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角遇见马英武
文/张小莲
马英武,字观远,号青龙山人,生于1958年。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农民书法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屡获殊荣。现为全国榜书协会会员,上海榜书研究院院士,陕西长安书画院理事。他2010年的书法作品“平易近人”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收藏;2012年书法作品“十八大”献礼,被北京故宫收藏;2013年应邀大陆赴台代表团进行书法交流,为台湾领导人书写了“华台常春”四个榜书大字,在万人聚会晚会上被授予“白马王子"的称号。2014年书法作品“居高声自远"获世界榜书联合会优秀奖;同年六月“凌云"二字获“瑾润杯”全国榜书书法大赛优秀作。2018年5月,获得首届“华山杯”全国榜书大展入展作品奖。

2018年8月19日,一个骄阳似火吉祥的好日子,听说贾平凹老师要回家参加棣花古镇乡土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我这个贾粉怀着 和天气一样火热的心,随丹凤文联众文友也一起来到棣花,参加棣花古镇乡土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
这次活动不但是我市文化圈的一次大团圆,而且许多省市文化名人也来了,对我来说,好比一条小蝌蚪游进了大海,进了文化研究院,我跟在文友兼好朋友丹凤美女诗人屈莉的后面目不暇接地看着一个个在网上见过其作品,但从没有谋过面的我市文化名人。我不停点地悄悄问,她不停点地给我悄悄介绍着,哪个是知名书法家,画家,哪个是文联作协主席,还有哪个是网络知名写手……

一时间,我的眼睛不够使唤,大脑也不够用了。心里感叹自己不该扔下了心爱多年的文字,玩物丧志,浑浑噩噩虚渡了几十年好光阴,大好的芳华时光被我蹉跎,以至于快到奔五的年纪时才来到文学的殿堂,令我大开眼界。
“你俩来啦?”
一抬头,碰见文化研究院手拿相机的网络写手兼乡党的丹凤晒晒。他今天充当文化研究院的摄影师,专门拍摄报道。在院子里他为我们和鱼在洋,孙见喜,葛伟,郭涛等多位老师拍了多张合影后,我们一起向活动现场走去。

刚到拐角处,一抹鲜红映入我的眼帘。迎面走来一位上穿大红色T恤衫,月白色马裤,黑色圆口布鞋白色祙子,脖子上挂个挂链,头发黑亮的中年男子来。
"马老师!"
晒晒和屈莉同时喊道。从他们尊重的口吻里面,我知道这又是一位文化大咖,趁他和晒晒热情握手的空当,我赶紧悄悄地问屈莉,“这是谁?"
“马英武。"屈莉回答道。
"马老师。"我也赶紧给他打招呼。
原来这就是文友们笔下的马英武先生。看到文友发的他的字,我心里已仰慕很久,私下多次撺掇丹凤晒晒领我去拜访他,今日一见,果然气度非凡!精神焕发!个人造型别致,一看就是个有个性的人。
“你们俩个也来了?”
马老师转过来对我和屈莉打着招呼。我听见他沙哑的声音,冒失地问“马老师,您的嗓子怎么了?”
“马老师做过手术的,你不知道。”屈莉赶紧说。
“没事没事。”他边笑边回答。我看着他一脸的不知者不为过的灿烂笑容,我满脸的尴尬立即恢复自然。
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在心里想道,在网上看他的照片和简介,我以为生活中的马老师是一个温文尔雅,老气横秋的人,没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他看来是一个意气风发,活泼开朗,激情澎湃,平易近人的人。看着比他简历上的介绍像是小十岁呢。
马英武是洛南的农民书画家,在当地,乃至陕西享有盛名。那天,我与他在棣花不期而遇。
“贾平凹来啦!”
随着一声喊叫,长枪短炮人潮一起飞快地向会场的路口奔去。我因为想拍照写美篇,也随着人潮向前涌去。这时候我又看到了那一抹鲜红。只见马英武老师跟在贾平凹老师的身后面,孩子一样探头探脑地边向前张望边向会场走来,看来他们是老朋友了。我望见他那神情,心里想到:"难怪经常在文友圈里听到他的名字,今天一见果真名不虚传,看来个性鲜明。我快速抢拍下几张珍贵的照片。"
揭牌仪式结束后,我们又坐上观光车跟随大部队人马去万香湾农家乐观看书画展。
我一进门,宽大的书画展台后面一抹鲜红再一次刺亮了我的眼睛。
只见马英武老师正在激情创作,我常在群里看到文友们晒他的字,但是从没有亲眼见过他创作,我飞快地跑过去站在他的展台前观看,哇,只见他用五个指头紧紧地握着毛笔最下端,眼睛紧紧地盯着宣纸,狼毫在他手中游龙惊凤,笔走龙蛇 !龙飞凤舞 !力透纸背 !

这一刻,世界在他眼里静止,现场任何的喧嚣都与他无关,他的眼里心里只有字,只有这白加黑的世界。这不是在用笔写字,而是在用心灵写字,一眨眼功夫,一幅龙蛇飞动有魂魄的字从他的笔下走出来,看得我目瞪口呆。
他的字,气势磅礴,俊逸潇洒。就像古代一个侠客,于千万胡虏中,纵马奔驰,尘烟四起。如果用植物相喻,他的字里有一树老梅的风骨,虬枝飞起,疙瘩四结。寒霜袭来,傲视严冬。他的好多字,都可以找到一种气势,坚忍不拔,凌空飞起。像瀑布的飞泻,又似大河的奔流。像龙的飞腾,张扬着桀骜不驯的性格,又像一把匕首,刺的满纸的烟云。

看完书画展,我们众文友又一起去大门口买来贾老师的书去索来亲笔签名,我负责拍下了多张珍贵的照片,然后和众文友多多,屈莉,李萍,晒晒,我,马老师围坐一桌,互相欣赏美照。
我提议道"这么好的气氖,相聚不易,大家拍照留念。"
“好!”马老师边回答边和孩子一样拿上书就先上台去,众文友大方地上去按马老师给摆的造型留下了这精彩的时光标本。

吃过午饭要分别了,马老师豪爽地邀请我们几个初次见面的底层文友有时间去他的工作室观赏游玩,我们依依惜别。
回来的路上我听文友说他和病魔作斗争已经十年了,听了此话,我心里不足为奇。像他那样乐观开朗,心态年轻,百折不挠,不惧一切的精神不但病魔为他让路,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的。

从此,我和他熟悉了,知道他的家在青龙山下,我常想那里的云雾,一定温润和雅,因为他本人微信朋友圈经常转载文友,书画家们的作品,他的文采很出众,古诗词出口成章,文人相轻的话,在他这里就是笑柄。
今生,我定要去青龙山下,那块神奇的风水宝地沾沾那里的仙气。
他用一颗赤诚的心热爱着家乡,洛南文联的活动现场,都有马英武老师热情的身影,并用他的文房四宝无私地奉献着。他为人豪爽, 慷慨大方 ,重友情轻名利,和文友们打成一片,人缘非常好,如果他在家,天天门庭若市。

洛南才女赵英起个网名叫多多,因她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在行,马老师干脆给她取名叫多彩,笑翻一帮众文友。我写了一篇文章《矮油,我是文疯子》他给我留言"真莲花,贾疯子矣。"并转发,把一干文友惹得乐呵不己。
洛南有他是大幸,文友认识他三生有幸 !
我个人认为书法作品是白与黑的世界,马老师的性格就如他喜欢的书法一样是白加黑,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长袖善舞这个词,也没有老于世故看人行事,什么样的草根人物都能入他眼,蚁族们向他索字他毫不含糊,成功人士他看不过眼的掏钱都不卖,不曲意逢迎他人,他的精神财富他作主 。
难怪他能用白加黑书写出他精彩传奇的人生 !
张小莲,女,陕西丹凤人,70后,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商南县金丝峡管委会职工。网络写手,多篇文章发表于各网络平台,纸媒并多次获奖。让我剪一段流金的岁月,和着淡淡墨香,来书写似水的流年,走自已的路,让别人去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