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同学会祝酒辞》
作者: 汪 凯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明天就是元旦了,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槎中七九级高中学子与恩师们再次相聚,实现夙愿,圆了我们多少年前就有的梦想,在天柱国际大酒店如期举办高中毕业三十年同学会。三十年的分别,三十年的牵挂,翘首祈盼的欢聚时刻终于迎来了。在此,我们对入会来宾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各位恩师尊驾光临!感谢诸位同学鼎力资助!感谢策划组织者精心设计,让同学会如期如愿举行!也对因事因故而遗憾不能前来的人表示理解和惋惜!
时光飞驰,岁月如梭。浮生如梦,欢乐几何?回望过去,同窗数载,手足情缘,似梦如烟,点点滴滴,状如眼前,窖藏真情,永驻心田。今天,让我们打开珍藏三十年的记忆,敞开密封三十年的心扉,尽情地说吧、聊吧,诉说三十年的离情,畅谈当年的情谊,让时间倒流三十年,让我们再回到中学时代,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年轻三十岁。
三十年来,你我各奔东西,为事业、为家庭,曾想相见难相聚。三十年的时间不算短,三十年却弹指一挥间。三十年的山川不曾改变,三十年却老去了红颜。三十年的誓言不曾改变,三十年却使曾经的少年已驼背苍颜。三十年的旧梦都已不见,三十年同窗情谊却一如从前。我们把最深的思念留在今日相见,我们把最深的祝福留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再过三十年,也许我们已无法相见。再过三十年,也许我们已口不能言,但我们的友谊会永远留在记忆的空间。再过三十年,我们早已步入老年。再过三十年,我们已什么都不能奉献,但至少我们还会为彼此深深的祝愿!
人生各个阶段都有特殊的意境,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中年是一篇散文,壮年是一部小说,老年是一套哲学,一幅幅人生意境组成了整个人生多彩多姿的心路历程。大家一路风雨兼程走来都不容易,我们肩负着国家和自家的重任在高负荷地运转前行,我们都需要驻足的驿站,我们都需要身心的憇园。友谊就是人生旅途中寂寞心灵的良伴,前行中的驿站,精神上的憩园,特别是同学之间的友谊更是窖藏的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醇香甘甜。漫漫人生路上,我们在哪里相聚,哪里就是我们的驿站,哪里就是我们的憇园。我们的聚会将会成为一道让人羡慕的风景线,我们的聚会将会成为一种美丽的永恒!不论你现在是春风得意还是穷途末路,不论你现在是富甲一方还是困守一隅,同学之间的情谊应该永远是你我坚强的精神支柱!
算而今,知天命的大门已为我们敞开,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身心健康、精神愉悦、感觉幸福更为重要的呢?让我们在这重逢的短暂时间里,坦诚相待,真心面对。不问事业成败,不论职务高低,不谈家庭贫富,不说个人恩怨,我们只想见见面,说说心里话!让我们抛开种种顾虑,放下所有包袱,真心款待,共诉衷肠吧!让我们尽情地谈笑风生,畅叙友情吧!也衷心希望各位嘉宾能逸兴遄飞,开怀畅饮,气凌彭泽之樽,光照潜水之滨,大家不妨做回陶县令,“引壶觞以自酌”,把酒盈斟,率真尽兴,觥筹交错,举杯同庆!
如有招待不周安排欠妥之处,敬请诸君海涵,因为各位来宾都是雅客,雅人自有雅量,气宇吞吐长江!最后预祝大家万事如意、幸福健康!
“青山不老园丁意,碧水长流同学情。”再过三十年,希望你我还能再相见!
2011年12月27日
写于槎中

作者简介:
汪凯,网名“心海中的孤雁”,男,本科,安徽潜山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安庆市作协和诗协会员,出版诗集《愍灭集》(国家级出版社),有诗作发表在香港《新文学》、山东《现代教育报》《齐鲁文学》《莱西市情》副刊、上海《诗中国杂志》、黑龙江《圣地诗刊》《家园文学》以及《作家世界》和《汪氏通讯》等报刊,多首诗被收入《中华著作家典藏》、《世界诗歌文学》、《中国诗歌》(2017实力选本网络卷)、《人民诗界榜上榜》、《我在手机的那一端》等诗集,诸多诗词发表于《中国诗歌文学精品》《齐鲁文学》《作家》《当代文摘》《唯美心情美文》《北方诗歌》《国际文化》《作家美文》《长江诗歌》《作家世界》《广西诗词》《甘肃文艺网》《中诗协官网》《爱上经典文学艺术》《美文赏析驿站》《中国国风网》《世纪文学传媒》《北国新文学》《江南诗画苑》《时代作家》《当代汉诗》《北苑诗风》《当代美文杂志》《人民诗界》《河南文苑》《关东文学》《大东北文学》《诗天子》《羽墨飘香》《文海雅音》《晶莹美刊》《红烛诗刊》《教师文苑》《向晚诗歌》《品诗》《荒烟茶生》《美文美诵》《黄河风文苑》《长风文艺》《天山文艺》《中国诗人》《品诗》《荒原诗人》《诗人名片》《名人诵诗刊》《天火诗社》《大众悦读》《中国爱情诗刊》《晒诗村》《小土工作室》《天柱诗刊》等网刊,大学时就有数篇论文发表于《徽州师专》、《上海师范学院》等学报。在教学中还独创了“六环四步教学法”,论文收入《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集成》(珠海出版社)。《新词试、探》一文最早系统提出新词理论,主张把新词并列于旧词、新诗、旧诗之中的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并致力于新词的创作,成为名符其实的“新词探索第一人”。新诗创作主张有韵律,反对散文化!
新浪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xinhaizhongdeguy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