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炙手可热
跟习近平总书记买走它有关系
《八步沙》评论之十二
《八步沙》的环境描写和语言特色
文/陈诚

1号作家、金牌编剧陈玉福先生的长篇小说《八步沙》是一部聚焦西部人矢志不渝与自然抗争的传奇,着眼西部贫穷地域的老百姓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奋斗历程,具体再现了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自强不息的动人故事。《八步沙》出版不久,就进入了中国“文学好书榜”,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并受到了在河西走廊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
一、《八步沙》客观再现了西部的自然环境
武威是一个掩藏在历史与梦幻的地方,雪域高原、绿洲平原、大漠戈壁、峡谷草场,共同交织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图腾。多情的文人骚客,一踏入武威这方热土,便才思泉涌。“血映祁连白,尘飞大漠黄”“绿水绕畦瓜未熟,黄云翻垄麦初成”“草肥秋声嘶蕃马,雾遍山原拥牧羊”“祁连山下风吹雨,古浪城边雪打头”……美丽的诗句让人充满遐想,可是残酷的现实却令人焦虑。这里的风沙线全长654公里,沙漠戈壁总面积2,377.61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4%。“八步沙拔步难,长出青苗难于上青天;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娶不上媳妇养不了娘,讨街要饭走四方。”陈玉福先生用朴实的文笔书写着这方水土的传奇,用娴熟的笔触,大写意的手法,再现了一个真实而严酷的西部。纵观《八步沙》全书,作者自始至终将环境描写作为推动故事情节、渲染人物的抓手,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客观再现八步沙群体的互动历史背景,真实再现了八步沙治沙的艰辛与韧性,具体展示了八步沙今昔巨大反差,极度真实的环境描写,让喜怒哀乐有了载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满满的画面感。

一是大背景客观翔实。《八步沙》作为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其时间跨度较大,作品以宏达的背景,具体展示六老汉奉献一生,三代人风雨兼程的感人故事。作品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场景,客观冷峻的文笔,将读者带入到故事之中。作者或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或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述相间,或有意变换语言长短句,巧妙的展示了故事的背景及其环境,为读者展现了一辈辈治沙人的艰难历程。
“巍峨的祁连山脉亘古屹立,千年不化的雪线遥遥在望。度过了冷冽厚重的冬天,料峭的清冷中,西北的春天姗姗来迟,眼看立夏了,才感觉到了暖意。但田里的麦苗、谷物却总能敏感地抓住时令,顺应着节气适时地、不经意地就长成了一片翠绿。”这是第一章《抉择》中对八步沙地理坐标、气候物态的描述,寥寥数语,西北边陲的农业区就跃然眼底。农耕文化为这个区域子民的梦幻与憧憬、抗争与追求,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根系。一方水土一方人,文化让八步沙的三代人有了精神的家园,六老汉让八步沙成为了时代热点。
如果说这是客观冷静的简介,那么《序章》就是作者有意的情感流露。“可是夜风刮过,又似万兽呼号,沙粒刮进了嘴里,硌得牙齿咯嘣嘣难受,干燥的空气就像一把无形的锉刀,硬啦啦地吹在脸上生疼,风旋黄沙,就像一只躁动的怪兽在眼前搅动,不时在不远处的天边形成一层深黄的帘幕,皱皱的,像一块洗不干净的青黄色的盖尸布,阴森诡谲。怪兽狂怒时卷起的风沙不见天日,飞沙走石,地动山摇!”
触觉、视觉、听觉综合运用再现沙漠威力,为治沙人艰辛努力与付出做了伏笔。“青黄色的盖尸布,阴森诡谲”,似乎预示着一辈辈治沙人不可抗拒的遭遇与难题,同时也为一代代治沙人与沙海抗争奠定基础。
历经三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后,八步沙今非昔比,作者结合景物描写,真切展示这种变化。“夏天来了,八步沙绿荫遍地,草木崴蒓葱茏,微风拂来……沙梁上低矮的蓬蒿一从丛开出或淡紫色或黄色的小花,逗引着蜂蝶流连忘返,八步沙现在真的是遍地花香。”这样的自然景物描写,洋溢着自信与喜悦,是对八步沙人付出的最好嘉许。
八步沙治沙造林的故事植根于西部人与自然环境抗争的历史大背景,治沙的整个过程贯通自觉植树造林、家庭联产承包、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祁连山生态治理、脱贫攻坚等全过程。作者将八步沙治沙造林工作定位为,这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伟大理论的具体行动,还是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特殊战场。作者举重若轻,点面结合,多种手法综合运用,客观再现故事背景,并通过环境的今昔对比,巧妙彰显八步沙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传统精神与改革创新时代精神,以及三代人的坚守与成果。

二是典型的场景真实可感。小说中典型的环境描写,往往更具有代入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马正平在《高等写作学引论》写道“文章是一种信息媒体或载体,写文章就是为了传播信息。作者在构思文章时,不仅要考虑自己希望发布什么信息,而且要考虑读者需要的信息以及信息的浓度,也就是说,读者的心理需要也会作为一种信息反馈给作者, 从而使作者确定更加合适的信息。”《八步沙》中,最重点作者选择典型事件、描摹关键节点的重大自然环境,来营造别样的故事氛围,为丰富人物的内涵服务。纵观全书,典型自然环境主要如下“沙尘暴袭来”“虫害肆虐”“旱魃行凶”“夜行金川峡”“夏季草长图”“沙场豆麦丰收图”。精巧的自然环境描写,错落有致展示了八步沙人的付出与坚守,活脱脱演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述。
如“沙尘暴袭来”这处场景尤为震撼。首先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展示其来势汹汹——“在远远的西北边天际,一片黑中映红的云彩翻涌着,不动声色地爬上山尖。这时候已经是下午光景,太阳高高地挂在西边的天空,很快被乌云遮挡,渐渐变成晕黄而朦胧的一坨。那些云彩一会儿变成张牙舞爪的怪兽形状,一会儿变成波涛汹涌的威猛海洋,颜色也变得光怪陆离,红蓝相间的电光在乌云里头乍隐乍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向天幕正中,张牙舞爪一路往东南方向的八步沙杀来……”高山在此沙尘暴中艰难逃生,“从天边滚滚而来的黑风暴中夹杂着极光闪电……”作者有意打破急速叙事节奏,插入家父家母的青春往事,看似舒缓的叙述背后是人物焦灼的命运。接着作品以第一人称再次写道“暗无天日,狂风呼啸。屋里不开灯就什么也看不见……”“屋外的风一阵紧似一阵,呜呜叫嚣着,像是什么大型野曾在发威怒吼,拍打得窗户花花地响。”当沙尘暴停息后,作者又写道:“风沙过后满目疮痍,麦田里铺开了厚厚的一层黄沙,原本碧绿的麦苗覆上灰黑色的尘埃,蔫头耷脑地在风中摇摆。水渠边歪歪斜斜地躺着一棵棵杨树、柳树,褐色的根系裸露出地面,那生生断裂的枝杈尖锐地朝着天空……太阳照常升起了,可是失去了往日的温度,像一一个烙得半生的煎饼,惨白中一点昏黄贴在雾霭蒙蒙的天幕之上。”打破时空地反复渲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充分运用,视听觉感官的多面体验,让读者活脱脱感受到“5.5沙尘暴”的狂野,这样的景让治沙人,造林事业有了悲壮的色彩。
又如,“虫害肆虐图。”不期而至的干旱让八步沙苟延残喘,祸不单行,一场灭顶的虫害悄然袭来。“白榆树细群的枝叶泛出灰白的浅绿色,极力挺直凹凸皲裂的树干与沙漠和干早抗争,在沙波独有的热风蹂躏下,轻颤着身躯屹立不倒。” 此处用“灰白的浅绿色”“凹凸皲裂的树干”“轻颤着身躯屹立”等词语刻画八步沙的坚毅与执着。“天地间氤氲着朦胧的薄雾,八步沙的树木沐浴在雨水中,多了几分鲜活,往日灰黄色的沙漠浸了雨水,变成了深褐色,踩在脚下沉重而涩带。”一场久违的降雨,浇灭了肆虐的虫害,患难与共的六老汉在这样的背景中蹒跚而行、谈笑风生,让人感动着、悲痛着。
再如,“夜行金川峡”。第二代治沙人高山为了改变林场的窘境,决定集资打井,经过异常艰难的努力后才凑够打井的30万。作者将时间定格在除夕夜,“城市的火树银花渐行渐远,货车行进在两边都是大戈壁的公路上。因为是除夕,道路上基本没什么车,旷野里只有风声鸣咽,再有就是这辆除了发动机不响其他哪儿都响的货车,它如同一个哮喘病人般吃力地喘息着,让人揪心它随时就可能停止呼吸……”戈壁的夜色中微弱移动的光亮,将高山面对林场困境时的孤立无援、吃苦耐劳凸现出来。

三是小场景灵动颇有情味。陈玉福先生,在八步沙中,用电影的微镜头刻画八步沙中的场景,为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注入活力,画面自然朴实,充满机趣。
“西北的春天矜持如情窦初开的少女,步展姗姗欲语还休,春姑娘似乎不愿意痛快地露出她美丽的脸庞,遮遮掩掩着不肯现身,但风儿却渐渐少了些许刻板,摆动着柔软的腰肢一拂一拂地走来……”欣欣向荣又一年,面对豪情满怀的八步沙人,作者将春比作“情窦初开的少女”,在羞怯中慢慢走向希望之春,这样的描写展示了治沙人的憧憬与梦想,也为后文治沙人遇到重重不可避免困难做了伏笔。
“宿舍门前有两方花园,八瓣梅和大丽花竞相争艳,几只蝴蝶在花丛里翩然翻飞……”面对父母的关于是继续当公务员还是子承父业治沙造林的争吵,“我”随意看到的园中小景,烘托“我”听到父亲肯定后的喜悦心情,为下文“我”抉择做了铺垫。
“采摘园大片的绿色田地里,枸杞鲜艳欲滴,像一颗颗红色的玛瑙点缀枝头……小学生们穿梭在绿树红果的田间,脸上晶莹的汗水和灿烂的笑容……”“几百亩的大田小麦收割,金黄的麦子堆成了一座小山。葵花沉甸甸地垂下了头,也到了马上就能收获的日子。”鲜艳的红色,流动的活力,八步沙历经三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一副情意盎然的丰收图。
严酷的自然环境,沙进人退的现状,安土重迁的农耕文化下的八步沙人,没有选择逃离,而是用朴素的想法让行以羸弱的身躯与黄沙抗争,他们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血液里,不屈不挠,挑战自然,自强不息的精神。陈玉福先生生于凉州,长于凉州,其作品的长于再现西部风情,长于以环境描写表现人物,行文或闲适而宁静,或雄浑而苍凉,或质朴而厚重。《八步沙》中多样、别致自然环境描写视点,细致入微真实可感的环境描写,将高山为典型的治沙人植根于全球荒漠化、中国西部缺水严重、沙漠化治理困难重重、践行人与生态和谐发展等重大背景下,宏达的叙事背景让作品自身就有格外分量,客观纪实的表达方式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与心灵的震撼。

二、精心营造了立体可感社会环境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写道:“‘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西部严酷的自然环境,给群体性格上,烙下了韧性和担当;频繁的战乱,给群体性格上注入尚武好斗、果敢有为;文化的贫瘠,使得给群体性格上带上淳朴自然而又狡黠愚昧。《八步沙》中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手法,细腻描绘了立体多样的社会环境,给读者带来了别样的叙事空间,真实再现了六老汉三代人的坚守与执着。
一是巧妙的穿插,展示了社会背景。“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凉州。”武威这块土地上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武威人早已忘却了为中原的安危付出的苦,他们用泥土埋葬了战争留下的创伤,待到天子召唤仍旧义无反顾地掏出"父死子战"为国捐躯的赤子之心。武威不乏术士,但他们毅然坦然面对“衰、病、死、墓、绝、胎、养”,绝不会醉心于“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的迷局。武威人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他们就着农时,闹一场撼天动地的社火,吼一声“贤孝”就精神百倍。《八步沙》中,六老汉就是武威人乃至西部英雄的化身,他们人拉驴驮,夹夹车彳亍,与黄龙抗争,为子孙留得一方生息的绿洲。聪慧而执着的八步沙人,就着一车车秸秆,简易的犁头,在茫茫的沙海上书写一个个方方正正的田字。犁沟里平铺稻草,铁锹挖土反扣,沙土下沉,秸秆齐刷刷立起方格低凹处再栽上梭梭、花棒、红柳。一方方网格慢慢向远处延伸,一方方网格锁住了肆虐的黄龙,给河西走廊带来喘息机会。一棵棵梭梭、一棵棵红柳是一颗绿色的期盼与希望。弥散的黄沙,肆虐的干旱,遮天蔽日的沙尘,不期而至的虫害,都是向人生的佐料,拷打着每一个治理沙漠的人的灵魂,叩问着治沙人的心扉。是矢志不渝,还是知难而退;是铤而走险,还是抱残守缺;是远走高飞,还是搭了自己,还得劳及子孙?八步沙没有退路,武威没有退路,河西走廊没有退路。“毛驴驴车拉进了沙弯弯,车上坐着那六老汉,从此把生命交给了它……”《八步沙》中陈玉福先生不仅将社会环境描写与严峻的生态问题中,还将社会环境放置在历史变革时期,如“春潮”“热销”“上访”等章节,具体再现了历史变革时期八步沙人得遭遇。作品中对社会背景介绍往往一笔带过,或者其融入故事之中,如作品还通过三代治沙人,工具的变革展示了不同时期的特征,时代的背景,如雒老汉为代表的第一代治沙人夹夹车拉、毛驴驴驮,只为抱住庄稼和家园;高山打井种田,为的是在沙漠里种出钱来,让大家共同富裕;高志刚为代表的第三代治沙人科学治沙,GPS定位,直升机巡林,等等。
作者实实在在的讲身边的故事,写身边的人,摒弃了瓜田李下的插科打诨,摒弃了冗长的细细碎碎,朴素、健朗、宁静的叙述,营造出一个别样而真实的西部,真实感人,颇有时代气韵。

二是地域文化环境描写引人入胜。陈玉福先生浸洇着凉州文化长大,其作品自觉不自觉的展示凉州文化,尤其在社会环境描写中表现得尤为细腻传神。《八步沙》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别样的叙事空间,作者将民俗文化、民俗风情、群体意识巧妙的交织在一起,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既有区域特色又有时代气息和别样风情的八步沙。
典型一,欢乐社火闹八步沙。“空气里是燃放鞭炮后的热烈气味,孩子们穿着能新的衣装欢笑打闹,家家户户猪肉炒酸白菜的浓香弥漫在乡村的上空…… ‘版帘子’赤橙黄绿青蓝紫,与漂亮的流苏与大红的对联交相辉映,从巷道里走过,家家争艳、户户锦绣,过年的喜庆就在五颜六色里蔓延开来。” “老场长脸上挂着一副长长的髯口……他以手指沾酒祭天祭地,香案前拜上三拜,一套礼仪行云流水做下来,春官老爷就被请到高位上就座,社火队便拉开场子上演精彩。”作者点面结合,展示喜迎新春,欢乐闹社火情景。作者不失时机巧用武威当地的淳朴的说唱词,粗犷豪放的表演:“这个地方好(哎)地方,这里的沙子穿上了绿衣裳,六老汉治沙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今天来给八步沙来拜年!”“八步沙六老汉治沙(呀)忙,他们的下一代接了班,如今的八步沙变了(呀)样,八步沙的功劳上了榜。”“高高山上一捆捆儿材,骨碌碌碌(儿)滚到八步沙来,这一个曲儿谁也不要唱,六位鼓子匠请到里边。”这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八步沙人的敬意。此段社会环境描写中,将改革开放初期,西部人民豪情满怀,敢于追求幸福生活乐与日子蒸蒸日上的群体精神状态。巧妙的通过社火表演中来展现。作者以客观平静的语调,点面相间,以虚实相应,营造出了别样的西部风情。

典型二:初一逼账八步沙。如果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来叙说八步沙的历程,这里先得说说第7章“春潮”。“轰轰烈烈的春季造林运动开始了……不少的村民自发报名,还有县上各机关单位组织的队伍,总有近千人的架势。” 治沙队伍由个体走向群体,本应该是可喜可贺之事。“在这乍暖还寒的时节,朔风夹着沙粒一遍遍地从人的身上扫过,粗糙而冷硬的空气就像是后娘的手,拂上脸庞阵阵生疼。”似乎预示一场新的风波,历经虫害,旱魃肆虐后,为了保住林场,高山在困境中千方百计,跑上跑下,砸锅卖铁,甚至为了打口井,大年三十差点冻死在金川峡,但目光短浅的矛盾巧妙的凸显出来。“一石激起干层浪,要账的人群又炸锅了似的嚷开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我们就在你家等着,看他高山回来不。’‘就是,我们今天要不到钱就不走了!’……村民们嚷闹着呼啦啦出了我家,往林场方向走去。”“村民们你推我,我拽你,都慢慢撤去了。爷爷和两个老汉虽余怒未消,但不约而同地悄然松了一口气,而我爹却扑通一声栽倒在地,晕了过去……”正月初一,辞旧迎新的日子,八步沙周围的村民却演出这样一幕让人寒心的闹剧。这样的社会环境,一下将人物的活动处于极度的矛盾状态,治沙为了生存,为了更多人的生存,而更多人选择了麻木,八步沙人是去也,留也?表面上是一次偶然的事件,根源也是在日益严重的生态恶化下的心理危机,一种小农自私自利的心理的抗衡,甚至揶揄出“宁和日本人拼刺刀,不和古浪人打交道”的论断。“一件事,一群人,一起干,一定赢。”作者巧用“一口棺材”,一场“晕倒”,将人物的内心坚定、执着充分显露出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样的情景将八步沙的人的忧患意识,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具体体现出来。

典型三,今日喜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六老汉,众志成城,三代人与黄沙抗争。“半生雕琢,无悔青春渐老,诠释中华梦;三代耕耘,甘心岁月留痕,情牵八步沙。”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站在这里,刚好能看见黄花滩移民新区,新农村的楼房白墙红顶,一幢幢气派、雄伟、整齐地矗立在昔日的风沙线上……”小康新区,文中寥寥数语,八步沙坚守造就了今日沙退人进的景观,作者粗线条勾勒,让读者对八步沙的未来充满了喜悦与自豪。“沿途沙枣树上还结着头一年秋季留下的红艳艳的果实,几只早起觅食的黄羊听到汽车声,警觉地昂着脑袋向我们看过来……一阵喇叭声,它们就惊得迈开长腿连跑带奔地往林区深处去了。卡车上的年轻人高声呼喊着,给睡眼惺忪的沙漠带来了一束初阳,红形形的地平线遥远而又苍茫。”三代人的坚守,造就了沙退人进的局面,红日初升,黄羊奔跑是八步沙美好未来的写照。作者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将武威落实移民搬迁、沙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等业绩充分的展示了出来。
铁凝曾在《我一开始是怎么少走弯路》写道:“我觉得,每一个作家,最初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敏感区。因为,尽管有才华的作家都是非常聪明的,但他一个人不可能包罗万象。”或许西部就是陈玉福先生的敏感点,多年来他一直用文字展示西部,其作品《马莲花》《西部人》《西部女神》《西凉马超》等展示了纷呈多样的西部,展示不同时段内西部的风土人情。通观《八步沙》的社会环境描写,作者均围绕故事情节发展选择大事件,大节点展示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举重如轻,灵活采用各种手法,或点面结合,或虚实相间,或为移情入境,自然生动耐人寻味。同时,《八步沙》中社会环境描写自始至终洋溢着豪迈乐观,昂扬向上的激情。

三、细腻描绘了动感十足的细节环境
《八步沙》是一部纪实性小说,作者通过语言刻画细节,描摹细节,再现八步沙人治沙造林的酸甜苦辣,大量精彩纷呈的细节环境描写,有很强的入感,让读者产生强烈地共鸣。
如第二章《接力》,“茫茫荒漠里六个年老的身影佝偻前行,他们一步一跪地栽着……一棵树苗栽下去, 紧接着浇上瓢水。”浩瀚的沙漠,孤单的背影踽踽独行,画面凸显出悲壮苍凉。“幼小的树苗在风中孱弱摇曳,一棵棵长了叶子的树苗,苍老的脸上笑容灿烂……夕阳西下,简陋的地窝子旁边升起烟火……”小苗苗、尕叶片、苍老的脸、灿烂的笑、夕阳、炊烟,画面感十足,交织出一副六老汉乐观的治沙图。这是八步沙治沙人的魂,吃苦耐劳、乐观自强、敢于奉献,乐于奉献,有情怀、有担当、有韧性。
又如《打井》,“随着三根铁丝一根接一根剪断,套管慢慢松动,‘呼隆呼隆’地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响声,钱林全身被井下的水气喷成了水人。紧接着,那套管与铁索猛地蹦直了,然后高速旋转起来,把吊着钱林的那根铁索带上,瞬间拧成了一股,带着钱林像陀螺一样急速旋转起来……”作者紧抓听觉、视觉,通过“呼隆呼隆”“水人”“猛地蹦直了的铁索”“拧成了-股”“陀螺样旋转”等词语,真实再现了钱林下井遇险情景,让读者不禁为主人公捏了一把汗。

《八步沙》中不仅仅重要节点的细节环境描写充满画面感,而且充满画面感小细节比比皆是。“一丛光秃秃的花棒树下, 钱老汉拎着水桶,舀起一瓢水浇到树根处。他的身旁是拉着水桶的毛驴车,白嘴的毛驴脊梁干瘦,像刀子一样……”年迈孤单的老汉,光秃秃的树,瘦弱的毛驴,这些元素构成的画面落寞富有鼓动意味,引领读者浮想一个“愚公治沙图”。“调皮的孩子甚至不顾会不会刮破新衣服,爬上了半大不大的榆树,骑在树杈上观看,偶尔向人群中扔一个哧哧冒烟的鞭炮。看着被鞭炮惊吓的人群,他们幸灾乐祸地做着鬼脸嘻嘻哈哈。” 作者连用“爬”“骑”“扔”“做鬼脸”等词语,表现出乡间孩童的调皮与淘气,让作品有了动感。 “一排矮松树上的麻雀叽叽喳喳飞上飞下,扑啦啦抖落了一捧雪,被西北风一吹,刮到脸上寒浸浸的……”此处作者运用“叽叽喳喳”“飞上飞下”“扑啦啦”“寒浸浸”等连绵词,朴素自然,画面感十足。
曾文正公云:“西汉文章,如子云、相如之雄伟,此天地道劲之气,得于阳与刚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刘向、匡衡之渊懿,此天地温厚之气,得于阴与柔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仁气也。”文章固有阳刚、阴柔之别,《八步沙》一书行文刚柔相济,引人入胜,其文阴柔之美尤其集中体现在细节环境描写中,除了作者的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厚实积累,还与作者的表述习惯、叙事风格,乃至影视创作不无关系。陈玉福先生曾说:“一个作家如果没有生活,没有冲动,没有激情,那他的创作我个人认为是没有任意义的。”惟其如此,一棵孱弱的苗、一次寻常的治沙、一壶沸腾的茯茶、一朵司空见惯的花、一幕再熟悉不过的嬉闹、一片不经意的雪花都成秋水文章,让你在阅读中浮想联翩,如痴如醉。相信你在阅读中会充分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的环境描写,领略大气磅礴与含蓄内敛相得益彰魅力。

“凡历史变革时期,不但有大政大业,也必有大文章好文章。恩格斯论文艺复兴,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我们期盼着新人,期盼着好文章、大文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过去的革命斗争及现在改革开放的业绩不但要流传千古,她还该转化为文学艺术,让这体现了时代精神的艺术也千古流传。”(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兼谈文学与政治》) 陈玉福先生的《八步沙》无疑就是“写大事、抒大情、言大理”的典范作品。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西部有讲不完的故事,八步沙还有更多的传奇,祝愿陈玉福先生写出更多的西部故事,塑造更多的西部传奇。


作者简介:陈诚,甘肃武威,教师,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阅读尤喜文化散文,文字多关注教育话题、乡土文化,作品散见于《西部人文学》《西凉晚刊》等刊物及平台。

【向“都市头条”选送的文章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的文章。欢迎您参与,投稿。请关注下面的二维码,您的大作才能登上面向全国发行的《西部人文学》杂志。谢谢。】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1号文化总网]

本文编辑:紫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