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艳红
在我的家乡江西莲花县,距县城27公里处的闪石乡洞背井屋村,有个原生态的天然溶洞,名叫石城洞。作为土生土长的莲花人,这个我是早就知道了的,但总以为那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因而一直未能前行。
今年国庆节,在李老师的邀请下,有幸和文友们一起一睹其尊容,并且知道我以前担心的交通问题实在是多虑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过去尝试。
那天早上,我是坐李老师的车从县城一起到其在闪石乡下的新居,和一行文友在她家吃完中饭后,驱车前往石城洞的。车子在村庄的水泥路上穿行,路两边的一栋栋民房造型别致,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风貌。
不久,我们来到了闪石乡太源村。该村的一隅,左边一小山下面有一洞口,上方书写着 “石城洞”3个红色的大字。据文友介绍,这里是石城洞其中的一个洞口,但其景点主要是在洞背井屋村的另外一个洞口。这里建有一个小型广场,中间有一尊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白玉石雕像。据《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记载,其在明崇祯十年,曾到此溶洞游历。
来到石城洞洞口,洞内丝丝凉风习来,洞外艳阳高照,恍若两重天。里面是一条浅浅的小溪,伸出双手,掬一捧泉水,顿感凉意。小溪流出溶洞后,从广场中间绕行而过,岸边垂柳依依。广场上两个小亭子的左边有一青翠的小竹林,但此时并没有清风,而是被炙热的阳光烧烤。
为了能更好地领略溶洞风景,在熟悉这一地方的文友带领下,我们又驱车前往洞背井屋村石城洞的洞口。十来分钟后,车子在山脚下停了下来,朝右山坡拾级而上,再往下走一小段下坡路,便来到了石城洞。这里比不上太源村的石城洞口,洞外未经任何修饰,洞口处连标识也没有,但却大如城垣。此处,应为徐霞客书中记载的洞口。

从洞口进去,里面漆黑一团。幸好,李老师事先已准备好游洞的照明设备,文友们有的拿着手电筒,有的头戴上小型探照灯,在高低不平的洞里摸索着前行。洞内小洞交错勾连,犹如城市街巷,没过多久,发现误入小洞,大家一起折了回来。这时,洞内又进来4人,一对夫妻带着2个男孩,便与我们一起结伴同行。
洞内地形复杂。有时上坡,需手脚并用,像猴子般攀爬;有时洞口太矮,需猫着腰,匍匐前进;有时下坡,坡陡直而高,茫然而无从下手。匍匐前进时,我一不小心磕碰到了额头,虽说不严重,但摸上去隐约还是有点痛。下坡时,文友朱老师指导我,左手放这,右手放那;左脚踩这,右手踩那,像攀岩般,一步一步终于走了下来。曲折回环的路上,已经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偶然一回头,竟然还看到洞口的一束光亮,不过这时只有上面一小部分了。

“大家请看上面,玉兔望月。”不知哪位老师说了句。本来前后行走的一群人,随后聚拢起来,灯光一起射向溶洞的上方,一个小小的石洞中藏有一栩栩如生的白色兔子,对面的洞顶上有道亮光,谓之“玉兔望月”。
一路上,石柱、石幔、石笋千姿百态,可惜洞内景观破坏严重,有的石柱、石笋已被人敲断,据说是“有心人士”带回家做假山了。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去邻县的孽龙洞参观时,该洞就已经是声色俱备,众多的钟乳石保存完好,现在已是本市有名的景区了。想起张爱玲说的那句,成名要趁早。看来,溶洞的开发也得趁早才行。
这时,路上除了高低不平外,有的地方还有淤泥。原来,淤泥之处是洞内的一条小溪,只是今年秋后干旱,已经断流。我一不小心一脚踩了上去,鞋子打滑,没站住脚,一个趔趄,差点摔跤。我刚刚过去,身后的小男孩就在不远处,脚下一滑,只见他一屁股坐了下去,幸好,并无大碍。
淤泥路段过后,看到一条小溪,这是岩缝中的涌出的清泉,溪水凉凉的。原来这溶洞的小溪有两股水流汇集而成,除了岩缝中的泉水,还有山上稻田里流过来的水流,前面有淤泥的地方,估计就是稻田的水流经之处了。这时,小溪中有一处较深的水潭,岸边有一白玉般水莹莹的精美石头,形似青蛙,这就是景点“青蛙跳潭”。

又走了一段路,发现这段小溪中布满了被水流冲刷后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圆圆的小石籽,我伸手从溪水中摸了几颗上来,借着暗淡的灯光,看到上面裹着一层淡黄色的粉状物。有文友说,这些石籽像鱼皮花生,或本地的一种小吃——酥豆子,但石籽相对还是要大些。不远处,前后有两根一高一矮的石柱,高的观音,矮的小孩儿,真是惟妙惟肖,谓之“童子拜观音”。
去石城洞的时候,我考虑到要长途步行,穿的是旅游鞋,还有2位文友也与我一样,估计也是这样想的吧。但另有2位经验丰富的文友,进洞前已经换上了塑料拖鞋,初次看到他们脚下的装扮时,我还有些惊讶。老师们解释说,石城洞里有水,穿塑料拖鞋要方便些。当要横跨小溪的时候,穿拖鞋的文友很从容地就趟了过去。而我却是文友朱老师背着过了小溪,才往前走的。
一路上,还有金蟾跳水、梯田接云、华表待鹤等十八个景和读书石等古迹。另有风、雨、雾、雪4洞,各具特色。

再走一段路,前面洞内全部都是小溪。据说,从这里只要再走十几分钟更可到出口了。以前小溪中水量多、水流湍急的时候,大多数人到这里看完景点后,就往回走了。但今年秋天天旱,水浅,最适合穿越。想到机会难得,我们几个还是想再努把力,走完全程。
这时,与我们同行的那对夫妻带着2个男孩原路返回了。为了出行方便,文友朱老师提出自己返回去开车,到出口接我们。后来,听说前面走的那对夫妻4人,就在不远处误入小洞岔道,幸好被后面赶来的朱老师发现,及时叫停,才没走弯路。
这段小溪,我原本想脱鞋光着脚走。但有文友提醒,这恐怕不行,一是光脚走易滑;二是溪中石头太多,易伤脚,看来,只有穿着鞋在小溪中行走了。这时,对面(从太源村洞口)过来的三四个男女,准备返回,刚好又有新人与我们一起同行。
虽说这小溪里也凹凸不平,但没有上下坡,我身着一条大摆短裙,穿着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大热天在凉爽的溪水里走的感觉还真的不错。穿长裤的老师们裤腿弄湿了一大截,真是湿鞋,又湿身了。没走多久,我们便看到了出口的光亮,只见不少游客在洞口的小溪中乘凉嬉戏。有文友计算了一下时间,此次石城洞穿越,我们用时约1个半小时。

站在出口处的一块大石头前,请游人帮我们拍照合影,庆祝本次穿越成功。这时,一眉清目秀的少年兴冲冲地跑了过来,要求和我们一起留影。我们笑着说,这小子胆大又机灵,将来肯定有出息。其实,他并不知道,今天和他留影的这一行人当中,不仅有本县的文联主席和当地的中心小学校长,还有在外地工作的高校教授和文艺评论老师。
出来后,坐在洞口侧面的长凳子上小憩时,与旁边一位本地大爷攀谈,他告诉我,这石城洞里有仙人,当年村里想在这里筑水库,村民晚上收工时抺平的沙地上,早上上工后发现上面有一串串长长的脚印,这脚印不是我们普通人的,是仙人留下来的。这可能是石城洞又称为“仙人洞”的原因吧。
我想,不管石城洞里是否真有仙人,就凭这洞内天地之造物精华,鬼斧神工的洞天奇观,称之为“仙人洞”也不为过呀。

作者简介:朱艳红,爱好阅读和写作的供电员工,作品散见于工人日报、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萍乡日报、散文选刊、农电管理、农村电工、中国电业、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
——★广而告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