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恋秋的小山花〔散文〕
文/王世杰(陕西延安)
在没有留意的挥手之间,一年一度秋花争相绽放的日子,又在似凉未寒中翩翩而来。那黄色的、白色的、蓝色的,那紫里透红、白里透紫、红里透白,那少量纯红色、纯紫色、纯酱色的花儿,一朵朵、一株株、一簇簇,在秋风中微微摇曳,在暖阳中悠悠然然,在人们惊奇的眸中腼腆或淡定,俨然深秋时月无数的小精灵,给这群峦交错的黄土高原的旷野,增添了色彩,注入了生机,萦绕出了韵味,更使人们因她们的出现而淡化了对草木渐渐走向枯黄的凄惋。
那日去往西山公园散步,最引我注意的当是那些开放在不同地貌、不同区域、不同地形中的小山花。她们或多或少地映入眼帘,由不得慢下脚步、停下脚步去仔细打量那些各种颜色和形态的小花儿,甚至凑得很近去观看,认真感受着山花那抹醉人的气息,忽然有一种与之心灵相通和美满的幸福。此时虽然我不知道她们开在显眼处、背荫处、荒无人烟的地方的某种含义,却明白这是自然造化奉送给大地的美丽。由于有这些小花儿恋秋的冲动,使我觉得不去走近、不去鉴赏、不去怜爱便有点不近情理的浅浅的暗虑。

就这样徐徐挪步,我兴致地将山上山下走了个遍,意欲看到更多知道名字、不知道名字的花儿。当走到远离小径的僻静处,若是忽然发现开满鲜花、哪怕是仅有一朵、几朵的植株,也会给我不期而遇的美感。特别是枯草纵横中亭立着一束小花,并且透露出几分纯朴之气,一下子会把我的视线扯紧,心境就能瞬时变得清明和愉悦许多。她们落脚和繁衍于路边、荒坡、崖畔甚或乔灌木的夹缝,从来没有因为地势的优劣而放弃争荣的机会,从来没有因为谁人的格外注意而改变姿态,从来没有因为备受冷落而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和颓丧低迷。思衬到了这一层,我在脑海深处意识到了她们也是生命,也会与人类一样,既然是天地间活生生的存在,就要有不枉来这个世界走一遭的性情和执著。

散布于高坡、山巅、谷底、溪旁的小花儿,一朵两朵有其清新、脱俗、自在的风采,大片成群的有其奔放、隆重、热烈的壮美。她们有的翘着首,像似在痴迷秋阳的暖意;有的侧着身,像似在与姊妹们窃窃私语;有的低着头,像似在对土壤倾诉不了的情谊。
秋天的小山花,虽然比不上牡丹那么雍容,没有玉兰那么玉立,不像秋菊那么盎然,却一样有娇媚、矜持、巧柔的天性和别样的气质。倘若在细雨蒙蒙中去观赏山花,就将会看到她们更加摄魂的仪容。那清灵的姿态会让人觉得恰如于红尘之外的一次遇见,蓦然走近,就会滋生不忍离去和与之长相厮守的念头。

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土坎之下,偶遇一株极小的乳白色花儿,远看是密朵缀枝,近看似像一颗颗微小的米粒。然而这正是真真的花序,是一种让人因独特而要前去端详的小花朵,也是野山花门类多样和生物存在中的稀奇。
这次适心的西山之行,使我从更深一层明白了什么是天下的最美。那种真正的美不在楼房林立的城市,不在喧闹的人流之中,不在斥巨资建造的公园,而是散布于广阔的大自然,特别是在人迹罕至的旷野或者僻壤,因为那里的风景没有经过人为地加工和改变。就说这些自生于野外山花的美,才是人们常常赞叹的“纯美”,那是没有做作的美,那是自然朴素的美,那是天生本能的美,那是不被修饰的美,那是没有根据人的意愿去刻意追求的美,那是经过千秋万代沉淀出来的美。所以说能有机会深行于大自然,才是一种具有格调的幸运,才是一种铸就高贵的拥有,才是一种揉满了诗意的获取。
人们总喜欢把秋季里的山花称为小山花,那是因为她们大抵形状偏小的缘故。其实,就是这些恋秋的小花朵们,能把秋的营帐点缀得令人痴迷,甚或忘乎所以,一旦身临于此,便不知了该如何去陶醉。
2019.10.15.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网名葫芦河,西安市阎良区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作家网》认证作家,微信公众号《洛滨文学》总编。喜欢在文字中撷取些许快乐,曾先后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报》《诗刊》《农民日报》《中国农机安全报》《人民邮电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农家信使》《延河》《山花》《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人民网》《新陕网》《丝路金融文学网》《江山文学网》等数十家央、省、市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发表诗歌、散文、小说、随笔、评论等千余篇(首)并多次获奖。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