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评新书《鉴味人生》
文/王大训
作品即人品,书品即人品。作品书品永远是作家人格和素养的投射,有怎样的人品,即有怎样的作品,有怎样的素养,即有怎样的书品。人有多纯,文有多新,思有多深,文有多真。所谓“诗言志,歌缘情,文行心”者是也。
本人新书《鉴味人生》(一、二)出版发行以来,读者议论纷纷,说高者有之,说雅者有之,说深奥难懂者有之。亦有亲友质疑我,为何不写一些更具通俗性的作品呢?鉴于此,本人想以自评的方式对该书作一点评,予受众以阅读指南和参考。
可以这样说,此书是本人五十年修养、二十年心血所孕育而成的一个产儿。由于时间跨度较大,早期和后期作品互有参差,风格语境并非一律,难于做到字字珠玑,但从总体而言,本人对《鉴味人生》(一、二)是满意的;时常捧在手上把玩,每每觉得愉悦而顺眼,正如母鸡会觉得自己的蛋圆,年轻的妈妈会觉得自己的宝宝好看一样。
本书对我而言,具有人生的价值,不仅仅由于上述,而且是因为本人的人格、天赋、秉赋、素养和艺术造诣,都较好地灌注浸润其中,我与作品、书品浑然相成。古人所谓“上者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正如我的笔名“鲁鸣”所指示的意涵,本人的人生最高理想是成为一个“立言”“留言”者。看过本书,读者就会明了此言非虚,我是在向这一目标努力的。
本书的内容构成,其作品种类主要有这样几部分,一为哲语诗,计三百一十首,二为情理诗,计四百一十五首,三为韵赋,计二十一篇,四为论文十一篇,五为行歌谣辞四十六篇,七为记文十篇,八为碑铭文十五篇,九为传文五篇。其余则有训文、书文、楹文等。
此书是本人与读者交流的精神通衢。读者读我,我读读者,本人是以此书投石问路,以求知音同道者。有识者对本人的长赋赞赏有加,为知我者,但在我看来,本书最高端的作品还不是赋,而是论。总计十一篇论文,主体为文论和哲论,其《福祸论》、《品性论》、《天才论》《辞章论》、《文章论》等等,才是本书的“珠穆朗玛”。我一直期望能在这里寻觅知音者。前不久,香港的一位资深编辑对此书的论文给予高评,本人终有知音之喜。
可以说,赋文为本书的青藏高原,雪线上下,代表作为《鉴生赋》、《西游赋》、《汉风赋》等,所达到的境界为本书的第二梯度。正因为此,我非常看重这一批读者。在这里与我交流互动者,如同在布达拉宫,或是在珠峰大本营相遇的友人一样。
其下为情理诗文,歌行辞谣,传文、记文,其高度为山岳,代表作为《除夕歌》、《正月谣》、《草园记》、《千山游记》、《故乡行》等,到达这里的读者很多,与我互动的很多,是本书读者的主要部分,我的大多数文友属于这一群落。我非常看重他们,因为他们时时给我温暖和鼓励,以消融我的孤独与寂寞。这一部分作品并非一律,如《吾友葬母》、《问稻翁》两篇传文,还有情理诗中的少量哲诗,其思辨和文学的高度已非常接近第一梯度了。
再下为墓文、铭文、书文、训文和楹文等,其高度为丘陵。代表作为《祖母碑文》、《崔氏碑文》、《苗氏碑文》,由于其应用性功利性较强,门槛不高,到达这一梯度高度者众多,我也以极大的热情对到来者表示欢迎,很像那些大堂经理面对来往的客人一样。但有几篇碑铭,其文学水准可与赋文比肩。
最后一个阅读梯度为平原地带,哲语诗共三百一十首,大都属于此。其主要讲人生之理和为人之道,与《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和《朱子家语》、《颜氏家训》等有相似之处,相通之用,但比它们涉及的人生内容和领域更为广泛。此部分阅读门槛低,适读人群最多。由于内容是人生的、社会的,是人与天、人与人,德与善、美与丑,贪与廉、孝与慈、家与国等等交织而成的,繁复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人生世界,与所有人的人生际遇是相通的,而没有距离感,经作者将其用哲学之手予以整理,可以给予各类社会成员以人生参考与指南。当然其最适合孩子和成长中的年青人、老师、家长等阅读。
哲语诗三百一十首,是用五言诗的形式写成的,其中有少部分为哲诗,所表现者为哲学、心理学和美学。此部分思辨性和语境较深,阅读梯度较高,适合于高端文化群体与学者型读者参阅,我也将其归之于雪线以上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