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连派三批干部到清涧扶贫
卫生健康显成效
文‖白小兰
近年来,为了搞好精准扶贫工作,干部们在脱贫攻坚中冲锋陷阵,在一线模范带头,以身作则、积极作为,与贫困群众打成一片,不忘为民初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深入体验群众疾苦,准确掌握群众的需求,密切干群关系,树立了新时代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根据国务院统一安排,分批派出干部到定点帮扶县进行精准扶贫,至今已派出了三批干部到山西省的永和县、大宁县;同时,在黄河的另一边,陕西省子洲县和清涧县,从第一批扶贫干部的努力到今天的第三批干部,诸宏明同志就是卫健委第三批派出的扶贫干部,挂职陕西省榆林市副市长,同时兼任清涧县委副书记;刘世政同志挂职清涧的副县长。如此以来,在榆林市和清涧县,从市上到县上,均有卫健委的挂职干部。清涧位于黄河陕晋峡谷两岸,榆林南与延安交界处。通过扶贫干部们和各级领导班子的积极作为,解决了清涧的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使卫生健康扶贫略显成效。

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为扶贫第一要务
作为卫健委派出的扶贫干部,到地方后,开展工作,除了按常规的工作安排外,他们最大的扶贫工作特点是,关注地方的卫生健康,把健康扶贫当作工作的重点。
扶贫干部刘世政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老干局生活处处长,来清涧挂职副县长,挂职两年就要返回单位。他回去后又会派遣其他干部来这里扶贫,他是来清涧的第三批,第一批叫姜鸿,挂职一年,第二批叫孙翀,挂职一年半,第三批是两年。从2015年开始,挂职到2020年。直至清涧人民脱了贫。从北京来到这穷山僻壤的山沟,离开八十多岁的母亲和妻儿,到清涧挂职后,先期对清涧县的医疗卫生做了全面详细的调研,把调研的情况向卫健委做了专题汇报。卫健委扶贫办根据清涧县的情况,提出特色扶贫和专业扶贫的思路,将扶持医疗卫生工作做为扶持重点。按照卫健委的要求,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做文章。刘世政了解到清涧县中医医院和清涧县人民医院,普遍存在医生专业知识单一、缺乏专业医生等现实情况,更重要的是缺少过硬的技术人员。他通过协调卫健委扶贫办,在诸市长的指导下,与山东省齐鲁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达成协议,促成两家医院结成帮扶对子。在他的努力下,将清涧医院的医生,派往江苏省中医院学习,江苏省中医院的骨科、妇科、内科等科室的医生来清涧帮扶,让“大地方”医生到偏远的清涧县人民医院进行技术帮扶。为了真正提高清涧县乡镇卫生工作者的医疗水平,除了把个别医生派出外地学习,刘世政多次往返北京,动员卫健委里及所属医院有经验的退休医术人员请到清涧,对清涧几个县级医院和乡镇医院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同时,把北京医院知名专家请到清涧,这些专家们在北京医院挂号费一人八百元,而到了清涧,却完全免费出诊,深得百姓欢迎,而专家们与百姓近距离接触,积累了见识,拓宽了眼界。还有专家深有感触的说:没想到,自己也能为国家的扶贫做出贡献。如此以来,对江苏的医生,了解国情、提高见识起到作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最关键的是解决了清涧县的百姓看病难的大问题。
在刘世政的努力下,通过卫健委所属的人口基金会和装备协会,为清涧县中医院和清涧县人民医院,以及每个乡每个医院争取医疗物资,2017年到2018年,累计为清涧各医院捐赠各类设备达到1000余万元。2017年、2018年,每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给清涧县三百万暖心工程扶贫资金,通过今年给反映申报,从2019年开始卫健委会拿出800万的扶贫资金来扶持清涧,这些资金主要用在健康扶贫项目上。
在刘世政看来,来清涧负责搞扶贫,大的企业招不来,只能办一些实在的事,让清涧县的老百姓得到能看见的实惠、摸的着的东西。办一件事就是一件,不说空话,不做虚事。要么对不起组织,对不起领导,更对不起清涧人民的厚望。他来这里一年多,一个月回不去一趟,即便回去,要么是乘着单位参加重要会议,要么是帮着清涧人民推销产品。用他的话说:我来咱们县即使帮不了大忙,但绝不会添乱。

扶贫干部的靠山卫健委
黑毛猪才有销路
养殖扶贫,是清涧县政府在扶贫过程中,一个重要决策。2017年县委、政府、县人大等各部门领导,一致认为扶贫的一项重要产业项目就是黑毛猪养殖,为了抓好黑毛猪养殖项目,不断地提出新思路,领导们可以说废寝忘食。县委书记温江城,带着多种疾病和普通扶贫干部一样,这几年来,没有星期天,不分白天黑夜地为清涧百姓着想。下乡调研遇到下雨天,因道路泥泞车子无法前行,下车后打着伞到贫困户家里走访。通过走访发现,店则沟、石咀驿、折家坪去年底,几个镇贫困户养的黑毛猪养成功了却卖不出去,他急得彻夜难眠。百姓所养的猪,每天吃玉米和麦麸,越吃越肥,越肥越不好卖,村民掐指一算,每天这样喂下去不要说挣多少钱,连本钱怕是收不回。个别村民就没和干部商量,把猪圈里的猪拉出去,不管是母猪还是肥猪,拉一个杀一个。
看着贫困户的猪卖不出去,直接影响到2019年全县脱贫摘帽重大任务。面对此现状,刘世政和温江城书记商量,决定由刘世政副县长和韩秀晋副县长,以及清涧县商贸中心主任辛鹏宏一同赴北京,为黑毛猪寻找销路。他们到卫生健康委后,找卫健委机关服务局、疾控中心、人民卫生出版社、肿瘤医院、北京医院、中日医院、阜外医院、协和医院等九个下属单位进行了面对面对接,希望卫健委对清涧销售黑毛猪进行帮助。卫健委领导听了汇报,立即召集协和医院、阜外医院等十七个下属单位,将销售黑毛猪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
各单位都知道扶贫是大事,再者黑毛猪又是原生态饲料喂养,大家很快对黑毛猪来了兴趣。但谈到具体问题,又出现了难题,卫健委所属单位愿意接受黑毛猪,但大家价格不能接受,社会整个市场猪肉价每公斤14元,而清涧县的黑毛土猪肉拉到北京每公斤成本已经达到26元。无奈之下,卫健委又拿出30万资金作为补贴。期间没有养殖户的利润,而价格过高,消费者不乐意接受。
2018年9月初,第一批和第二批一共给北京拉了230头左右,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清涧县养殖户养黑毛猪的燃眉之急,又能让北京卫生系统直系单位的职工吃到绿色无污染的放心猪肉。就在两批黑毛猪送到北京后,内蒙和河南两地发现疫情,政府发文禁止跨省运输生猪。长时间不能运输,老百姓的猪在猪圈呆一天就赔一天。怎么办?刘世政想,不能这样下去,他提议,在省内销售,他带着韩秀晋和辛鹏宏赶忙奔赴西安,与陕西省卫生和计划委员会协调,比如与陕西一院、二院、肿瘤医院等取得了联系,通过商量协谈,基本顺利地对接好了。几个领导在西安开会时又了解到,虽然活猪不能运出省,但猪肉还可以运输,咱们可以把黑毛猪杀了,把猪肉运到北京去啊,这样就能解决销售黑毛猪疑难问题。如果这个计划不出意外,应该在十月底把养殖户猪圈里现在存留的两千五百多头猪全部销售完。

因地制宜卫健委倡导种花生
清涧县山多沟深,因地理位置限制,商业没有,工业空白,整个县的旅游又刚刚起步,能让清涧县富起来脱了贫长效的机制就是把老百姓的土特产运出山外,走出大山。
扶贫干部刘世政以身作则、勇挑重担,在清涧县最远一个乡镇,包一个乡,乡的名字叫石盘。石盘乡位于黄河岸边,黄河对岸就是山西的石楼县。刘县长在这个乡的马花坪村包了五户贫困户。石盘乡因条件限制,养猪户很少,进村走访调研后,看到村民住着破旧不堪的土窑洞,心里无比着急,不停的问自己,怎么能让贫困户们脱了贫致了富?通过几天的走访调研,发现他们就住在黄河滩上,种的地都是沙子地,很适宜种花生,刘世政就和村委会村民协商,由卫健委给提供种子、肥料、地膜等,倡导村民们种花生。村民需要种几亩花生,申报给村委会,每种一亩给一袋化肥,种的多给的多,种的少给的少。不管村民们种多少亩,所有投资都由卫健委承担,这样说来村民们一分不用投资,收入的钱都归村民所有。
到了2018年秋收,清涧县石盘乡马花坪村,村里的扶贫产业开始见效,农民们兴致勃勃地扛着镢头锄头来到自家庄稼地里,开始刨花生,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刘县长看到村民的花生丰收了,心里无比高兴,他让村民们把这些带皮的花生晒干,按高价收回,定期包装好再运回卫健委里卖。只要把贫困户种的这些花生卖出去,就一定脱了贫。据统计,一亩地四五百斤花生,每斤按五元计算,每家种六亩地,没投入一分本钱,收回来的一万元左右就是实打实的收入。
根据今年村民的收入来看,刘世政副县长计划明年在石盘全乡落实、推广种植花生,种花生不但收入高,即使卖不出去,存放几个月丝毫不影响出售价格,他要把村民们种的花生推到全国的大街小巷。

“塬上清涧”展示柜网络销售
刘世政副县长一方面靠政府引导;另一方面依托卫健委所属的几十家单位和各大医院资源优势,把清涧的扶贫产业推向市场化,即在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都安放上“塬上清涧”展示柜,由清涧县投资,展示柜里面放清涧县里的土特产,如小米、红枣、粉条、杂粮之类的;包括养殖户的黑毛猪肉也在商城里面。只要干部职工们扫展示柜上面贴二维码,就可以进“塬上清涧”的商城,可以通过网购,派专人把购买的东西送到指定的地点。这样,清涧的产品就形成了市场化,这就是领导们精心策划的出发点。主题是先让大家尝尝,到底看看清涧这些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怎么样?
在刘世政心里,真心想让陕北的土特产能够运出大山外面的首都北京,借着一带一路的好政策,借着网络信息,把这些无公害绿色安全放心食品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让全国人民吃到安全放心的绿色无公害放心食品。
按照网上所销售的方式卫健委称线上购卖。还有一种方式叫线下卖,线下卖就是通过卫健委联系下属几十个单位,把清涧的土特产拉到北京指定的医院和单位现场出售,这种方式非常好,领导们打算借助卫健委这个平台,使清涧的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走向脱贫致富的路子,委里下属单位再加上职工,总共有三四十万人口,这些人要集中起来购买清涧的绿色无污染食品,光靠清涧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温江城书记就看到了这个平台,看到了这个商机,想利用这个平台让老百姓早日脱贫,摘掉穷帽子。当然,要做好这些工作,还需要刘世政县长来联系卫健委和清涧之间的工作对接,其中还有韩县长、商贸中心等部门的领导干部们鼎力配合与支持。


扶贫干部是百姓的贴心人
刘世政副县长在搞好扶贫的同时,还要抓党建工作,党建工作就是借助委里的力量,各个局办公室的人呀,财务呀全部的党员来帮扶清涧县的每个村,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支部帮助支部,按点菜式的服务,也就是说这边需要什么,委里帮扶什么,比如有的村需要资金,有的村需要学校,又有的村需要修路,除此之外,还可以把村里的婆姨女子们集中起来培训。培训合格的送到北京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属单位工作,刘世政现在正在策划着明年的对接工作。
刘世政副县长不但给了贫困户经济上的帮助,还给了精神上的帮助,只要是贫困户给他打电话,哪怕是半夜三更打来电话,他都会和亲人似的给于关怀,在他看来,村民家的事就是他的事,人海茫茫中能遇到马花坪这些兄弟姐妹也是他今生最幸福的事。无论县里多忙,每个月都会来看望他包的村民,一进门就坐在土炕边,问他们家里有啥困难?需要啥帮助?这个月收入怎样?询问后,回到村委会办公室把村民们每个月的收入填在贫困户精准帮扶纪实资料薄上。遇到逢年过节,他都会拿着沉甸甸的东西看望马花坪的贫困户。无论遇到村里的男女老少,他都会微笑着主动打招呼拉家常。他在清涧扶贫的一年多,每个月在县里呆不了二十天,除了洽谈扶贫工作,其余的就是在乡下。他不分白天黑夜地为清涧服务着,和其他干部一样坚持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时间,其目的就是赶2020年,不但能让清涧的老百姓脱了贫,摘了帽,还要让老百姓们奔上小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作者简介:
白小兰,陕西清涧人,久居延安。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入选作家,2012年开始写散文创作,先后在《延安日报》《华商报》《榆林日报》《陕西文学界》《美文》《时代文学》《散文选刊》《延安文学》《散文中国》等刊物发表散文、小说等百余篇,并有二十多篇散文获国家级不同奖项。中短篇小说集子《凋谢的山丹丹》已出刊;长篇小说《熟季花》即将问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