险,又增加了将近一倍的净收入,何乐而不为?我和四位影友都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高粱基地,也是第一次看到机收高粱的场面。不知是激动,还是让高粱映红了脸,上至老当益壮的摄影前辈李宝德老师,下至风姿绰约的影友马军丽同志,还有玩航拍的魏金山校长、玩特写的蔡州魔影李勇,在夕阳斜照下一个个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一接近高粱地,纷纷各取高度、各选角度、各尽其材(相机、手机、航拍器)、各展所长,不时抓拍宏阔的场景和动人的细节,用镜头记录了一幅幅珍贵的画面。至于矮壮多糖的高粱杆,则就近捐献给养殖业做青储饲料了。
转眼忙乎了一个多小时,眼看夕阳西下,我们只得收拾家伙打道回府。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余兴未尽。正是:
今秋喜见高粱红,感恩时代乐融融!
(注:作者系河南省作协会员、新蔡县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