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开荒
文/孙成勋
今天是星期天,趁着天气晴朗,没风没浪,正是给玉米地喷除草剂的好时机,找出喷雾器,装好水,倒上除草剂,用木棒搅拌一下,背在身上,开始了劳作。
走在玉米地里,看玉米长势喜人,父亲开荒时的一幕一幕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一九八五年,我的二女儿出生了,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二女儿属于超生。生产队不按整人口给分地,只给半标亩口粮田。
父亲对于家里的现状,有了许多担心。我当时是位民办教师,一年的工资只有一千二百元。全家分的地只有九亩,地的质量不是太好,地里全部收入也是千元左右。这样,全家五口人的生活很拮据。
在我家东北方向,距离家有五百多米,有一块约有二亩半地的荒甸子。这块荒甸子是村里人们脱土坯的场地,有很多大小不一的脱坯坑,深的有一米多深。现在没有人在脱土坯了,空闲荒芜着,父亲决定把这块地开垦出来种地。
父亲先把有盐碱的不能长庄稼的土,挖出来装在土篮里,用扁担一担一担的挑到脱坯坑里,放在坑的底部,把一个坑子填上一半的样子,在填另外一个。这样,是把有盐碱不能长庄稼的碱土深埋起来。然后,把长草的好土再担来捕盖在坑的上面,取走盐碱土的上面也都要盖上好土,把所有的盐碱土全部压在了下面,地表上面覆盖的草皮土要有一尺多深,才能保证碱土不在返上来。也就是说,父亲要把这二亩半地,平均要翻一尺多深,用担子一担一担的挑来挑去,可以想像父亲开荒要负出多少心血。
父亲这样每天起早贪黑一担一担的挑,每一担压在父亲的肩上,痛在我的心里。我多次劝说父亲,太累了不要在干下去了,可是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他能担山不止,我就能开荒成功。说完还是挑着担子走了。
我看着父亲挑着担子的背影,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父亲,您用担子挑来启明的星晨,让全家的生活迎来黎明的曙光;您用担子挑来了正午阳光,给予全家人温暖;您用担子挑来晚霞,让全家人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父亲,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夜以继日的坚守着他的诺言,再大的风也没有阻挡住他挑担的脚步,再大的雨过后,地里就会出现他挑担的身影。把三付土篮挑碎了,汗水把扁担和锹把浸透。用他顽强的毅力,历时三个月,已经是深秋了,荒芜变沃土。
土地平整好了,就等着来年开春种了。
可是,父亲没有放下他肩上的担子,自己又做了个粪叉子,开始在屯里面捡粪,把屯子散落的马牛猪狗粪捡回来,每天贪黑起早捡,足足捡了一个冬天。每天早晨捡粪回来,棉帽上挂满了霜,捡的粪堆似小山。开春了,把粪发好了,送到了地里。
开犁了,种上了葵花、玉米、土豆。因为是开荒地,土地适合种什么作物就种什么。
秋天,获得大丰收。收地时,父亲高兴的合不拢嘴:一份劳动,一分收获,我老孙女有地了。
我看着父亲高兴的样子,替父亲获得成功高兴着,同时,心里一阵的酸痛:父亲啊!您负出了常人难以负出的劳动,这一年里,您增添了多少白发,您的脸上又刻下了多少皱纹,您未老先衰的神态,让我这做儿子的多么心疼。父亲啊!您一担一担挑起的不是泥土,您一担一担挑来的是丰硕的果实;您一担一担挑来的是家庭生活的富足;您一担一担挑来的是生活的希望和未来!

〖咱们村作家简介〗孙成勋 吉林省农安县巴吉垒镇孟城小学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
咱们村 地球村 -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
联系主编 果丰 guofeng-777
《咱们村》编辑部投稿邮箱
https://2434470285@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