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成一本书,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文/刘大虎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今天,这句话已日益凸现出它的狭隘性与局限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长达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前辈先贤们若不是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也不会给我们留下诸如《滕王阁赋》、《岳阳楼记》这些流传千古的天下雄文。
无论是今天的高考,还是一去不复返的科举制,考生们以刻苦读书为跳板,从而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只是读书的初级阶段。好像司机的考驾照,含有被迫学习的意味。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硕士博士,读书的初始化程序后,人们为什么还要在此基础上,再升级,再加密?也就是说,为什么还要向往着坐拥书城,与书香为伴,值得深思。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把阅读作为参照物,人可以分为二个流派:读书人和不读书的人。读书人,不一定很高尚很伟大;不读书的人,也未必很卑微很渺小。然而,这二者之间一定存在着一条分水岭,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前者心里的精神天地间情感王国中,有一个异彩纷呈的百花园,其中美景,后者永远无法领略。读书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读书,在于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这才是读书的终极目的。
读一本好书,就像同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此时,书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交流互动的平台。从空虚到充实,从怯懦到勇敢……它能把你的情感之舟由此岸摆渡到彼岸。
日子再平淡,人生再平凡,也韵味悠长,神采飞扬。就像《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面对困难不低头,不向命运妥协,心中有理想、有追求,身处逆境,潇洒写风流。这样的人生,平凡但不平庸。
作家,同时也是读书人;读书人,有朝一日也有可能成为作家。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通过写作与读书,达到渡己渡人的目的,则现世安稳,岁月静好。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留学时,为国人的麻木不仁而痛心疾首,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因为他意识到:一个医生,医术再高明,终其一生,又能挽救多少人的生命?事实证明,他的文字唤醒了医治了千万人的心灵。他的文章给人们带来了力量,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光明。读他的书,我们更自信更勇敢,失意时不彷徨,寂寞时不忧伤。在这个日益喧嚣、浮躁、功利的世界,让我们拥有一双慧眼,不随波逐流,发出充满正能量的呐喊。让我们时刻警惕灵魂中的“小”,无限释放心灵里的“大”。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不要忘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总还是会有的。读书与否,关键在于态度。古人云:“一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一代伟人毛泽东也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党史专家披露说,他在告别人世的前一天还在断断续续地读书,一共读了八次,最长的一次也只有七分钟。虽然他要承受死亡来临的各种痛苦,但他一直读到了生命的终点,十几个小时以后,他怀着最后的满足离开了人间。
胸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决非泛泛而谈。只有做到韦编三绝,汗牛充栋,才有可能称得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日子是一天天地走,书要一页页地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读书计划,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你自己也就成了一本书。在别人的目光中,丰神俊朗,厚重大气,可读,耐读,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作者简介:
刘大虎,男,汉族,1974年4月出生,郑煤集团矿工,新密市作协理事。自幼受父亲熏陶,喜爱文学,尤其钟情古典诗词。工作之余,在文学的天地间,以真心写真情,以真情慰人生。至今已在《新密文艺》《郑煤文艺》《郑州矿工报》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三百多篇,深受广大矿工的好评。相信∶只要心中还有梦,人生何处不月明。喜欢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

审稿: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散文编辑郭凤祥
投稿邮箱:758774822@qq.com
联系微信:a13618258998
《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编委成员:
顾问:刘杰(与海子同时代的先锋诗人,著名诗人和策划家)、周瑟瑟(著名诗人与作家、卡丘杂志社长)、马俊华(暮雪诗刊执行主编)、廖望月(诗天子诗刊创始人)、倪进宝(龙盟诗社创始人)、罗晖(年度中国诗歌选主编,著名诗人)、晓渡(安徽诗歌主编)、荒村(大平原诗刊主编,中国民间诗歌读本主编)
总策划:彭永征
总编:走出象征
副总编:吴北平
小说主编:期待你的加盟
散文主编:吴北平(试用)
现代诗歌主编:刘君芝(试用)
古诗词主编:黄青(试用)
特邀编委:
法律顾问:刘明
继续招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