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蔡一鸣的诗路历程(三十二)
1935年底到1937年8月,在革命低潮的时候,他赴泰山投奔他的老领导冯玉祥处,又在冯玉祥的介绍下,奔赴青岛,北平,南京等地。这一时期他写的诗,渴望投身时代的洪流中,疾愤中表达了一种强烈心愿,要将“正气长留天地间”。
他在《访荊轲故里》一诗中写道:“燕赵多悲歌,乱离思猛士。不见黄金台,那得荆轲里。”荊轲,前文已有介绍,河南鹤壁人。所谓燕赵,今指河北省,古代包括今北京,天津,辽宁,山西,河南北部,内蒙古南部,朝鲜大同江北部的广大地区。“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燕昭王建,今遗址尚存,在保定市易县。
在《朱门》一诗中,蔡一鸣说:“长安棋局换,三度燕京客”,“运衰气尚豪,挥霍藉余泽。”长安借指当时革命的风潮起伏,诗人曾几度北上南下,虽然革命形势处于低潮,然而豪气尚存。朱门,旧指富豪人家。
《瀛台》一诗,蔡一呜怀着强烈的同情感,遣责慈禧太后幽禁光绪帝,诗中写道:“杨柳因风扑面来,盈盈一水隔瀛台。垂簾听政浑闲事,枉把君王禁几回。”瀛台,位于北京中南海中的仙岛皇宫。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慈禧幽禁于此。
《感怀柬李》一诗,李,指谁?诗中有句:“匣剑光芒在,空嗟髀肉生。文章遭鬼击,风雨感鸡鸣。海内余吾辈,天涯有旧盟。强秦何日灭,共慰此心情”,“空余高士传,早有党人碑。”此李可能指李士豪。福建事变失败后,李士豪回到南京中央实业部,而蔡一鸣北上找冯玉祥先生。蔡一鸣看时势变幻,想起了昔日战友,于是赋诗寄情。
在《送吕大从征多伦》一诗中,蔡一鸣鼓励自己的战友征战取胜:“征鞭北去望悠悠,塞外昔年曾共游。一语送君须记取,归来贻我敌人头。”
在青岛时,蔡一鸣参观了刘公岛,并写了七古长诗《刘公岛怀古(甲午中日之战,丁汝昌死难处,和议既成割让台湾于日本)》,在诗中蔡一鸣说:“天然形势抵中流,历历帆檣一望收。我来是邦刚三月,落日登临动客愁。奔腾波浪自今古,犹感当年起外侮。艨艟巨舰海上来,势似渔阳惊鼙鼓。纷纷将士各西东,未曾御敌乱行伍。湖山变色旌旗非,始叹平时疏讲武。援兵不见大臣谋,一死空留孱国羞。可怜城下盟初定。失却燕云十六州。”蔡一鸣在诗中总结了中日甲午海战,清军失败的原因,感叹丁汝昌战死在刘公岛,只留下“湖上巍巍苍水祠,并共天荒与地老。”刘公岛是清北洋水师的驻地,中日甲午海战发生于1894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的重点,中国割让了台湾诸岛于日本,赔日本两亿两白银。
在《青岛杂咏》中,蔡一鸣自感“世事沧桑几变更,繁华回首最关情”,“赖漫生涯汗漫游,碧波深处屡扁舟。缘何不向崂山去,未敢题诗在上头。”诗中一种爱国之心由然而生。
在《留别青岛》诗中,诗人依依不舍地说:“踏歌送我有汪伦,把酒殷勤话苦辛。应记多情临别语,此行珍重客中身。”
在《重游威海卫感怀》一诗中,诗人说:“牛刀小试谈何易,前路崎岖恐未平”,“谈诗击剑两无猜,空负虚名是不才”,“下车攘臂羞冯妇,舞釆承欢愧老莱(近悉家慈欠安未能归省心实滋愧)。遥忆故园三径在,秋花虽好为谁开。”蔡一鸣此时有思乡之念,心忧家母安康的感情流露。
吕公望有《秋兴》诗,蔡一鸣即作《感怀和吕戴之公望先生秋兴原韵》七律八首,诗中对吕公望大加赞赏:“豪气元龙百尺楼,暮云春树思悠悠。”吕公望(1879~1954),永康人,字戴之,清廩生。早年参加光复会,后毕业于保定军校。辛亥革命时,参与光复杭州,南京之役。护国战争时在浙江宣布独立,1916年被推为浙江省督军兼省长,半年后辞职。
《将离威海卫赠赵冷闲》一诗中,蔡一鸣说:“兴来一语惊朋辈,瓯北风怀不易攀。况有董狐史笔在,相期唤起国魂还(冷闲时主《威海潮报》笔政)。”此前蔡一鸣有诗《与布衣冷闲诸子夜话》。赵冷闲曾是威海卫报主笔,1938年的威海卫是民国政府的直辖市,然刘公岛依然为英租界,日军不敢贸然登陆,国民政府曾派赵冷闲前去说降。
《与李仲骞听歌秦淮河畔归后感作》一诗中的李仲骞是温州人,与薛钟斗、乐慈抱、陈仲陶、夏承焘、李笠、李孟楚,时称为“永嘉七子”。秦淮河,在南京。
《寄包笑青由淮海移防武汉》一诗中的包笑青,是温州人,曾主总笔《瓯报》。诗中说包笑青“曾作横阳令,今为幕府游。”可能此时的包笑青已在国民军中作文职人员,移防武汉,应该是1937年间事了。
2019.10.10.夜
古梁,原名邬浩良,2014年出版专集《武义历史钩沉》;2016年出版诗文集《你好,我的蓝天白云》;2018年,出版《古梁诗文集》。民间文史学者,现任中华明招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