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相枣〔散文〕
文/王世杰(陕西延安)
在风风雨雨数十载的人生经历中,总会有许多美好且难以忘怀的记忆,并深刻地储存于思想意识里,会不时地出现在脑空间和甜蜜的梦境。我的故乡石川河畔的枣树林,就像电影一样,经常萦回在脑海之中。虽然故事已去遥远,却依旧好像发生在眼前。那一片片枣树葱茏茂盛,千姿百态,让我至今还能清晰记得每块枣园的方位和枣树的具体分布,哪里有一条怎么样的小路,哪里有一眼水井和一条水渠,哪一棵树的树型是正是偏,依然像是昨天刚看见一样。
后来因种种的历史原因,虽然大量已经生长数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枣树不复存在了,但仍有些许被保存了下来。印象中的那一大片枣林,给我青少年时期带来过很多欢乐,当然也会给如今带来许多美好的回忆。其实小河滩里的枣树林,那叶茂冠丰、硕果累累的情景在我的意识中一直存在,像一幅高清的画张贴在脑壁之上。

有次偶听我们家乡关山镇东丁村有个相枣农业遗址公园,着实给我的心中带来了非常的欣慰,感恩家乡政府和人民没有丢弃历史悠久的相枣。据有关资料显示,阎良区境内石川河两岸现存的枣树,年龄最长的一棵大约已2000余岁,百年以上的有4300多株,属于国家三级保护古树群,也是西安地区第二大古树群。现今分布最为密集的主要在关山镇、武屯镇、振兴街道办事处的北冯、粟邑、炮张、红荊等村一带。当然,许多村子也有少量分布,更多农家小院内外有所种植,使相枣的发展前景看好。
枣树生命力很强,但生长的速度比其它树种缓慢。它的木质极其坚硬,非一般树木可比,恐怕就是长得太慢的缘故吧?在我的孩童时代,就看见河滩枣树有的两人抱不住,树身皲裂斑驳、揉满沧桑,今天看上去仍是原来的样子。听村里许多长辈讲,他们的爷爷说小的时候,枣树就已经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世事变换,岁月演绎,枣树好似有着无与伦比的定力,一直没有改变模样,一直精神抖擞地矗立在人们面前。

只要一想起家乡的相枣,就会猛然回忆起曾经无数次站立树下或者攀缘于树臂上,顺手摘几颗品尝时那种脆甜可口的感觉。的确,相枣以其个大、皮薄、肉厚、核小、色红、香脆而驰名。它的营养极为丰富,果肉内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等。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最高,大大超过柑桔、苹果等水果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含有钙、磷等矿物质,除供鲜食外,多晒成干,作为加工糕点等副食品的生产原料。诸如做粽子、甑糕、甜饭等等,又可用来酿酒和制醋,还是重要的中药材,有健脾、养胃、益血、壮神、降血压之功能,在我国对外出口的果品中享有盛名,更是逢年过节馈赠亲朋好友的理想佳品。因此种种,于2008年7月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并第1054号公告,对相枣实施农业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由于有了一条渭河支流石川河,不知孕生了多少与相枣有关的历史故事和凄美的传说。据《阎良区志》载,石川河流域早在2300年前就开始了相枣种植的历史。有传在战国时期,秦国迁都栎阳(今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与古城屯村之间)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在此发展农业,兴土造田,修路建桥,植桑栽枣。特别是石川河流域的相桥镇(今临潼区辖)、康桥镇(今阎良区辖,已并入关山镇)一带,因河水长期冲积,多淤沙土、绵土,且土层肥厚,宜于栽植枣树,加上地下水位高,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利条件较好,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越的自然气候,使小河沿岸的红枣品质超群、独树一帜和闻名遐迩。
对于相枣的来历,坊间还有说秦穆公时代有东相爷和西相爷。其中西相爷就是今阎良人,他告老还乡后引进了红枣并大面积种植,造福了当地许多的老百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西相爷,就将这种红枣称之为“相枣”。今武屯镇有个西相村,也许就是那位西相爷的故地吧?又云,在唐代杨贵妃有次路过阎良,吃了相枣后非常高兴和大加赞赏,之后每年都要吃这里产的红枣,因而相枣又被称为“贡枣”。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里是阎良的‘相枣窝’,枣树非常多,群众好客。”这是乡间广泛相传的顺口溜。至于阎良的红枣为何被称为相枣,听百姓讲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与大唐名相房玄龄有关;一说与秦朝宰相甘罗有关,相传阎良周围曾是甘罗的封地。而《阎良区志》记述,因相枣种植在古镇相桥一带得名,而相桥因北宋名相寇准倡修得其名。无论哪种传说或史志记载,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相枣与宰相有着关联。然而,不管怎么说,名称的出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红枣品质极佳,获得杨凌农博会后稷金像奖和无数人的青睐自在情理之中。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挥手之间已是数十年。儿时在小河滩枣园里玩游戏、逮昆虫、捉知了、乘凉的情景,多少年来不断浮现在眼前。我上学时是吃大锅饭的年代,也就是靠工分吃饭。后来读了中学,就利用星期天去生产队里劳动挣工分,到秋天如遇集体打枣就肯定要去参加。记得当时是按树记工分,人们把这种办法叫包工,具体是村干部根据树的大小和打枣的难度估摸工分的多少,然后写在纸上再盖上干部的私章,用枣刺扎在树身某个显眼的地方,谁打了那棵树的枣,最后就拿着纸去干部那里结算工分。那时我是个学生娃,上树和干活非常利索,连打带摇,有一天就挣了60多分工,顶住成人平时干6天的获得,让其他人极其异样我这个学生娃就怎么能挣那么多,是咋样干的?虽然在大家面前我没有怎么表示,可心里别提有多么高兴了,就是过了很长时间,一想起来还感到有一种无比的乐趣。

碧叶葳蕤承玉露,虬枝矫矫入云天。疾风甚雨千年后,玛瑙依然满翠山。岁月不饶人,往昔的故事终归是越来越离得远了,可那些曾经令我激动过、兴奋过、跳跃过的旧事,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忘,如今依然历历在目,每每想起免不了一阵阵浑身发热、一阵阵心头激动、一阵阵眼睛湿润。或许,天下的所有人会与我一样,随着年岁的不断增长,对往事回忆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我说回头想想、回眸望望,能带来些许的心理慰藉,也是一种莫大的人生幸事。
2019.10.06.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网名葫芦河,西安市阎良区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作家网》认证作家,微信公众号《洛滨文学》总编。喜欢在文字中撷取些许的快乐,曾先后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报》《诗刊》《农民日报》《中国农机安全报》《人民邮电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农家信使》《延河》《山花》《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人民网》《新陕网》《丝路金融文学网》《江山文学网》等数十家央、省、市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发表诗歌、散文、小说、随笔、评论等千余篇(首)并多次获奖。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