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
作者/李友莲

坐进院子里,呼吸着阳光的味道。思绪不知不觉飘回到几十年前。
那天早上,阳光还带着雾气,刚上小学三年级的我为了观察母鸡带着小鸡去刨食的情景第一次起得很早,因为老师布置的作文还没有完成。在菜园子边的杂草丛里,那群毛茸茸的小鸡跟在鸡妈妈身边一拽一拽地走来走去,时不时张开羽翼未丰的翅膀,在草丛中奔跑,它们学着鸡妈妈用稚嫩的爪子不遗余力地刨着。母鸡一爪子刨下去,应该看到了很多小虫,赶紧“咕咕”呼唤小鸡的同时还不忘用嘴捉出来一只放到其中一只小鸡的眼前。有声音的时候,鸡妈妈总是停下来警觉地四处张望,待确定没有危险后才会继续它们的游戏。那天早上,我写出了第一篇让人满意的作文,老师第一次给我了一个满意的笑脸,在我描写比较好的句子上用红笔划上波浪线。在课堂上,老师第一次表扬了我。就是那许多的第一次,让我喜欢上了文学,喜欢上了文字。那年我10岁。
跟着父母去地里干活的时候,我会在山尖的最高处,踮起脚尖手搭凉棚眺望远方。看着那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的村路,想象着道路尽头的繁华和美食。每次妈妈都是在路的尽头给我们带回饼干、糖果和漂亮的头绳。我相信远方有更多我不知道的。我对远方充满了向往。在那个充满了幻想和快乐兼有正义感的少年时代,因为看不惯同学欺负弱小和撒谎,站出来向老师告状,结果弱小的自己不止一次被同学欺负。当时心里的恐惧还是战胜了正义感,经常是敢怒不敢言,偶尔被同学欺负了,也会哭着跑回家,被妈妈搂在怀里。那时,在内心深处,下定决心,不与童年时的伙伴同流合污。我用行动证明,在十几岁自己租房子做饭劈柴的时候,都不曾放弃对远方的追求。
在我踏上求学路,终于成为村里第一个上大学的人时,我看到了远方。看到山路尽头无数的城市,无数的村庄,更有无尽的繁华。我发现远方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不知道的。长大后,我到了书上描写的天安门,我到过最大的城市上海,去过革命圣地延安,到了毛主席描写水调歌头的发源地长沙,看到了滚滚的长江,爬上了中国的奇迹长城,还去过很多很多书本上没有描写的地方。
我读懂了古人说的那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真谛,在生命的途中,还有无数的远方在等着我。当我再次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庄,看到当年那些飞扬跋扈的同学。感受着岁月在她们身上留下的风霜,看到他们的孩子在重复着他们的脚步,听着他们在议论着东家长西家短。我知道,他们依然是原来的样子,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那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我相信一句话,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会有多大。我一直在寻找让自己的心变得更大的途径,我的梦想在远方。
茫茫人海,遇见是缘,当我有机会来到四季如春的昆明参加呈贡区人民医院慢病管理启动仪式的时候。我遇到了呈贡区人民医院的院长——一位50多岁,头发有点花白的龙院长。他告诉我,作为医生他每周至少要花30个小时来阅读医学以外的文学书籍,到了昆明,一定要去丽江走走,当你坐在酒吧,或许找个同伴一起品着酒,听着音乐,偶尔聊上几句,放空自己,在那里有诗和远方。
我听了他的话,真的去了丽江,在那个典雅、幽静的古老城市,坐在敞篷的街边饭馆里,品着当地的腊排骨火锅,偶尔凝望着弹着吉他唱着歌的歌手小妹,感受内心深处的独白。也许从观察那群小鸡开始,我一直用所有时间追求积淀我的诗和远方。

〖咱们村作家简介〗李友莲,70年代出生于吉林省舒兰市上营镇一农民家庭,自幼喜欢读书。1996年毕业于延边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现任吉林省安图县人民医院循环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安图县作家协会会员。
咱们村 地球村 -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
联系主编 果丰guofeng-777
《咱们村》编辑部投稿邮箱
https://2434470285@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