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平凉参加活动之二
德美传统文化讲座:人生的价值
文/陈玉福

非常偶然,我与德美集团的董事长田智林先生认识了。那一天,我突然收到了德美集团传媒公司总经理孙爱卿先生的电话。他在电话里告诉我,他是兰州文理学院的学生,曾经听过我的课,对我非常崇拜。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说他是受德美集团董事长田智林先生的委托与我通电话的。电话放下后,我纳闷,我怎么没有听说过这个德美集团呢?还口气如此之大,要在未来做一部关于静宁苹果的电视剧,还要上中央电视台。于是,我让秘书把德美集团的资料给我在网上搜集一下,我要急用。秘书小文非常专业,几个小时,就把德美集团的资料给我整理出来了。不仅如此,还给我整理了一个德美集团企业文化的八大精神,抄录如下

一是为国兴业的创业精神(通过德美集团艰难的创业过程,总结出了德美集团的创业精神不是在为个人谋福利,而是为他人,为社会,所以定位为为国兴业)
二是一丝不苟的管理精神(通过德美集团从“人治”到“理治”、目标管理以及公平公正原则,总结出了德美集团发展过程中的企业管理精神)
三是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通过德美集团铸造企业灵魂、凝聚员工人心、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及塑造人才队伍的努力,提出和舟共济、团结一致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四是锻造员工素质的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德美集团对员工的品德教育,理想教育,英雄主义教育,给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五是选拔人才的“千里马”精神(通过德美集团邀请人才加盟、送出去请进来、用“伯乐相马”的方法选拔人才以及留住人才、量才使用的办法,总结出了注重人才的千里马精神)
六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通过德美集团注重质量、品质第一、质量之上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宗旨,总结出了为人民服务的他人精神)
七是战无不胜主人公精神(通过德美集团改善员工办公、住房、车辆等条件,给员工提供多种劳保福利的做法,使员工真正成了企业的主人公)
八是奉献社会的慈善精神(通过德美集团用传统文化理念办企业,用行动敬老爱幼、扶贫济困、奖学成才等善举,体现出了德美集团奉献社会的慈善精神)
看到这样一个既有社会责任感、又有文化内涵的企业,我不得不对德美集团刮目相看了。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田智林先生带着他的团队从平凉市出发,驱车近1000公里到金昌来看我,并当面邀请我到平凉参加德美集团的企业文化系列活动。面对如此至真至纯的德美集团老总,我无法拒绝他的盛情邀请。这才有了今天晚上和德美集团的朋友们聚会的机会。借此机会,让我代表我们“1号文化团队”以及我的家人,向德美集团和集团的掌门人田智林先生以及所有的朋友们表示最真诚的感谢!(鞠躬)

认识田智林先生后,由于我们的三观相同,所以有了几次愉悦的对人生的讨论。可以这么说,我这次平凉之行,因为田先生的原故,使我的人生道路上又增加了一位良师益友。
今天中午,我们在饭桌上说起了关于人生的话题,我对田先生说: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用“易经”的思想来探讨。田先生大喜,“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著作,我不能独自享受,我要和我的同仁们一起享受,您看如何。看着田先生期待的眼神,我又一次被田先生的忠诚感动了。
说到《易经》,大家都会认为那是介绍八卦、风水的,而我是搞文学的,这应该和我没有多大的关系。实际上,我们搞文学的人和搞企业的一样,所以易经和我们的关系可大了!《易经》是讲传统文化的,是讲未来变化的道理的。从“天圆地方”到“天旋地转”,从各种星道到时、节、气候,从天干地支到宇宙的本源……这里面有一个道理:那就是万事万物皆有阴阳,阴和阳都在不断的变化,变化的过程,也是寻求平衡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未来是变化的,一个人要重视你的未来,但是未来又有较大的变数与不确定性。改变它要尊循一定的道理与法则,这是我们需要去掌握的。

这时候,我想起了来平凉之前的一次聚会,一位朋友说他在今年的职称评定中失利了,而失利的原因是所谓的专家们不公正。这样的情况我也曾遇到过,我想,我们所有的朋友们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然了,不一定就是评职称,就像我们搞企业的人,我们每做一件事情,不都是在别人的反对声中,或者是人为设置的障碍里闯过来的吗?由此,我告诉我的朋友,你为什么要再乎那些专家们对你的“不公正”呢?你与其跟这些“不公正”计较,还不如努力的锤练自身,在提升自己的同时,等待下一个变化的机遇呢!天啊,要是这样想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不公正”吗?还有委屈吗?还有失意吗?还有困惑吗?还有压制吗?还有打击吗……于是乎,我想起了初读《易经》的过程。第一次,我没有读懂,就第三次、第四次,甚至是无数次的读。呵呵,这真是一部奇书啊!它告诉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事万物都在生生世世的运动不息。有运动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进退交替,所以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有一句话叫“无三不成理”,我们把任何东西都分成三等分,时间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同一天有上午、中午、下午,人也是一样……
读完《易经》后,我真的有很多感悟。其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终于看懂我们周围的人了。终于明白“麻钱”(古钱币)为什么外圆内方了。就是说,前边说的我那位朋友太倔强了,你的原则千万不能表现出来,你一表现出来,就跟别人(专家)起冲突,就格格不入,这样你的人际关系就很差,所以人家不给你评奖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外边要圆。怪了,我为什么读完《易经》后就变了一个人呢?要知道我过去是很痛恨圆滑的。于是,我带着这个问题又去某宾馆听了一位易经专家的一场报告。之后,我才知道这不是圆滑,而是圆通。中国人最讨厌的就是圆滑,一个人滑头滑脑的,不会有人喜欢。但是你不圆通你又很吃亏。

我越读越觉得《易经》有趣,而且还理解了过去很多我不明白的事情,慢慢的我找到了它的根源。古代的人,你不要看他们没有科学,他们知道直线和曲线的关系。伏羲画卦也用的是直线和曲线,在伏羲的眼中,男性的生殖器是直线为阳,女性的则为两条虚线为阴。我那年开车从内蒙往甘肃金昌走,见地图上有条直线(省道)直通金昌,结果呢,白白的走了近两百公里的沙石路不算,最后车子还陷入到了山里的沙漠中不能动弹了。后来,幸亏过来了一辆拉煤的大卡车,一位老人带着他们一家五口,拿着工具,逢山开路、遇陷清沙,然后再前进。老人见我们困在了沙漠之中,带着一家人从沙坑中拉出了我的车。现在我知道了,《易经》里面有一条曲线,告诉我们,直线是最快的,但通常你是走不通的。最后,我还是掉转车头通过110国道,经宁夏最后到达了甘肃金昌。接着我又发现,我们和客人吃饭时大家总不愿意座在上席,大家都让来让去的。因为上席最大,如果你跟领导在一起吃饭,你无论如何要让他坐上席里。我们的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不但乱坐还乱动。结果吃了很大的亏。就像每次照相,不懂规矩的都挤到第一排,还往中间挤,照片一洗出来,领导看着就来气了,就这个家伙最讨厌,你有什么资格挤中间呀。人家懂事的就坐旁边或后边。该你坐中间人家自然会把你请到中间来,你急什么。我那位朋友为什么还没挤进“圈子里”去?就是因为时间还没到嘛!等你修到一定程度了,那些个专家们自然会重视你!你不想要什么奖,人家也会主动送你几个呢!只怕到那个时候你想不要这奖那奖的也由不得你了!
我常常想一个问题,阴阳是两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外国人对此很分明,阴就是阴,阳就是阳,他们的理解当然是两个东西了,可我们中国人的理解阴阳就是一个东西。同样一个东西,有时候变阴,有时候变阳,这是我从《易经》里体悟到的一个法则。中国所有的哲学,都能从《易经》中找到。老子是高级智慧人士的老师,所以读《道德经》是有难度的。仅是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你就搞不清楚了。他先说不能说,然后才来说,你看厉害吧。他对我们影响很大。如官场之秘诀中的“反话正说”和“正话反说”就特别有意思。某领导征求班子成员意见:你对提拔XX有没有意见,他说没有意见,然后又讲了一大堆意见。结果,这个人便得不到提拔。又问,你对提拔另外一个XX有没有意见?他说有点儿意见,之后却大讲特讲这个XX的“优点”。结果优点与缺点的比是9:1,你看看,这个XX该不该提拨?结果是很清楚的。这就叫“策略”,先说我没有意见,不过,我认为什么什么,讲一大堆。先说没意见,这表示尊重。之后再谈问题,让你无话可说。从这一点上看,古人太高明了,他早在几千年前就总结出官场秘诀来了。这一点,你同样可以在《易经》里面看到。

在传统文化的著作里,《论语》是家常便饭。要解释《论语》,要从我们生活圈里去体会。《论语》一开头就告诉我们,做人要快乐,所以《学而篇》一开始就是孔门三乐,三种乐趣。你如果跟孔子接触,你还得不到乐趣,那就很冤枉。第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你读完书以后要去做,要去实践,实践变成习惯,那个“习”要解释成习惯,你形成习惯你就很快乐嘛。第二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来,你要设身处地把好茶端给他,把好东西跟他分享,他下次一定还来。做人要做到,你的朋友想到你就想到他可以从你这里得到他所要的东西,你就成功了。所以有人说“吃亏是福”。交朋友时一定要先付出,只有付出了才能了解对方,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第三个,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就是小小的生气,没有发脾气,只是不太高兴。人家不知道你是谁,你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来不高兴。现在人不是,现在的人,人不知而大怒。你为什么不知道我是谁呀,并且你还没有听说过我,那你就死定了!你如果把孔子这三条做好了,你就很快乐了。
我觉得,《易经》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四个字,也是中华文化里面最有意思的四个字,叫做“外圆内方”。什么叫做“方”?方就是不能变的东西,也叫原则。一个人有了原则以后,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圆”,“圆”是可以变的,不叫圆滑应叫圆通。原则是不能变的,但是方法一定要变。《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如果没有不变,就不可能有变。如果没有变,就不可能有不变,它是相对的。我个人认为,《易经》是最高明的辩证法。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周围的人,还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如送人家礼时人家心里想要嘴上却把要变成不要,实际上不要就是要。 他说不要,千万不要,好了,你想办法送他了——最后还是要了。小时候,老家里有句话是“不坐了不坐了压塌炕,不吃了不吃了吃八碗”。嘴里说要走了可屁股不动,你总得做饭吧,饭熟了不请人家吃也难为情。那时候农村穷呀,你吃了一碗又一碗,这心里疼啊!那时候我很讨厌这个,一来是他(她)吃的可是我的口粮啊!他吃了我就得吃菜团子,吃麸皮馍。二是这也太虚伪了嘛。现在我读了《易经》才懂了,道理很简单,叫做:站在不要不要的立场来要,才不会乱要;站在没有意见没有意见的立场来发表意见,才不会乱讲;站在退让退让的立场来不让,那是当仁不让。这就是最好的逻辑。《易经》告诉我们,当不当就是应该不应该的意思。一句话,尤其对前面那位朋友那样的直人,你特别特别要小心:少问喜欢不喜欢,多问应该不应该。我喜欢!你喜欢就糟糕了。看过一些外国的文学作品后,我经常想,外国人之所以讲话直截了当是因为他们是半脑子,我们的脑筋是全的,因为我们有阴有阳,同时要兼顾。所以外国人经常讲一半的话,他们最流行的一句话叫什么?不自由,毋宁死。我们有些人都上当了,对对对!这样就糟糕了。他只讲一半,不自由,毋宁死,还有一半,从来没讲过,那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懂:一自由就堕落。不自由当然不好,但是太自由更不好。

我们如何理解“明象位,立德业”呢,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现象。象就是现象,位就是你的位置。位置用通俗的话讲,叫做权力范围。十八大以前有些事太过了,连小孩子都知道学问大不如权力大。有学问的人经常受气,权力大的人什么都有,什么都占优势。权力范围就是你应有的位置。前面那位朋友就是把自己的位置搞错了,把话讲错了,事也做错了,最后只能自己倒霉。当然,在具体的情况下还要具体对待,你千万不能死搬硬套。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但是,你眼睁睁的看着一个漂亮女孩掉到水里面去了,你怎么可能不去救她呢?你说你不能救,理由是男女授受不亲,那可不行,所有人都会骂你见死不救。可是,你把人家救上岸了就行了,可你一直抱着人家不放,人家问你抱够了没有啊?你怎么抱着不放呢?你要乘人之危、图谋不轨吗?……我们从这个实例中知道,干一切事都要恰到好处。什么叫恰到好处?中庸之道就是恰到好处。我们都是中国人,你知道什么叫中国人吗?中就是合理,中国就是讲究合理的国家,就叫中国。不是随便哪个国家可以叫中国的。中国人更难,处处都合理的人,才叫中国人,多神气! 《易经》里解释的更妙:中国即中央之国的筒称,这不是古人夜郎自大,而是古人的感性认识。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懂得《易经》里讲的道理,我们只是没有去学习、没有去研究、没有去整理、没有去提炼而已。但是,这个学习、研究、整理、提炼的过程太难了,没有信念、缺乏恒心的人是做不到的。你看,事不过三,伏羲画卦画到三划卦,它就不画了。不能搞得太复杂,搞太复杂就转不出来。所以做事情,越是简单容易的事情,越要看到它的复杂性,不然就会阴沟里翻船;越是复杂的事情,你不能知难而退,要把它简单化。如果你看它复杂,它只能越来越复杂,就没有办法解决;你看它简单,就觉得很简单,最后一定会大意失荆州,吃败仗。我们不妨慢慢地把六十四卦整理一下,你会发现,这每一卦都是宝贝。比如第一卦乾卦,它六个字就讲完了。乾卦有六个原则,每个卦都有六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告诉你,你如果搞不清楚事情的本质,千万不要随便表现。很多人认为,有能力不表现那有什么用?错了,搞清楚才表现,你不搞清楚,一表现,就被打死了。这叫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有不少人很有才干,在知己不知彼的情况下乱表现,所有人都打他,这叫“枪打出头鸟”,也叫“出头的椽子先烂”,这是必然的,问题是表现的人自己不知道。你要看看清楚,可以表现到什么地步,你再来表现。反过来讲,你也不能太保守,保守就变的低调了,你要一直低调,你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了。你要在低调当中,善于去寻找机会、发现机会,有机会一定要抓住,一抓住你就成功了。所以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如果还没有什么成就的话,这辈子大概就没有什么后劲了,这就是《易经》里的道理。每句话都可以找到根据,而且都在卦里面。卦没有好坏,卦只是告诉你,你处在这种位置,你看到什么现象,你应该注意什么事情,如此而已。所以前面那三个字很重要,“明象位”,但是后面这三个字才是根本,叫做“立德业”。一个人学问再好,不能担保你有成就,能力再高,不能担保你会发达,钱再多也没什么用。最要紧的,品德要好。教育最要紧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品德。我们中国人,经常讲一句话,要凭良心。做人别的都不是很重要,最要紧的就是凭良心,凭良心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我会常常告诉自己,上半夜要想想自己,后半夜要想想别人。

我们很多道理,其实一以贯之,就是从小要告诉他,做人要实实在在,做事要规规矩矩,然后才来学应变。一个不务实的人是没有资格讲应变的,而一个不懂得应变的人,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因此,我们再把前面那四个字重复一遍,就是“内方外圆”。内方是原则,要坚持的东西,外圆是圆通,即应变能力。让大家都能够接受你的原则,并不难,关键是方式方法。强制不得,因为强制没有用。如果一定要把他拉过来,就拿出你服人的办法来。我们要坚持即要发展还要和而不同。香港回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了,虽然是两种制度,但我们很和谐。这种和谐是建立在“一国两制”基础上的,一国的原则就是内方,两制就是变通就是外圆。我们不一定要完全相同,但是能彼此尊重,这就是“一国两制”的高明之处。
《易经》告诉我们,学会八卦不难,它是最最基础的东西,没有什么深奥。就像算术里的1十1=2,而深奥的东西在后边,即你明白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可以发现的”之后。说到八卦,我认为没有好卦坏卦之分。但我认为六十四卦里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卦,也是从头到尾都好的卦,叫做谦卦,就是谦虚的谦。做人一定要谦虚。只要人家说你不对,你不要马上反应,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你耐着性子听听看,听他说完了再发表意见。我读完《易经》后感觉到,对别人的意见马上反应是很危险的,尤其不能冷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也给我的朋友们提个建议,好好的看一下《易经》。这《易经》就像一个开关,一开一关,阴就是开,阳就是关。你可以这样想,从现在开始碰到任何刺激,外面有任何东西进来,第一个把嘴巴闭起来。我们的坏处就是一进来就说,说出来了,回去就后悔了,哎呀,早知道这样不说就好了,那很痛苦。养成习惯,听到什么话,先把嘴巴闭起来,嘴巴闭起来才会经过脑袋想,想妥当再讲,想妥当再做。你这样做了,我保证你没有任何问题。“话到嘴边留三分,事要三思而后行”,这句话是我小时候村里一位我尊敬的长者说过的话,它虽然印在我的脑海里了,可我始终没有真正的理解。现在我才彻头彻尾的明白了。

“人生的价值”,并非我的发明,这是中华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知道了活着的意义,也就知道了处世的原则。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你追求的事业之路就能事半功倍;唯有如此,你才能顺利的实现你的目标。
2019-10-15晚于德美集团会议厅

作者简介:陈玉福,国家一级作家,金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专业作家,中共金昌市委党校教授,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教授,《西部人文学》主编,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曾获国家“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中国电视"飞天""金鹰"双奖、甘肃省委省政府文艺界突出成果荣誉奖、中国法制文学长篇小说奖、中国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等几十种奖项。

【向“都市头条”选送的文章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的文章。欢迎您参与,投稿。请关注下面的二维码,您的大作才能登上面向全国发行的《西部人文学》杂志。谢谢。】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1号文化总网]

本文编辑:紫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