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食【乡土小说】
文/董正元(广力童子)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粮食好像已经不紧张了,每天可以有一顿饭,早晨也会有一点汤饼、疙瘩之类的面食,而且那时候的米饭很好吃,大概是施多了农家肥的缘故,都是油油的大锅饭,菜?无非是自家畦子里长出的青菜、韭菜之类的土货罢了。因为没有好的吃,也想窥探邻家的饭桌上有些啥,所以那时候的人都喜欢“拐碗”,就是舀上一碗饭去邻居家串门,边吃边聊天,以至于吃完饭后,碗干了也没有回家的想法,而邻人也不管你饱没饱,更没有让你在他家添饭的意思。
当然如果有肉食的话,是绝对不会出门的,有时邻居家包一次饺子,大人便不允许我们去玩了,因为这样显得没“交当”(维扬土语“家教”的意思)!中午的时候邻居有可能会送一碗来,那时的我们简直是雀跃了,全然不理会大人的客套与虚伪,嚷嚷地要大块朵颐,结果当然是换来一顿揍,因为大人要等邻居走后检查一下,看是不是和自己家上次送去的数目一样,如果少了就会埋下矛盾的种子,打归打,大人当然舍不得吃一个,结果还是钻进了我们这些记吃不记打的家伙的肚里
那时候的猪肉,只有七毛钱一斤,时不时还有一种叫爱国肉的冻肉,据说是出口到苏联被退回来的,很少有人舍得买,因为没有钱,杀只鸡就算是过年了,那时候“打肉"(买肉)都是肥的抢手,大伙儿肚里都没有油水,瘦肉是无人问津的,要是搭一根骨头的话,那简直就要引起轩然大波了。
“喜鹊叫,客人到,大人愁来伢子笑,中午哈有个肉汤泡!"这首童谣最近老在我梦中出现……肉买回来,还没烧熟就被我们偷吃的差不多了,真正到了中午,大人只能吃一两块萝卜,土豆之类的肉边菜,汤也不许动的,因为晚上我们要留着泡饭……
这些特权如果有客人来的话到就被推翻了,那时我们是不允许和大人一块坐的,因为小孩子没吃品,好在细心的母亲总会偷偷的留上几块,等客人走后再变戏法般的拿出来,所以说母爱无边呀!我是含着热泪写下这句话的。
这些状况,一直过了几年后才有改观,倒不是说生活变的多么富足,而是村里来个几个安徽麦客……
他们是我记忆中,最能吃苦的、最善良的、也是最有办法的人。
安徽地少人多且常年水患,所以很多壮年便出来找生活,所谓麦客,就是帮人家收割庄稼,包括割麦、收稻子、耕地、烧窑,甚至于帮里下河地区的老乡踩藕,挖荸荠,都是“麦客”的业务范围,总之就是打短工罢了!
2019.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