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籍散文家、藏书家、文化学者张期鹏先生应我会邀请回莱,在“箫韵文学讲堂”上倾情诠释----
吴伯箫的价值与意义

10月6日,时值新中国70华诞国庆黄金周的第6天,吴伯箫文学研究会在莱芜区易和楼花园二楼会议室举办“箫韵文学讲堂”第三讲,邀请在省城工作的莱芜籍散文家、藏书家、文化学者张期鹏先生,主讲《吴伯箫的价值与意义》。吴伯箫文学研究会顾问陈文中、刘兆杰、孙建修、吕纯仁,吴伯箫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念云、会长侯训惠、副会长李皓、常务副秘书长何爱平、副秘书长亓会强,特邀嘉宾魏佑湖、邹立文、王同瑛、孟兆印,以及吴伯箫文学研究会理事、会员等共26人聚集一堂,参加了活动。
1967年2月出生的张期鹏先生,系莱芜区张家洼街道人,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顾问、山东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济南市莱芜区作协顾问、沂源刘玉堂文学馆总策划,著有散文随笔集《啊,莱芜》《淡淡的背影》《做个真正的读书人》《美游日记》、文艺评论集《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高莽书影录》,主编、合著有《春声赋——张炜创作四十年论文集》《张炜研究资料长编》等。作为享誉省内外的知名散文家、藏书家和文化学者,近些年来,他业余主要倾心于山东文学领域山东和家乡莱芜地方文化名人的研究,其编著的《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在国内读书界受到广泛好评,并荣获山东省第七届刘勰文艺评论奖。

讲堂上,张期鹏先生从莱芜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地域文化开篇,从吴伯箫的家世入题,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条分缕析,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吴伯箫的祖传家风、为人处世和作品风格,认为吴伯箫是第一个走出莱芜、走出山东、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莱芜籍文化名人,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地位和影响,在莱芜融入之后的新济南范围内的本土作家中,无人能出其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莱芜融入济南后,吴伯箫的文学价值丰富了新济南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新济南的文化品位。单就这一点来说,济南和莱芜市、区两级,都应该重视对吴伯箫的研究,让吴伯箫故居、吴伯箫纪念馆早日在莱芜大地上建起来,发挥作用。吴伯箫文学研究会更应立足自身实际,踏踏实实地做些实事,为莱芜区和新济南的文化建设多做贡献。
此期专题讲座由副会长李皓主持,侯训惠会长代表吴伯箫研究会作了总结讲话,对张期鹏先生、吕纯仁先生的辛劳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并对本会人员提出希望与要求。
作为友好协作单位领导,莱芜区散文学会会长孙建修还在会上向大家通报了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成立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表示要协同吴伯箫文学研究会,一起高举吴伯箫这面文学大旗,充分展示其鲜艳亮丽光彩!
(纪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