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老兵薛宝君深情回忆一一
35年前,我随阅兵方阵天安门广场过
国庆70周年大庆余热未消,全国各地仍处在热闹、热烈的喜庆气氛之中。阅兵方队那整齐划一的步伐、武器方阵那排山倒海的气势,无不令每一个国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看到天安门前那熟悉的场景、似曾相识的阅兵队伍,坐在电视机前的薛宝君心绪难平,仿佛又回到火热军营,又回到梦里青春,又看到1984年35周年国庆庆典天安门前自己的身影。
淬火军营
峥嵘岁月值得纪念,精神传奇需要传承。让我们带你一起探访亲历国庆阅兵的老兵,回顾曾经阅兵场上的故事。
薛宝君曾参加1984年国庆阅兵,他说,他是作为机械化第30方队受阅的。作为一名军人,能够参与阅兵是难忘的经历,更是一生中莫大的荣耀。
1964年,薛宝君出生于驻马店新蔡县古吕镇。他1981年11月14日入伍,转业后,在新蔡县、驻马店市工商系统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1981年11月,薛宝君应征入伍来到首都北京。经过40天的新兵连训练,他被分配到了通讯连。对于一名军人,军事拉练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这样的好事被他这个新兵蛋子赶上了。他们的拉练要到千里之外的内蒙古边境。火车从北京出发经过几天几夜的奔驰,从都市到边陲,进入内蒙古。一天深夜,军列到达内蒙古的一个名叫朱日和的小站停靠补给。寒风夹裹着飞尘扑打在单薄的军装上,他蜷缩在电台车上,睡梦中听到一阵急切的标识哨音,立即从电台车上爬出来,还未等他站稳,火车猛地晃动一下接着长鸣一声汽笛开走了。火车晃动的瞬间他的身体重心偏离,一只脚踏空在火车的两个平板结合部分的空挡里,即将掉落下启动的火车。在这一刹那,他立即清醒过来,潜意识反应要往轨道旁边侧移,否则落在轨道中难保性命。他用另一只脚用力把身体向火车的外侧倾倒,瞬间整个身体从火车上摔到铁道旁边的路基上。摔下后他第一时间想爬起来,可右臂疼痛难忍使不上力气,眼看着军列向远方驶去。
大概过了几个小时,部队派人开车沿铁路线找了回来,他被送到拉练的野战医疗队。后转入到乌兰察布的集宁市280骨科医院治疗。
在这里,他的坚强感动了同病房的一位老干部患者,老人为了让他减少病痛,就让送饭后女儿给他讲故事,逗他开心。如果不是有铁的纪律,或许他和她之间将开启美好的姐弟恋。
天安门前受检阅
1984年的国庆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1983 年年底,部队筛选土兵参加第二年的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天安门阅兵,薛宝君有幸被挑中,接着严格的政审和考察开始,还没有从激动兴奋中反应过来,就进入了近乎残酷的训练当中。
元旦过后,天气格外寒冷,参阅部队被拉到团内营房东侧的一个封闭的场地内进行训练。师里从步兵团调去三位队列教官,一个一个地对我们单兵训练,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纠正, 一个人一个人地过关。
为了保证立正时两腿之间没有缝,有的战土就用背包带绑双腿睡觉。为了保持眼睛炯炯有神,做到40秒内不眨眼,战土就组队互相看着眼睛练习,有的能达到六七分钟不眨眼;为了练成标准的军姿,战土们靠墙训练,两肩、臀部、两脚跟均要贴墙,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
那段时间里,每个人的手上都冻出了血口,耳朵冻得流着脓,晚上睡到被窝里缓过来时痒得难受。为了锻炼参阅人员的毅力,教员经常先是一个“立正”的口令,一直到开饭时间才喊 “稍息”,4个小时一动不动,还要保持标准的军姿,不少战士听到“稍息”的口令后,两腿麻木不能自主,纷纷倒在了地上。
春节刚过,阅兵方队所有人员进驻北京通县机场阅兵村。机场没有一棵树,三伏天的训练场,远远看去,都往上冒热气。坦克方队参阅官兵都是穿3套衣服,内衣、军装、工作服,戴坦克帽穿大马靴,训练场上站得时间久了,都有眩晕感。一天训练下来,衣服全部湿透,马靴脱下来都能倒出水。每天都是38C左右的高温,飞机场的水泥地地表温度足有60C。
虽然薛宝君参阅的是机械化坦克方队,但练习军姿和步伐以及正步训练也是最基本要做到的,一踢腿、一摆臂,都非常讲究。腿踢到多少高度、脚尖和地面呈现多少角度,手臂向前摆时摆到什么方向为最佳,如何才能摆得自然而优美,这些都有严格的要求,每一个动作都是用线拉、用尺量出来的,几十人的方队,动作整齐划一,不能差一公分。高强度的魔鬼训练历时10个月,冬天冻耳冻手冻脚不好受,等到夏天的时候更加难受,因为我们是坦克方队,保养车辆也同样受煎熬,坦克的钢板在炎炎的烈日暴晒下更加烫手,作为一炮手、二炮手、驾驶员,每个人只要从坦克内出来都像洗桑拿一样浑身湿透。
苦不算什么,最难的是坦克的驾驶训练。国庆大典当天,要求阅兵车辆,方队与方队之间距离是30米,车与车之间的距离是2.76米,误差不得超过10厘米,行进时速为每小时10公里,速度为每100米36秒,误差不得超过1秒钟。
那一刻终于到来了。难忘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薛宝君终生最难忘的日子。
提前一天他们就开始把坦克车装扮一新, 通过火车平板运往北京市大北窑临时集结待命。
9月30日晚8时,他们的坦克车辆开往东长安大街,在建国饭店下边整齐划一地排成方队。临行前,每个阅兵战士领到了两个鸡蛋、一盒罐头和一块面包。据说是营养师测算的,既能保证体能,兵员又不上厕所。
因为是第二天上午10点阅兵才开始,所以大家个个都有说不出的激动和兴奋,纷纷进行拍照留念。为让自己所乘坐的坦克车一尘不染,大家把坦克车擦了又擦。10月1日的北京长安大街,节日中的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五彩缤纷,格外壮丽。观礼台和广场上人山人海。
10时整,庆典在雄壮的国歌声和35响礼炮声中拉开大幕。
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是在1959年之后间隔25年首次阅兵,在新中国阅兵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乘车检阅了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并发表了国庆讲话。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任阅兵总指挥,由10370人组成的方队接受检阅,受阅武器装备共7类28种,全部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并生产的,其中19种是首次亮相的新装备。
“那次阅兵的反响非常好,受阅队员都身着‘八五’式新军装,改革开放的浪潮刚刚兴起来,人们的精神和思想都需要一个鼓舞。”薛宝君回忆道。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薛宝君说, 我很庆幸,自己正好生在那个时代,赶上那个年纪,有这个经历,就是终身难忘。
万里播《消法》
从部队转业后,他进入了工商系统。2000年,他一个人,一辆自行车,一个方向……开始了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世纪万里行”壮举。他用时26个月,骑行4、3万公里。4、3万公里的骑行路,一路播下消费维权的种子。他的事迹曾先后被《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消费者报》、《天中晩报》等全国上百家媒体宣传报道,并被评为"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30年贡献人物"。
"万里行"归来,他没有躺在历史的功劳薄上,而是创建驻马店市最后一个县区消协组织,自费创办《消费与维权》杂志,组建夕阳红老年普法曲艺团等。他时时仰望星空,更多的时候则是躬身前行。

釆访中笔者问他苦不苦,累不累?他说:“没经历过阅兵训练的人,你永远不知道啥叫苦; 没有阅兵经历的人,你永远不知道心底永存的那份荣誉和神圣! 这种经历和财富,伴我“万里行"每一步! 伴我《消法》维权不停歇!″

作者简介:王志远,新蔡县顿岗乡老沈岗村人,自由撰稿人。曾任新蔡县人武部新闻干事、新蔡县国税局办公室文秘。1984年从事新闻报道以来,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日报》等省以上新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三千余篇,擅长新闻评论及深度社会报道,曾获河南省首届青年人才骏马奖、河南日报模范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现定居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