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水一方(散文)
【山东】郑 苗

我喜欢漫步于斜阳下的汶水堤坝。
在夕阳的映射下,水面浮现片片金灿灿的光泽,水波粼粼。垂柳斜依,枝条剪下阳光,投下一地细碎光影。柳丝在微风中缠绕,微暖的风轻拍在脸颊,暖融融的,像是把阳光都一齐融化在了这徐徐清风中,又似冬日里新晒的棉被气息。
偶有行人骑着自行车敲着铃铛,沿路洒下一串欢快的铃音,车轮碾过柳树掉落的枝条发出咔吧的轻响;或者是一对老夫妇步伐迟缓地散步,却是精神矍铄,不停的拌嘴,相依着渐行渐远;一些可爱的孩子耐不住顽皮的性子你追我赶,被父母大声呵斥住后,不满地做了个鬼脸,又很快开心地手拉手蹲在树旁观察起了蚂蚁搬家。
我站在坝下沿河的小道上,水面上是一幅清雅淡然的水墨画,夕阳、白云、鸽子为其添了几分别样的色彩。水中的,岸上的,交相辉映,煞是好看,徐徐清风拂过,毫不怜惜地揉碎了一池春水,连带着墨画也皱起了波痕。
柳的阴凉下,三三两两的老翁垂钓于江面上,神态自若,悠然自得,有时也会猜想许是哪里的得道高人下山云游至此。对岸是松柏林,隔着一带明净的汶水显得神秘幽寂。堤坝将村庄牢牢地护在身后,村庄笼着层惬意安宁的气息。暮霭沉沉,几缕炊烟袅袅升起,鸡声与茅店,板桥与人迹,枕着乡间的清风与明月,清凉的月光洒落在黛瓦青墙上。皎洁明月,清冽如水。残暮褪去一层轻烟,灯火渐次明起。
明石桥的清晨是饱含清冽的。一方饱经岁月凛冽的城墙门屹立于桥头,表层的薄石已有些脱落,颜色斑驳交错,与脚下的土地相和。微凉的风夹杂嫩叶的清香,细草衬着晶亮的露水,水珠顺着草尖的弧度轻巧滑落。隐隐涛声传入耳畔,水流在穿过石桥底部的激荡声萦绕不息,并没有多么壮阔的豪迈,却是别有一番澎湃。明石桥曲折蜿蜒地隐于对岸的茂林修木中。石桥的石块间用青铜片牢牢纽结,侧翼的龙首雕像精巧绝伦,经历百年风霜,风姿依旧,威严仍驻,几方桥墩上布着浅浅苔痕。
桥边水中蒹葭苍苍,芦苇依依,几只野鸭结群穿梭其间,嘎嘎叫着隐没苇荡中;常见着牧羊人自岸边经过,吆喝着号子,不时用鞭子抽打着地面,驱赶羊群,羊群边走边啃噬青草,不忍离去;一位老妪在河边捣衣,搅动清冷的水,握着石杵,一下一下极认真地捶打。
而今离乡求学,路漫漫其修远兮。离家一寸,心便痛上一分。青灯伴读,偶从书卷抬头,望着窗外高挂的上弦月,不知故乡该是怎样的光景,想到家乡的天水相接,心便柔软几分,笑意也更深几许。
还是喜欢踏着夕阳映下的隙碎光影漫步堤坝;村庄里的粉墙黛瓦,烟雾朦胧;明石桥上历经沧海桑田的古拙驳迹;山西会馆里映着斜阳余晖的朱红漆墙;充斥着对称格律美的火神寺堂;系满红绸的祈愿古树;萦绕着芳甸的江流;似霰月光映照下的花林;岸边吹笛人冷凝的幽思和那涛声不绝于耳的汶水。
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躺在一介小舟中,夹岸斜柳向我盈盈走来。斜月沉沉藏在海雾之中,清风徐来,小舟漫无目的地在汶水飘荡。
像是子瞻那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肆意清闲,无拘无束。
我只盼在这汶水,求得浮生半日闲。
(致谢稿源:中国作家在线)

作 者 简 介
郑苗,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高三学生。2019年,征文《汶水一方》,获得全世界华人学生中国赛区二等奖。平时爱好写作,喜欢一些古人的东西,喜欢苏轼的洒脱不羁,理解纳兰容若的愁怨与李清照的韧性。时常感叹老舍笔下社会的悲哀与余华笔下角色命运的坎坷,体会龙应台对于人生的感悟。这样小览一些书籍,体味人生百态,为我的精神世界增添几抹亮色。与书为伴,浅淡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