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学的批判性
——写于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日
今天是十月十日,新中国70周年大庆刚过去十天。金秋十月从来不缺乏需要纪念庆祝的日子,之所以有新中国,那言外之意肯定有个旧中国,封建王朝是古董不说了,早就被诸子学派研究透了也剖析深刻了,所以这个旧中国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清帝退位后成立的民国政府(当时的北洋政府)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这个时期的政治不谈,谈了招惹是非,单纯谈一谈文学在那个旧时代所起的作用。
从袁世凯第一任民国总统上位后一直到蒋某人退居台湾这期间的三十八年,中华大地内忧外患、军阀割据、烽烟四起,整个国家民族始终得不到修养生息的机会,平内乱,攘外敌,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可有一个现象却是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来,除了宋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外久违了的场景,这就是中国近代文化领域中文学的异军突起,它具有启蒙与批评性,引启先进的国外文学思想,批判腐朽没落的传统思潮,其对各种新思想新文学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不止于形式上、方法上和观点学理上,正是这种文学批判与自由讨论的促进作用,才使得各种政治力量在博弈中分出优劣,才使得一个新中国在倡导新民族主义与政治协商的基础上矗立于百业待兴的废墟之上。
可见文学的批判性于社会发展进步有多么重要。再看看世界,巧的是今天刚好也是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开奖之日,奥地利与波兰两位批判扭曲人性的作家摘桂。很可惜,中国最有希望获奖的残雪落榜了。残雪落选也正常,她与莫言获奖相隔太近,风格上离的也不远,都是批判性思考,天时地利人和可能都不占优势。其实诺贝尔文学奖偏重于批判性不仅仅存在于小说,也存在于学术探究与哲学理论,或者诗歌,剧本创作,童语寓言以及其他边缘化的种类里,这也体现了文学形式的包容性,可以激发更多形式的文学创作热情。比如美国的乡村歌手兼诗人鲍勃迪伦也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歌词就是诗,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嬉皮士风行的那段时间,他创作的反对越战,反思人类生死观的歌曲在全世界起到了批判与引领作用,风靡全球。
再来看看文学的批评性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什么。文革十年结束,万象需要更新,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科技和民计民生,都处在一个重新起步和矫枉过正的路口。时代的紧迫感与文化精神的召唤,加上刚刚挣脱思想枷锁的中国文化翘楚们与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展开了激烈的大讨论、大反思,通过各种文学形式批判过往一切的极端思潮,总结一切历史经验教训,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文化环境宽松、言论开放自由和独立思考纳谏的文化收割黄金期。正是这十年的文化先导作用,才有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沧桑巨变。
在今天网络信息高速传播与繁杂零乱的时代,也许是大众网友们对于文化需求过于饥渴与盲目的原因,人们总是强调合口味的正能量以满足内心的共鸣感。其实正能量的诗词文章本人也写过不少,只是应景而发。鸡汤文最容易写,正面、直白、煽情与激昂。可什么是能量呢,力学里面有个摩擦力,其实就是反推作用力,所有的物理学动力皆来源于此,汽车就是最好的例证。能量也一样,有时候,把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才更有力。所以负负得正的正才是真正的正能量。放到文学里就是反省、反思、批判、针砭时弊,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偏重于批判与思考的原由所在,它注重整个人类灵魂的救赎,与国界、民族和歧视没半毛线关系。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名著,哪一部作品不是批判性和反思启发性的,雨果、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莎翁、海明威、曹雪芹等等,有几个是因为唱赞歌和写赞美诗而成为文学巨匠的。文学是启蒙开智的文化形式,是引领思想潮流向善向良的方向推进的艺术手段,更是不断探索和完善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世界,好的摆在那里不会跑,不好的需要识别挑选出来剖析,并警醒世人,这才是文学在文化各领域对一切表现形式起到最基础的铺垫作用之目的与意义。但很多无知和认识浅显的人看不到这一点。
网络是把双刃剑,因其快、广、便的特点,造就了很多民间思想者与文化传播者,但同时也让心性浮躁与感性冲动的肤浅之人有了发酵的温床。明智之举,只有择时择地择人地去传播批判性的文学思想,否则会浪费时间与精力,失去文学创作的心致与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