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宝山印象
——节选本人自《摩旅日记》
前不久,我骑着摩托车又去宁波镇海的招宝山游览了一趟。
提起招宝山,凡是爱好历史以及喜好旅游的人,无不听到过它的盛名。招宝山位于宁波市镇海城区东北部甬江出海口,古称候涛山,又名鳌柱山。候涛即由“波涛汹涌,惊浪拍天”而得名;鳌柱皆因山巅原建有“插天鳌柱塔”而得名;招宝则是“南舶所经,百珍交集”,寓有“招财进宝”之意。招宝山南北长0.6公里,东西宽0.32公里,占地22.6公顷,最高点海拔80.2米,它南揳甬江,北临东海,西接古海塘,与南岸的金鸡山隔江相对,是六邑之咽喉,“全浙江之关键”的水陆要冲。自唐宋以来,镇海一直为中国海防和商贸重镇,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招宝山见证了镇海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2003年及2012年,我曾两次慕名游览过招宝山。招宝山丰厚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了我,尤其是它的主题文化——海防文化,更使我感触良深。这里曾是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著名战场。招宝山上现存威远城、月城、安远炮台、半山亭、揽江台、明清碑碣、宝泉池,摩崖石刻、登云坊等古迹,足以说明从古至今这里就是海防要地,是保卫祖国东南沿海的咽喉要塞。因此招宝山既是抗御外侮的海防历史博物馆,更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的好课堂。又是风格独异、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
这次重来,我看到了记忆中的招宝山仍然如故。但物是人非,建造它的人早已逝去,游览它的人更是流水般而过,凭吊它的人也是接踵而来,挥手而去。那么曾在它面前的驻足者,又有几人在用它的历史和灵魂激励自己呢?现在的官员会不会像林则徐那样的爱国官吏,深感内忧外患呢?尤其是历史上曾凌辱过中国,现在仍在觊觎,亡我之心不死的豺狼,你们忘记了他们吗?但愿这些官员不要只图安乐而忘了国耻!如果现代的共产党官员还不如封建时代的官吏那么保持着头脑清楚,那真令人汗颜。国事堪忧啊。现在的人们是否也做好了为祖国的安危去战斗的准备呢?千万不要被眼前歌舞升平的景象所陶醉,要知道在强盛的四周往往潜伏着外敌的战争威胁。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我走上了通往招宝山大桥的引桥盘道,出了招宝山隧道后,高高飞架在甬江出海口的大桥赫然在目。大桥是单跨两柱双向斜拉索大桥。来到大桥的中心位置,我再回头望去,只见招宝山峰峦上林木繁茂,绿色葱郁。那众多的名胜古迹又清晰地映现在眼前脑海。尤其是鳌柱塔更是秀出于林表之上。招宝山麓、甬江岸边的镇海城区也历历在目,一览无余。大桥上绝对是观赏招宝山胜景和全览镇海城区的绝好之处。
凭栏俯瞰,甬江流水波涛汹涌,气势恢宏。水面上千舟竞驶,百舸争先。甬江左右两岸停泊着无数的各类船只,几十座巨大龙门吊塔的铁臂前曲后张,上下仰俯,伸展天空。好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抬眼远望,甬江出海口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从这里可以通向苍茫的大东海,走向浩瀚无边的大海洋……
现聊以一首自己以前所作的诗《七律.招宝山有感》而结尾。
七律 招宝山有感
鳌柱擎天招宝山,甬江吞吐扼喉咽。
波涛汹涌激流水,物品珍奇扬举帆。
清醒廉官筹战事,糊涂贪吏敛财权。
国防民业固根本,莫忘豺狼性更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