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削尖原则(下)
4. 不前置
不前置是指笑点应放在幽默的尾部,不能前置到中部或开头。前置这类错误比较少。人们即便不了解尾重原则的术语,也都清楚幽默的尾重特点,在实际中都已自觉地遵循着这一原则。笑点前置后,幽默的结尾仍需要笑点,只好再重复已完全暴露的笑点,这种重复已没有多少令人吃惊的成分,所以幽默的效力严重减弱,无法与尾重的幽默相比。
Hand Off!
A friend of mine was giving an important dinner party for her husband's business associates. She put guest towels and soap in the bathroom, and, not wanting her teen-agers to use them first, attached warning notes that read: "Use these and I'll kill you."
When the guests left after a successful evening, she went into the bathroom and found the towels and soap untouched--with her warning notes still in them.
不许动手
我的一位朋友给她丈夫的同事办了一个重要的宴会。她把给客人准备的毛巾和香皂放在洗手间里。为了不让她的十多岁的孩子们先用这些东西,她在毛巾和香皂上贴了几个警告的条子,写着:“你们敢用这些我就杀了你们。”
当这个成功的晚会结束,客人们离开后,她来到洗手间、发现毛巾和香皂都没被用过,警告条子也还贴在那儿。
在《不许动手》这篇幽默中,主人一直感觉晚会很成功,各方面没有什么纰漏。直到晚会结束客人离开后,她才发现准备好的毛巾和香皂客人们不曾使用。幽默趣味凝聚的一点,就是意在警告孩子的那些条子,因为是这些条子使客人望而却步,不敢动毛巾。条子上写着:“你们敢用这些,我就杀了你们”――遭此恐吓,客人会作何感想?在幽默的铺垫阶段,对“毛巾和香皂上贴有警告的条子”只需一提,点到即止。至于条子内容,作为幽默的笑点,应隐匿起来直到幽默的结尾再予以揭示。只有这样,才会有读者探秘般的期待,才会有猛然揭秘时的惊奇,才会有常规铺抬与意外结局的悬殊对照。
文中将笑点前置,使之在铺垫阶段就已现身,这样到结尾需笑点出场压轴时,还得重复一次,又不宜原文照搬,只好代之以“条子也还贴在那儿”――只剩下一张空壳画皮,软弱无力。
前置不同于露底(伏线不露)。露底是指幽默的铺抬过程中某一部分透露出了笑点的相关信息,使得人们能预先推导出幽默的结尾,结果使人们在心里做好了准备,笑点就不会很出人意料,幽默失去了惊奇性和暴笑性。如果不是部分地暴露笑点,而是合盘托出――把应放在幽默尾部的笑点提前完整地呈现,那就是笑点前置。
前置也不同于续貂。尽管它们表面上有共同的地方,都是笑点已完整推出了之后,后面仍有叙述。但是,若细细区别,它们是完全不同的。要区别二者可以看笑点之前的铺抬是否完整以及笑点之后的叙述是否必要。如果笑点之前的铺抬尚不完整,还需要笑点之后的叙述部分,前后合一才完整,那么,这种情况就是笑点前置。如果笑点之前,幽默的铺抬都已完整而笑点之后的叙述完全是多余的,那么这种情况就是续貂。

5. 不续貂
尾急刹是指幽默的笑点推出时,简洁有力,不拖拉,幽默戛然而止。
不续貂就是指幽默的笑点完整推出后,不再添加任何多余的尾巴,如提示,解释,感慨,总结等等。幽默就应该在高潮处结束,结尾干净利落。
像尾急刹一样,不续貂是削尖原则对幽默结尾的处理要求,也是落实尾重原则的一种方法。幽默能否削尖,笑点能否突出,在很大程度上要看结尾的处理是否得当。具体说,就是看笑点表述是否含蓄,是否凝炼,包含笑点的结尾是否急刹,以及笑点之后是否还有赘述。
尾急刹和不续貂都是针对幽默结尾的处理方法,甚至有时由于续貂而使得结尾拖沓,没有急煞,好像二者是一回事,但如果仔细区别,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尾急刹是指结尾处推出笑点时要简洁,不啰嗦,是笑点本身的精炼浓缩问题,仍属于应该有的结尾部分。而不续貂是指结尾处笑点已经完整推出后,不要再添加任何多余信息,可以看出它是指笑点之外的冗赘。因此区别这两种错误,关键要看该信息与笑点的关系。如果一些话语仍是笑点的组成部分,用来补充解释笑点,结果却使笑点直白了,使结尾拖沓了,那么这类的错误就是结尾没有急刹。如果笑点已经完整了,所加信息与笑点无关,只是新生的话题,那么,这种错误就是结尾后又续貂了。从处理错误的方法上看,二者也有不同:对于尾不急刹的错误,改正方法是使之浓缩简约,当然也包括删节一法在内,而对于尾后续貂的错误,只有一法,那就是删之。
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详细地区别这两种错误没有什么意义,只需牢记正面的原则,即笑点要简炼,一语生笑,笑点既出,当戛然而止。
恋爱时节
“亲爱的玛丽,”年轻的威廉在信中写道,“请原谅我再次打扰你,由于热恋,我的记忆力如此糟糕。我现在一点儿也记不起来,当我昨天向你求婚的时候,你说的是‘行’还是‘不行’?”
玛丽很快回了信,信中说:“亲爱的威廉,见到你的信我很高兴,我记得昨天我说的是‘不行’,但我实在想不起来是对谁说的了。再一次吻你。”
信的最后一句是多余的。幽默的笑点是玛丽模仿威廉的糟糕记忆。笑点已出,幽默已完整,若再加上一句“再一次吻你”就成了典型的续尾。这一句到底要表达什么呢?是爱威廉还是不爱威廉?要是表达真爱威廉,那么,前面的模仿戏弄语气显然就不得体了。若是不爱威廉,为什么要有这一句?是句反语,再一次戏耍?不要说它是受了信首“亲爱的”一词的语气的影响,因为英语书信中任何收信人都可称“亲爱的”。词虽是同一词,仍有别于亲密恋人或配偶的含义。也不要说是照应开头,使信完整。幽默中的信是相关片段的截取,不需要绝对的完整。这一点从信尾没有署名没有日期而威廉的信也没有结尾,都可得到印证。否则,信倒是完整了,幽默却因累赘而受到了损害。
讳输棋
有自负棋名者,与人角,连负三局。他日人问之曰:“前与某人较棋几局?”曰:“三局。”又问:“胜负如何?”曰:“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要和,他不肯罢了。”
好胜
有一人,自命是名棋手,无人对敌。一天同李四下棋连输三局。第二天有人问他:“昨天你与李四下棋几局?”他说:“三局。”又问他:“胜负如何?”他说:“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要和,他不肯,罢了。”那人听罢笑了笑:“你真是从不认输的名手啊!”
连输三局却避讳说“输”字,偏要委婉曲折地说成“我不曾赢”、“他不曾输”、“我要和他不肯”,也真难为他了。“不认输”的结论留给读者去思考去得出好了,勿需点明。《好胜》最后一句,是幽默结束后的评价、感叹,已属幽默之外的信息了,可以且应当删除。
Tom is a schoolboy. He often wants to stay at home for a few more days. Now he is calling his teacher and the voice is like his father’s. “I am sorry to say that Tom is ill in bed and can’t go to school for three or four days.” “I’m sorry to hear that. But I want to know who is speaking.”
“My father, sir.”
The teacher is very angry.
听到小汤姆撒谎撒成“我是我爸爸”,做老师的,可能不会生气,倒有可能会忍不住笑起来。把故事改编成上述浅显英语来练习英文可以,若作为幽默欣赏,末尾一句实属多余,它犯了幽默原则中不续貂的大忌。
What Was It She wanted?
A store manager heard a clerk tell a customer. “No, ma’am, we haven’t had any for a while, and it doesn’t look as if we’ll be getting soon.” Horrified, the manager came running over to the customer and said, “Of course, we’ll have some soon. We placed an order last week.” Then the manager drew the clerk aside: “Never, never, never say we are out of anything—say we’ve got it on order and it’s coming. Now what was it she wanted?”
“Rain,” said the clerk.
她要买什么?
一个商店经理听见一个店员对顾客说:“不,夫人,这会儿没有,一时半会儿看来也不会有。”经理惊恐万分地跑到顾客跟前说:“当然,马上就会有的。我们上周订了货。”然后经理把店员拉到一边:“千万,千万,千万不要说我们没有什么――说我们已经订了货,货马上就到。现在你说她要什么?”
“雨,”店员说。
订货
商店老板听到店员对一名顾客说:“夫人,最近一段时间没有,看来再过一段时间也不会有。”
老板急了,连忙上前对那一名顾客说:“过不久一定会有的,上星期我们已经订了货。”然后老板把店员拉到一旁,“你真不会说话!千万别对顾客说我们缺货就说我们已去订货了,货马上就到。哦,她要什么货?”
“雨,”店员忍不住笑了,“我们刚才谈的是什么时候会有雨呀!”
对比两篇结尾,幽默讲述的优劣立现。《她要买什么?》一篇只有简单的一个字“雨”,连“她要买”都没再重复。简洁有力,留给听众/读者思考顿悟的空间。《订货》一篇的结尾,是尾不急刹、尾续貂的典型例子。加上“忍不住笑了”已经多余,这个“笑”应该留给听众/读者。相声表演中,“抖包袱”时听众大笑,但相声演员表情严肃,似乎不知笑从何来,就是这个道理。听众未笑而演员自己先笑是一大忌。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幽默的创作与讲述。最糟糕的是幽默本已完整,偏要加上一句解释:“我们刚才谈的是什么时候会有雨呀!”,只是前一句信息的重复,却又详细展开,生怕听众/读者抓不住笑点。
幽默是不需要解释的。幽默的笑点推出时要含蓄委婉,点到即止。有的讲述者认为,如此语妙,不点明不足以尽兴,所以解释再三,翻来覆去,似厨子烙饼。讲者之兴或许尽了,可是听者的自悟之乐趣却被剥夺了。幽默讲述时其本题内容尚且不需要点破解释,何况幽默已经结束,再来上这么一句画蛇添足的题外话,幽默高手是不会这样做的。他相信人们已理解他的意图已享受他的幽默,他从不点破提醒。
两只鸡
一位太太来到肉食品商店,要买开膛的童子鸡。售货员拎起一只鸡说道:“1美元75美分!“
“小了点,”这位太太说,“还有没有大一点的?”
店里只剩下这一只鸡了,于是,售货员走进里屋,又捶又打,并把它往长的拉了拉,然后又走了出来,重新过了一次秤:
“嗯,这只鸡2美元25美分。”
“很好,”买鸡的太太说,“两只鸡我全要了!”
在食品店
一位太太到食品商场买肉鸡,售货员拎起一只鸡,称了称说:“1美元60美分。”
“太小了,”这位太太说,“能不能替我挑选一只大一点的?”
可是这是最后一只鸡了。于是售货员走进后面库房里,又捶又打,把鸡的脖子往长拉了拉,然后又走出来,很快地过了一次秤。“嗯,这只鸡2美元15美分。”
“好极了。”买鸡的太太说,“两只鸡我全要了,请包一下。”
幽默的结尾“两只鸡我全要了”一语破的,有意或无意地戳穿了售货员所耍的把戏。这一大一小的两只鸡售货员如何拿出来――这才是幽默的核心所在,至于包不包装是无关紧要的。
根据幽默的尾重(及削尖)原则,笑点既出,当戛然而止,不以次要信息影响笑点的突出,因此,“请包一下”就应当删去。或者,至少调整一下次序,把它前置,使笑点出现在最后,成为“请包一下,两只鸡我全要了。”
It Worked with Me
“I have an awfully hard time catching people’s names when I’m introduced,” said one.
“So do I,” said the other, “but I found a clever way to get around the awkwardness of asking to have the name repeated. I just ask, ‘Do you spell your name with an e or an i?’ It usually works splendidly.”
“I know. I heard about that before. It worked with me, too, until once I met a girl I wanted to know better. Now she won’t even look at me.”
“Why is that?”
Well, when I was introduced to her, I didn’t catch her name, so I asked whether she spelled it with an e or an i.”
“What was her name?”
“Hill.’
这篇“It Worked with Me”是幽默的经典,展示了多种幽默技巧。开始以“见面时常因记不住人名而尴尬”这一问题作引子,引出幽默的主题部分,即有种不觉尴尬而能使对方把名字重复一遍的方法:以e还是以i拼写?这个屡试不爽的小把戏有一天竟失灵了,置人于更尴尬境地:一个他想深交的姑娘自此不再正眼瞧他。幽默行文至此,讲者先把事情的结果交待出,很自然激起听者好奇,使听者急切地探寻原因,“why is that?”再自然过渡到“what was her name?”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犹如花的盛开,花瓣层层驳落,最后呈现出花蕊。把结局提前,这种先果后因的倒叙式安排,使得最核心的部分――笑点出现在最后,最突出强调的位置。这就是削尖的技巧。
该幽默可还原成一种旨在提供客观事实的叙述。“我遇一个叫Hill的女孩,想认识她,却没记住她的名字,我就使用屡试不爽的方法问她‘你的名字是e还是i?’她非常生气,从此不再理我了”这样只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盘子喝水――一幔子来,没有巧妙入题,没有引子,没有主次详略,没有目的,重点则成了表述女孩弃我的事实而已,毫无幽默技巧可言,索然无趣了。
该幽默的结尾简洁浓缩,干净利落,只有“Hill”一词,连said he 都没有。也没有絮叨的解释“你的名字是e还是i以拼写的?也就等于问‘你是希尔(Hill)还是混蛋(Hell)?”否则,底部结构浮出水面,清楚易懂虽然做到了,却破坏了含蓄意境,没了余味。
幽默的削尖原则在英语里更容易遵循,这是因为英语中修饰语及句式结构等非常灵活。英语中,状语的位置灵活,可放在句首,句子中间,也可放在句末。定语可放在被修饰语的前面,也可放在后面,定语从句中可以再包含定语从句。尾重句和松散句可以自由转换,也就是说,如果幽默的笑点出现在主句中,就可选用尾重句式,反之,如果笑点出现在从句中,就可选用松散句式。这样,无论如何,都能很容易很方便地把笑点保持在句子尾部,达到削尖突出的效果。
在汉语中,定语出现在被修饰语前,没有后置定语。状语也通常出现在主要谓语动词前。这都使得修饰成分不能太长,太长了读起来就有憋气的感觉。汉语尾重句和松散句之间难以自由转换。汉语的复合句式,如“虽然……但是……”、“如果……就……”、“只有……才……”等,都是主句在后的尾重句,一般说来,并不能灵活地转换成从句在后的松散句“(但是)……虽然……”、“(就)……如果……”、“(才)……只有……”。尽管有时会出现松散句,现代人开始接受,但是仍给人一种奇特怪异的感觉,似乎是没有完全融进汉语的外来结构一样。
因此,对于一些英语幽默,其笑点在从句中,以松散句保持在句末段尾呈现的,在译入汉语时就要格外注意。如果只注意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保持了从句在前主句在后的次序,却忽略了幽默的特点,不能把包含笑点的从句保持在最后,那么,幽默效果就会大减。
April Fool
April 1st is a day on which, in some countries, people try to play tricks on others. If one succeeds in tricking somebody, one laughs and says, ‘April Fool!’, and then the person who has been tricked usually laughs too.
One April lst, a country bus was going along a winding road when it slowed down and stopped. The driver anxiously turned switches and pressed buttons, but nothing happened. Then he turned to the passengers with a worried look on his face and said, “This poor bus is getting old. It isn’t going as well as it used to. There’s only one thing we can do if we want to get home today. I shall count three, and on the word ‘three’, I want you all to lean forward as suddenly as you can. That should get the bus started again, but if it doesn’t, I’m afraid there is nothing else I can do. Now, all of you lean back as far as you can in your seats and get ready.”
The passengers all pressed back against their seats and waited anxiously.
Then the driver turned to his front and asked, “Are you ready?”
The passengers hardly had enough breath to answer, “Yes.”
“One! Two! Three! ” counted the driver. The passengers all lean forward suddenly and the bus started up at a great rate.
The passengers breathed more easily and began to smile with relief. But their smiles turned to surprise and then delighted laughter when the driver merrily cried, “April Fool!”
“愚人节受骗啦!”
在某些国家,四月一日这天是人们用来设法捉弄旁人的日子。如果一个人在捉弄人时获得成功,这个人就会笑起来并且叫道,“愚人节受骗啦!”而受到愚弄的那个人通常也会跟着一起笑越来。
有一年的四月一日,一辆乡间公共汽车正沿着一条蜿蜒的道路向前开行,然后却慢慢减速并停了下来;司机焦急地拧开关,揿按钮,但却仍然无济于事。于是,他面带忧愁地转身对着乘客们说道:“这辆倒霉的车子已经老掉牙了,它已经不能跟从前一样跑得那么好了。今天,如果我们想回家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家来做件事情。我来数一、二、三,当数到“三”时,我要求你们所有的人都尽你们最大的力气往前面纵身,这样就能使汽车重新发动起来。如果这一招不灵的话,恐怕我也就再也无法可想了。现在,你们大家都在座位上尽可能往后靠得更紧些,同时作好准备。”
乘客们一个个乖乖地紧靠着座位,并且焦急地等待着。
于是,司机转过身去问道,“都准备好了吗?”
乘客们由于都用劲憋着气,好容易才答道:“好了”。
“一!二!三!”司机数道。乘客们全都突然往前面一纵身──汽车也就以极大的速度发动起来了。
乘客们这才感到呼吸轻快起来,如释重负地开始微笑,但当他们听到司机快活地大声叫道,“愚人节受骗啦!”时,他们的微笑首先是变成吃惊的悄笑,然后再变成欢快的哈哈大笑。
司机的这句“April Fool”就是幽默的笑点,因为是它使得乘客们先是一惊,继而恍然醒悟:上了司机的当,成了“April Fool”了。它就像幽默的开关按纽,一触到它幽默就——而且也只有触到它幽默才——发生剧变,故事就陡然急转而豁然开朗,出人意料又趣味暴增。英文版中,甚至连在时间上后发生的动作“turned to surprise and then delighted laughter(变成惊讶接着又变成开心地大笑了)”也提到了前面,而借助“when”从句的后置把笑点保持在最后。这是贯彻幽默的尾重原则的绝佳范例。
汉译版在处理幽默的笑点时,把“when”从句在后的这种“先主句后从句”结构翻译成“当……时,……”这种“先从句后主句”的结构,虽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却违反了幽默的尾重原则。结果笑点之后仍有很多次要信息,笑点湮没于长句中,没有得到应有的突出强调。
从翻译角度看,转换一下句式,似无不可,可是,从幽默角度看,这却是严重甚至致命的错误,因为幽默效果会因此大损。表面上是句式转换问题,实际上却是原文的幽默如何等效传递的问题。因此,归根结蒂这是一个易忽略的较严重的翻译错误。
再比较以下句子的翻译:
1) No wife can endure a gambling husband unless he is a steady winner. —Dewar
A.除非丈夫总是赢,否则,没有哪个做妻子的能容忍丈夫赌博。
B.没有哪个做妻子的能容忍丈夫赌博,除非他总是赢。
2) Things were bad until 1945, when they got worse.
A.直到1945年情况变得更糟糕之前,情况一直很糟糕。
B.情况一直很糟糕,直到1945年才有所改变。这一年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3) One should always play fairly when one has the winning cards. –Oscar Wilde
A. 一个人手里握有王牌时,他就该公平竞争到底。
B.一个人应该公平竞争到底,如果他手中握有王牌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