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天枝长篇小说《栅栏那边的羊群》
序言缩写版
文/陈玉福

甘南作者甘天枝,利用十二年的业余时间,创作出一部长达七十万字的长篇《栅栏那边的羊群》(以下简称栅)。小说《栅》描写了在共和国改革开放划时代大背景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前后,以挂职村官甘欣与牧村致富带头人瑶草,乡党委书记才华加和村长罗布藏、老村长安才让、牧民老阿妈、老支书才让热布旦等众多人物,用勤劳朴实、耿直忠实、虔诚率真和古朴归真的心灵沉淀,在神灵佛法和各种矛盾纠葛、复杂情感、惊险迭起的绝唱中演绎出了一段精彩感人发人深省的故事。小说写情感,让人心酸;写矛盾,让人纠结;写生活,让人呐喊;写寺院,让人敬畏;写信仰,叫人震撼,禁不住热血沸腾而不时热泪盈眶。它虽然没有气势恢弘排山倒海般的大场面,但它以高洁、厚实的灵魂挖掘,展示出磅礴之势,没有英雄,而英雄般的浩气总是扑面而来。新时代的气息正沿着唐蕃古道回肠荡气,一腔茶马古道的豪迈之情莺莺升腾在牧人的心灵之上。小说既生动又没有过多的慷慨激昂;既客观地给以暴露又没有过火的现实批判;既描写不容忽视的各类矛盾又没有突出尖锐的斗争。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总能听到神秘的经轮在高原净土的每个角落“嘎吱嘎吱”地祈祷、祝福,能感受到牧人用虔诚的情怀在那片原野上丈量出的温情;也能感受出作者对草原对牧民的情感、信仰、人性、佛法的观察、分析和思索的透彻细微,它展现出了牧人的一种坚守、追求和感悟,也展示出了作者特有的嗅觉、触觉和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许多鲜活的细节和描写能带给人无尽的沉思,让人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小说《栅》文字语言朴素无华,通俗而不庸俗,读之如身临其境,令人心动神移。在牧人情感方面的笔法也非常独到,始终是不温不燥有理说理有事说事有情抒情,下笔大方实在结实,毫无故弄玄虚、故意扭捏做作,字里行间流淌着藏人原汁原味的带有野性般的真情实意。尽管有时喋喋不休,尽管有时矛盾连连,尽管有时土话“脏话”不断,尽管有时还“兵戎相见”,但却格外亲近诱人,有一种闹家务、亮矛盾、打板子和“自家人”在向你倾诉家常一般的感觉。读起来轻松,听起来好懂,思考起来能悟出不少道道来。小说通篇运用了藏语汉译简单会话、藏族民谚俗语。如“斗过雪山凶暴的野牛,不会被院子里的山羊给撞倒”“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五个指头称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饭要一同吃,酒要一起喝,话要一起说,心要一条心”“千言一意,百牛一绳”“家中不睦,万事无成”“没有竿子支不起帐房,不团结百事不成”之类的民谚俗语,这些朴素的藏语汉译对话、藏族民谚俗语不仅强化了小说的风土气息和厚重感,也增加了言简意赅之妙,幽默诙谐之功。他在努力挣脱一些观念和外来力量的束缚,不断地为自己注入新的力量,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尝试对时代对牧区现状做出实事求是的刻画,较成功地塑造了甘欣、瑶草、老阿妈、安才让、才让热布旦、罗布藏、乡党委书记才华加、更登才让、乡医央尊卓玛、村会计卡布、复退军人丹正嘉、村民旦智、普花草、付红茵、何娴花等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的写作特点,就是一开始是以《楔子》的叙述方式,把书中一些重要情节和焦点人物、一些事件纠葛、奇书《伏藏密码》的来龙去脉等用蜻蜓点水式亮出线索,起到了既拉开序幕,画龙点睛又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的效果。

认识甘天枝后,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和了解,我在知道了他的一些故事的同时,对他大半生默默无闻地在高原的坚守深感钦佩。十八岁时,父母就把他交给了祖国,交给了国防。从此,他便把青春年华和一腔热血毫不保留地献给了军营献给了雪域高原。从此,扎根高原三十多年,为藏汉民族团结,藏区民俗生活研究、文化事业推动做出了特殊贡献。在藏区几十年来,他从不沉溺享乐、懒散、世俗,不为金钱、物质、名利所动,在他的生活轨迹上,除了苦和累还有对苦难的深切体验,使他得到了不少在青藏高原牧区生活的大量素材。无论外界怎么风起云涌,他内心的那份宁静始终如初,心灵深处对草原、对牧人、对雪域山山水水怀有的那种特殊情愫始终不改,胸中那宽阔的向往始终不变,始终意志坚强、百折不回、矢志不渝。高原生活,虽然使他的脸上多了褶皱,还有沧桑,但他始终默默无闻地奉献在藏区毫无怨言。平凡地苦守,赋予了他生命更顽强、更坚定、更新更大的内涵。喜欢上文学后,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这份值得追求的价值。作为一个曾生长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汉地青年,甘天枝经历了一场由沙漠骆驼向草原牦牛的艰难锐变过程,从对草原的陌生到熟悉、了解,到热爱草原和牧人,经历和走过了一段十分艰难困苦的曲折道路,最终找到并融入到了牧人的生活中。这一系列的真实情感,也让他找到了能让生命燃烧和冲锋的沸点,他也把对草原与牧人的一份痴心和真挚大爱倾注在了长篇小说《栅》之中。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论语集注》的作者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之一。源源不绝的活水,使方塘清澈似镜,映照天光云影、佳趣天成。一个汉族作者,能在藏区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做好工作的前提下坚持创作长篇小说《栅栏那边的羊群》达十二年之久,这种勤奋治学,不断摸索的创作精神,是可歌可泣值得后来者学习借鉴的。作为一个文学道路上的前行者,我有义务关心、支持每一个文学爱好者,有义务大力弘扬这种勤奋写作的精神,支持并推介他们,从而发扬光大我们西部的文学事业。
甘天枝待人谦谨,善厚朴实、低调内敛,他工作上年年被上级党委和单位评为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优秀公务员,单位先进工作者等。还参加了复旦、浙江、深圳、四川、南开等大学的培训深造,提升了自己对生活的的认知和理解水准。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他积极撰写各类读书感受的文章,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学习等十多篇有价值的论文,并把文学创作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不断探索和追求它的真谛,苦修基本功,用生动鲜活、原生态般生活状况和草原变迁,讴歌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讴歌牧民新生活,传递真善美和正能量,以个人对藏区对牧人的认识,以一首首悠扬而浪漫的情调用小说全景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能不说是一件新事、好事和盛事,甚至也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壮举,我相信他,耕耘自然会有收成。就像牧民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改善一样,长篇小说《栅》是我省首部全景式描写藏区改革开放、扶贫攻坚取得新成就的作品,是我省一部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也是作者甘天枝的一个梦之驿站。期待这本凝聚着他心血,凝结着他文学大梦的作品早日问世。相信这部作品的问世,必将对当地乃至全省的文化、旅游产业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当然,从专业的角度看,这部小说尽管写得很有韵味,故事读起来非常吸引人的眼球,确实是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大作品、好作品,且值得一看。但一部长达七十多万字的大部头小说,也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人物的性格刻画上还显不足,在整个结构上还有些松散,个别情节还不够圆融,个别语言还值得推敲等。相信作者会不断进取,在今后的文学耕耘中加以完善,达到更圆满。期盼他继续努力,给读者继续奉献出更多更美的精神食粮,为甘肃省的文学百花园增添特异的色彩。
(作者系著名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玉福:国家一级作家,金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专业作家,中共金昌市委党校教授,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教授,《西部人文学》主编,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曾获国家“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中国电视"飞天""金鹰"双奖、甘肃省委省政府文艺界突出成果荣誉奖、中国法制文学长篇小说奖、中国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等几十种奖项。

【向“都市头条”选送的文章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的文章。欢迎您参与,投稿。请关注下面的二维码,您的大作才能登上面向全国发行的《西部人文学》杂志。谢谢。】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1号文化总网]

本文编辑:紫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