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来了,他又来了! 牵手红红火火的红十月,吟唱洪汝河一路东流的水涛声,他行走在这个金秋的季节里,舞动在这片丰收的田野中。
朋友风儿告诉我,平楼稻子熟了。
乡长李建立也说,回来吧,第二届稻香节欢迎你回家。
是该回去了,回到我朝思夜想的家乡新蔡,回到我魂牵梦绕的老家顿岗,因为那里有我的根,有我的魂,有令我回味千里的米香,有挑逗我味蕾的沈岗油馍。

回乡参加在家门口举办的稻香节,总不能空手而归,总该为稻香节写点什么吧?! 于是就有了这篇《稻香节里说顿岗》,回忆我与顿岗点滴往事、书写我与稻香节的不解之缘。
千回百转的洪河汝河一泻千里,用她丰瘐的乳汁滋养着顿岗这片肥沃的土地和这土地上四万多勤劳善良的人民。这两条母亲河在班台三岔口汇流后,似游子一步三回头,百般柔情,万般难舍,最终注入淮河,流入大海。
都说顿岗是个神奇的地方,这可不是瞎编的。今天不写二千多年前楚国新蔡沈岗籍政治家、軍事家、水利专家叶公沈诸梁、不写清朝中叶下丕岗十二岁中举人的神童李葆存,不写金黄酥脆、层层叠叠至今仍搅动新蔡人味蕾的沈岗油馍、不写明朝南黄庄的两代帝师、礼部尚书杨道显,既然写稻香节,先说个和稻米有关的铁石滚马庄铁石滚的传奇故事吧。

传说很久以前,位于洪汝河交汇处下游的顿岗店马焦湖旁边的马庄先民从江南引种了稻谷,但到秋天收获的季节可愁坏了村里的稻农。为啥?在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没有合适的脱粒工具,靠人工一穗一穗收打速度很慢。有一年发秋水,大片成熟的稻子来不及脱粒,眼看就要被洪水淹没,忽然从滚滚浪尖上漂过来一只通身铁黑色的石磙。先民们想,这么大的石磙,几个人抬都抬不动,怎么会漂过来呢?一定是老天爷在帮我们。于是,几个人赶快给它安上磙框,用来碾稻,无形中加快了收打进度,减少了稻农的损失。消息传开,周围的老百姓纷纷仿制这样的石磙。铁石磙马庄由此叫响了顿岗店,叫响了新蔡城。
难忘25年前那个阴雨连绵、洪殇频仍的艰难岁月。
1994年夏,正值水稻插秧的季节,老天好像有意给顿岗人民作对,一个月内连发三场洪水。
第一场洪水来时,稻秧刚刚插上还没有来得及缓过劲来,一场出其不意的洪水让杨寨、平楼等沿河群众种植的水稻泡了汤。洪水刚下去,稻农抓紧时间播种育秧,十多天个月后等秧苗长起来了,可以移栽了,没承想第二次洪水又来了。
俗言道,有第一第二,没有第三。这话在1994年那个夏末秋初还真不准确。时隔不久,第三次洪水在村民绝望和无助中真的来了。季节不等人,这一次再育秧己来不及了,但也不能让稻田空等一季。杨寨村的稻农不等不靠,还没等洪水下去,就三五结队踏着泥泞,背着编织袋到附近砖瓦窑场捡拾盖砖坯稻草杉上自然生长的稻秧。附近的砖窑场捡完了,他们又到几十里外的临泉的庙岔、阜阳的界首等地砖瓦场捡拾,他们似一群“逃荒人″遭遇过白眼,有的甚至遭受过殴打。但他们为了心中那份希望,从没有退却。水退一丈,稻栽一尺,硬生生把方园百十里砖窑场的秧苗"搬″到杨寨村每一块稻田里。
有感于杨寨村干部群众不向洪灾低头,顽强不息的生产自救的精神,我写了一篇《水退一丈,稻栽一尺一一来自新蔡杨寨村生产自救的报告》,引起了驻马店地委宣传部的重视,遂派地区文明办一名主任来新蔡调查,拟作为抗洪救灾先进事迹全区巡回报告典型材料之一。于是我和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王宇(现市广播电视台台长)、副科长高建国进驻杨寨村进一步采访调查,由我执笔,给杨寨村时任支书杨正卫写出了一篇全区抗洪救灾先进事迹演讲稿。尽管这场巡回报告因其它原因后来取消,但杨寨村干部群众不向困难低头的顽强自救精神永远铬记在我心里!
正是由于像以顿岗为家袁斌锁、不向洪灾低头的杨寨人、艰苦创办顿岗精米加工厂的农民企业家杨树松、以平楼为家、心怀稻农的第一书记胡庭水以及历届顿岗乡党委政府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胸襟和勇气,才有了顿岗乡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美景,才有了今天顿岗的鱼米之香!他们才是顿岗大米品牌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向他们致敬! 他们才是顿岗大米品牌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们才是今天稻香节上最耀眼的主角!

作者简介:王志远,新蔡县顿岗乡老沈岗村人,自由撰稿人。曾任新蔡县人武部新闻干事、新蔡县国税局办公室文秘。1984年从事新闻报道以来,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日报》等省以上新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三千余篇,擅长新闻评论及深度社会报道,曾获河南省首届青年人才骏马奖、河南日报模范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现定居青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