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见 恨 晚
文/吴素云
窗外,细雨绵绵。正是在那个雨季,我认识了珍。珍是我市知名度较高的作家,与她相识真是一种缘。
那天,我从报上看到自己的处女作发表了,心情激动万分,对自己有了信心,还准备参加市里举办的青年散文诗大赛。可我对散文诗尚未入门,于是就去向我中学时的语文老师求教,偏巧他不在,我遇见了珍。她为人热情大方,没有一点架子,彼此对文学的钟情,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听她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她把几本她和其他名作家所著的散文诗集送给我,要我认真阅读后写篇散文诗给她看。
可我这个人做事缺乏耐心,根本没有认真阅读那些诗集,就三天两头拿“作品"去给她看。她总是认真审阅,耐心地指导我。她说我急于求成,还没有掌握散文诗创作技巧,写得过于散文化。她还说,写作是一件艰苦的劳动,一夜之间不能成为一个作家。她曾一度连续写了6年没有发表一个字,却一直坚持下来。有的作家甚至写了20多年,才开始发表文章。
听她的介绍,我好感动,也很惭愧。我离开学校后,也曾拿起笔参加各种报刊的“有奖征文”,却因榜上无名而灰心丧气,至今回忆起来后悔莫及,是急于求成的毛病害了我。
跟珍相比我的生活环境要好得多。她的青春时代恰逢十年动乱,因父亲在国外的海外关系,她没有念完高中就被迫辍学。这些都没有打消她求知的欲望,她一边干农活一边挤出时间自学。后来她考上师专,读的是化学,对文学仍然十分挚爱,于是开始天天练笔。她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不是一年两年的努力就能获得的。
当我跟珍握手告别时,发现她那握笔的手指已磨起了老茧。她的经历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我对她不免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她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