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过去、重温历史,更有利于我们认识到党的光荣和新中国的伟大,树立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我们百万新蔡人民,在沐浴新中国阳光雨露的同时,也为新中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为了便于讲好新蔡故事,笔者在研读史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蔡人创造的20个“河南第一”》,不一定十分准确,也不一定十分全面,而且由于时间仓促,对有些素材来不及认真剪辑,且发出来,作为国庆献礼,仅供大家参考,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1、全军第一个全身而退的夺岛战役——登步岛战役
1949年11月3-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61师师长胡炜(1920.10-2018.6,新蔡人),在指挥桃花岛战役大获全胜的精神鼓舞下,奉命发起舟山外围岛屿登步岛战役。此役他率领5个营与海空支援下的6个团国军守敌血战两天三夜。在敌人海空援兵骤增、我军后援中断的险恶形势下,以1500人的伤亡代价,歼敌3200余人,然后押解400余俘虏全身而退,避免了金门战役我军因后援不继、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创造了我军渡海登岛作战在不利情势下临危不乱、全身而退的成功范例,在军史上留下闪光的一页。被中央军委誉为“作战勇敢,能周密地组织和果断地指挥战斗......在老部队和他工作过的地方享有崇高威望。”(《胡炜同志生平》)
2、全省第一个治淮机构一一新蔡治淮总队
1949年夏,淮河泛滥成灾。1950年1月16日,新蔡县成立了治河委员会,旋改称新蔡县治淮总队,开始对如何治理县境内的洪、汝河(在县东南部汇流为大洪河,为淮河的重要支流)分别进行规划设计,并首先开挖了练村至黑龙潭段的分洪道。1951年5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给治淮委员会题赠锦旗时,发出“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同年10月15日,政务院出台《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8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新蔡在治理后的新的洪汝河交汇处,建立七孔钢筋水泥结构的分洪闸(同年8月上旬建成),并新开挖一条25公里长的分洪道,调控豫皖交界处行洪(1975年8月14日,班台大闸被迫炸毁。2002年9月下移50米重建为九孔分洪闸)。参校《河南省志.水利志》可知,新蔡成立的治淮总队,是全省第一个治淮机构。1951年后,准河干流和准河其它支流的大规模治理工程,才陆续启动。
3、一个县同时出了两位省政协副主席、省政府委员
1950年4月,新蔡人刘积学(1880-1960)、任芝铭(1869-1969)同时当选为河南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省政府委员;1955年2月,他们又同时当选为首届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一个县同时出了两个省政协副主席、省政府委员,全省唯一。他们都是中国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元老,又都积极投身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支持党和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先后任河南省民革主任委员。刘积学一生“讨清反蒋两风流”,作为中国民革的12名代表之一,参与了新中国的筹建工作,出席了全国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任芝铭连任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4、任芝铭祖孙三代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1959年4月15日,毛主席在接见参加全国“两会”的中共和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各届著名人士时,毛主席刚与坐在前排的任芝铭先生握了手,又与站在后排的北大哲学教授冯友兰先生握手,周总理介绍说:“冯先生是任芝铭老先生的三女婿。”毛主席风趣地对冯友兰说:“你们一家两代都来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呀!”周总理插话说:“不是两代,是三代。任老先生的外孙女孙维世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她是孙炳文、任锐同志的女儿,中国青年剧院总导演。这次全国政协会议,任老先生一家三代都参加了!”众人鼓掌祝贺,毛主席、周总理也欣慰地笑了。
5、全省首例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一一斑鹿角化石在新蔡出土
1954年在治理洪河时:在新蔡诸神庙(祖师庙)出土一根有明显人类环切痕迹的斑鹿角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裴文中等专家实地考察鉴定,认定为第四纪晚期古生物化石,距今约3万年左右,为河南发现的首例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至今仍是豫东及豫东南平原发现的唯一一例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6、记录和宣传红旗渠精神的第一人——魏德忠
魏德忠,1934年生,新蔡人,1949年冬参军,历任沈阳军区公安军、《前进报》社摄影记者,赴朝采访两次立功。1957年后《河南日报》社摄影记者、摄影组长。创建河南省新闻图片社,筹创并主编《河南画报》。1980年当选为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96年当选为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连任两届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1994年退休。现任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新闻摄影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文联名誉委员、河南省高级摄影技师考评委员会主任、郑州大学客座教授、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60-1969年,在长达十年的艰苦岁月中,作为河南日报社摄影记者的魏德忠,以敏锐的政治使命感和时代责任心,跟踪拍摄了红旗渠建设的全过程,用镜头纪录了河南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征途上的风风雨雨,并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视察河南时的身影,还拍摄了我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成立时的真实情景和大跃进、大办钢铁、文化大革命等不同时期的真实写照,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尤其是连续十年跟踪拍摄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全过程,定格了这段传奇的历史,凝聚了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精神,实属难能可贵。代表作有《车水马龙》、《得奖归来》、《打麦场上》、《移山造海》、《小水库显神威》、《人工天河——红旗渠》等。出版大型画册《红旗渠》、专著《镜头感知录》等。2005年在北京举办的《红旗渠精神展》轰动京城,后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展,深受中央领导和观众赞誉。荣获“全国摄影工作者特殊贡献奖”。其事迹入选《世界名人大辞典》、《河南省志》等。
7、全省首例享用直升飞机救护的七位新蔡农民伤员
1964年8月9日(七月初二),天气异常闷热。新蔡县十里铺公社宋楼大队副业专业队窑工组的七位社员王学富、袁立诚、郑立营、万士宏、崔俊德、杨玉山、管道盈,已将一土窑砖烧够了七天七夜,于中午十二点停火。接着有的封堵窑门(防止冷空气进入窑堂降低温度),有的在窑顶上筑土圈准备洇窑。两件活刚忙完,天气骤变,暴风雨从西南天翻卷过来。窑工们赶忙挑水洇窑——免得下雨路滑难行。不一会雨就下大了,窑工们赶忙躲到窑道口避雨。谁知暴雨越下越大,突然一声巨响,炉火从封堵不久的窑口喷射而出,造成五人重伤、二人轻伤。抢险的干部群众急忙向公社汇报。县长王墨林一面指示县人民医院院长赵本让迅速成立抢救领导小组,一面邀请陆军159医院派医生来新蔡诊治。10号下午,159医院烧伤科主任张其双带领医生李自忠等,来到新蔡抢救治疗。但限于当时的条件,虽然组织了21000毫升输血,并把青霉素、四环霉素等能用的药物都用上,伤员的状况仍在恶化。不得已,县长王墨林只好向省委秘书长苗化铭报告求援。苗秘书长转请省军区派飞机把伤员接到159医院治疗。8月11日下午2点,驻防新乡地区的空军某部派出一架直升飞机,降落到县医院附近的黄豆地里,把七位伤员接送到驻马店159医院,县医院派出外科医生王保昌、阮京观随同治疗、护理。武汉军区医院以及陆军153、155、195等医院都无私的支援药品,信阳地委、行署(当时新蔡隶属信阳地区)高度重视,派李处长带领一万元慰问金慰问伤员。经过近三个月的积极抢救,除杨玉山、管道盈两位特重伤员刚入院、没来得及抢救就不幸死亡外,其他五人都陆续伤愈出院。三十多年后,县一高教师祖今尧采访郑立营、万士宏等人,见他们虽然伤痕犹在,但仍能参加大田劳动。提起当年的情景,他们情绪激动,一个劲感谢党和政府的大恩大德,感谢空军部队和医护人员的救命之恩。
52年后,河南省人民医院与新蔡县人民医院联合开办省医豫东南分院,不仅有大批医疗专家常年在县医院轮流坐诊,而且开辟了直升机空中救援通道,使新蔡人民享受到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已有数例危重病人赖以转危为安。
8、新蔡县程庄劳动大学——全国叫得最响的农村大学
新蔡县程庄劳动大学是为缓解三年经济困难后国家棉花紧缺、借助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派专家组蹲点的优势,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为典范,将涧头公社望城农业中学移至该社程庄大队创办的一所由县、公社、大队三级联办的以培养棉花种植技术乡土人才为主的农业技术学校。学制2年,不包分配,实行社来社去,队来队去。招生对象主要是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由大队推荐,公社保送,学校面试合格方可入学。学生被分配到各生产队,实行集中住宿,分散到贫下中农家中吃饭,半日学习,半日劳动。理论课在大教室集中上,开设课程有:政治课、文化课和农业技术课。农业技术课包括遗传选种、土壤肥料、作物栽培(棉花、小麦、玉米、红薯、马玲薯、油菜、芝麻和花生)和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政治课主要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农村经济管理。县级领导和中棉所领导经常到校作政治形势报告;文化课由专职教师讲授;农业技术课由中棉所住基点专家教授及县住基点的农业技术干部讲授。该校办学有三大特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专家兼职教学,学生不交学费、书籍费、生活费。不足之处:一是教学设备差,无实验室、图书室和教学仪器。二是招收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只有高小文化程度,授课难度大。
从1966年至1977年,学校共招收8届新生,培养学生2630名。其中外县籍学生216名。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不脱产的农业技术员,为振兴新蔡农业输送了一批新生力量,也给回乡知识青年开辟了一条科学种田的成才之路。程庄大队党支部和全体农民以无私奉献精神,为照顾好这批学子的食宿,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经济代价;涧头公社党委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使学校与群众关系十分融洽。这些学员通过实践锻炼,大部分成了科学种田能手和农民技术员,部分走上了党政领导岗位或教育、科研岗位。因此,新蔡县棉花生产在驻马店地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带动了全县农业生产全面快速发展,先后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优质棉基地县和以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基地县。1997年河南省省长高级参谋赵宏升教授考察新蔡后评价说:“新蔡县农业并不落后。”
1968年7月下旬,省农委主任张俊卿亲自率领棉花检查团到程庄调研总结新蔡创办程庄农业劳动学校、大面积推广麦套棉的经验,并在全省棉花会上推广介绍。之后,许多集中产棉县组团来程庄参观学习,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河南日报社纷纷派记者到程庄采访。10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联合发表了河南省革命委员会调查报告《一所贫下中农管理的新型学校》,使程庄农业劳动学校的麦棉套种技术,在黄淮棉区迅速推广开来,扩大面积达2500多万亩,时至今天仍在采用。但这篇报道过分强调了贫下中农在学校所起的作用,抹杀了专家教授的教学功绩,一字未提中棉所驻点专家教授和县科技人员在学校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这是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造成的。新蔡介绍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肥施水促花龄》一文在《中国棉花》杂志上发表后,在黄淮、长江两大棉区得到广泛应用。1983年扶沟县县长白敬亚(原棉办主任)面对新蔡来的学习参观团介绍说:“在棉花生产上新蔡是老大哥,麦棉套种我们是在新蔡程庄学来的”。
程庄劳动学校培养的学生,有94人被周边县请去当技术员(当时称“援外),其中安徽省太和、临泉、利辛、阜南4县19人,遂平、确山、正阳、汝南、平舆五县75人。他们在所在地区科学种田上充分发挥了宣传、示范和推广作用,有的被当地政府挽留五年之久。
“文革”时期,该校保护了一批中央、省部级领导干部的子女。他们千里迢迢跑到程庄学校来避难,参加学校学习,学校热情接收了他们,并以学校干部待遇安排他们的食宿。他们的父母家属非常感激。原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王平上将曾亲笔给该校写来慰问信。原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因其子邓英淘(后成为著名的农业理论家.2012年3月病故)曾在程庄劳动学校学习,1989年亲自热情招待到京的新蔡客人。
1975年该校改称“程庄农业劳动大学”(简称“程庄劳大”),设农学、水利、气象、畜牧、医学等6个专业,由以大队办为主改以公社办为主,面向驻马店地区招生,学制、性质不变。在其影响下,新蔡各公社都创办一所“劳动大学”,但因师资不足,教学质量和程庄劳大相比差远了。1977年全部停办。
9、“英雄民兵营长”王新安——“75.8”抗洪抢险斗争中唯一树立的全国学习榜样
王新安(1945~1975),生前任新蔡县练村公社甘湾大队民兵营长,1975年8月11日,在特大洪灾面前为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多次下潜堵闸口,不幸殉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76年7月20日,被国务院、中央军委命名为“英雄民兵营长”,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
10、李丁陇——“世界之最”金手奖获得者
李丁陇(1905~1999),新蔡县顿岗乡下丕岗村委小李庄人,当代著名书法家、长卷画大师、书画教育家、书法气功创始人。毕业于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是第一个到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的艺术家,并促成国民政府设立敦煌研究院。在西安创办“中华使用艺术专科学校”,黄胄、韦江帆等名画家曾就读于该校。三次深入黄泛区写生,曾举办多场有影响的募捐画展支持抗战。抗战胜利后移居上海,在多所高校任教。1958年后受到不公正对待。晚年在寓所开办八法草堂,义务培养书画人才,享誉中外。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病逝前穷十年之力完成2000米长卷《和平世界图》,震惊世界艺林。代表作有:《成吉思汗远征图》(现藏英国大英博物馆)、《极乐世界图》、《御马图》、《双百图》(作为国礼赠与访华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现藏俄罗斯国家博物馆)、《黄泛区今昔写生图》等。出版有《丁陇画纲》、《八法大字帖》、《书法气功》、《两万五千里长征图》(连环画)等。他一生创造了许多第一:敦煌护宝第一人、首绘《二万五千里长征图》第一人、首绘西北牧民庆祝新中国成立盛况的《开国大典》第一人、两绘《双百图》(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第一人、三绘《黄泛图》第一人、创绘回文画第一人、创绘两千米长卷《和平世界图》第一人、首创《八法气功》第一人。
11、新蔡文庙孔子铜像一一全国最古老的孔子铜像
明朝嘉靖年间,新蔡乡绅曹大夏有感于县令带头捐建文庙,决心为文庙做点事情。1550年这年,曹大夏集巨资购买铜材,拉到山东曲阜,让铜匠按着孔庙里孔子铜像的尺寸铸造一个孔子塑像。像高1.25米,重几百斤,正襟端坐,手持笏板,还铸了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孔门四大弟子的配像,一并运回新蔡,放在文庙大成殿的正中央。
不料,“文革”时红卫兵到曲阜打砸四十多天,毁了很多文物,孔庙的孔子铜像也未能幸免。而新蔡文庙的孔子铜像虽然在“文革”后期的“批林批孔”运动中遭到局部损坏,但几经周折,终于保留下来,并修复完成,现在仍在县文物部门保存着。因此,这尊孔子铜像也就成了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孔子铜像。
12、阎侃斋——河南籍贡献最大的红军无线电通信人才
阎侃斋原名阎乃谔(1908-1997),开封无线电技术学校毕业,亲手拍发了中原大战冯玉祥反蒋通电、宁都起义第二十六路军反蒋通电。参加红军后更名阎知非,先后负责中华苏维埃政府、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的无线电通信工作,是红军通信工作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之一,也是新蔡唯一走完长征路的红军战士。所培养学员建国后有十多人被授予少将军衔。抗战前夕从陕北请假回乡探亲,不幸与部队失去联系。在家乡更名阎侃斋,行医为生,经常利用无线电特长为地下党搜集新闻材料。其事迹已载入军史和许多战友的回忆录中。晚年将任弼时赠予的钢笔、蔡会文所赠予的怀表,捐献给北京军事博物馆。
13、葛陵一号墓一一出土竹简最多的中原大墓
1994年7月,经上级批准,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宋国定先生的领导下,对新蔡葛陵一号楚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该墓原为大封土冢,高于周围其他地方,被当地烧砖取土破坏了部分墓穴,其平面呈“甲”字形,竖穴土坑,四壁呈台阶状内收。墓口东西长25.25米,南北宽22.5~23.25米,深5.5~5.7米,椁室上有青膏泥。该墓虽遭多次盗掘,但仍出土部分文物,有青铜礼乐器、兵器、水器、容器、车器、马器、装饰品、漆木器、骨角器、玉石器、象牙器、锡器、皮革类、铁器、陶器、竹简等。
新蔡葛陵一号楚墓的发掘,收获颇大。青铜兵器多戈戟和戈,精美锋利,完好如初。多戈戟的有内戈和无内戈上均发现刻有“平夜君成之用戟”,也有“平夜君成之用”的铭文,另外在戈上也发现有“平夜君之用戈”的铭文,基本上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出土最珍贵的是1571枚竹简,大部分墨迹清晰,由多人书写而成,字体或秀丽或奔放,字距或密集或稀疏,显示出不同的书写风格,分为卜筮祭寿记录和谴车策文书两大类,数量之多,内容丰富,是战国楚简的重大发现,对研究楚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已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研究中原楚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也是天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4、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祠一一“河南特有的民间建筑
1906年,新蔡籍留学生刘积学、阎铭初率先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当年暑假,阎铭初返里,转相介绍任芝铭、刘积勋、阎子固、刘粹轩、刘镇华(字雪亚,巩县人)等加入同盟会。在他们影响下,在开封中州公学就读的新蔡籍学生和刘积勋在新蔡所办改良私塾的学生纷纷加入同盟会。1907年,河南省同盟会支部在中州公学成立,公推新蔡人刘粹轩任支部长。次年秋,新蔡因同盟会员特多,而单独成立同盟会新蔡支部,会员30多人,公推任芝铭、刘积勋任正、副支部长。至民国元年,新蔡同盟会员发展到120多人,约占河南籍同盟会员的百分之四十六,与开封、洛阳形成河南辛亥革命的三个区域中心;新蔡人参与领导的淮上军、豫秦联军给清军以沉重打击;著名的辛亥革命烈士约占全省四分之一。故有“辛亥风流冠中原”之誉。新蔡是河南辛亥革命的三个支点之一,因参加中国同盟会革命活动的时间早(1906年,新蔡留学生刘积学、阎铭初率先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人数多(1907年秋,新蔡已有30多人加入中国同盟会,遂单独成立同盟会新蔡县支部,为全省唯一县级同盟会支部。后来同盟会员发展到120多人,约占河南籍同盟会员的46%)、地位高(1907年,河南省同盟会支部在中州公学成立,公推新蔡人刘粹轩任支部长。1908年,新蔡人刘积学继任河南留日学生中国同盟会支部长)、牺牲大(全省40多位著名辛亥革命烈士,新蔡约占1/4),而成为中原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故有“辛亥风流冠中原”之誉。 1907年,刘积学在东京同盟会刊物《天讨》专号上发表《河南留日学生讨满清政府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当时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1942年任芝铭倡建的“阎子固刘粹轩两烈士祠”(今名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祠),是河南唯一的同类建筑,已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张蓉芳——北京奥运会河南火炬手第一人
张蓉芳是排球名将,祖籍新蔡,1957年生于成都。1976年被选入国家排球队。技术全面,身体素质好,善打主攻和接应二传,以“三快一刁”(眼快、手快、脚快、球路刁)著称,扣球变化大,头脑冷静,作风顽强,在比赛中发挥稳定,被国际排坛誉为“怪球手”。与郎平携手成就了中国女排“五连冠”奇迹,为中国女排走向世界立下赫赫战功,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运动健将、建国三十五周年杰出运动员、建国四十周年杰出运动员、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最佳教练员。是中国排球史上第一个同时获得了世界冠军称号的运动员和主教练。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棒传递,担任河南第一棒。2009年与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被评为“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100位英模人物”之一。退休前曾任国家体育总局排球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第一副主任、全国青联副主席。
16、宋氏祠堂贺寿屏风——清朝皇帝笼络汉族官员的实证
宋祖法是明末新蔡进士,明亡后一度归隐回乡。顺治年间奉旨出仕,在福建学政任上很有建树,颇受称道。顺治十八年(1661年),宋祖法六十六岁大寿,洪承畴、黄景芳两位一品大员领衔397位福建籍官员、士子,奉旨为宋祖法制作了一套十分精美的(3组36扇)“西园雅集图”贺寿屏风,俗称36屏风,以示对重新出仕的汉族官员的拉拢鼓励。该屏风成为新蔡宋氏祠堂迎晖堂的镇祠之宝。1958年被县文化馆借出展览,从此寄存在县文化馆。2004年曾被人倒卖到上海某民间收藏家手中,2012年破案后被依法追回,现藏于驻马店市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为全国唯一同类文物。
17、吴树兰一一驻村成瘾的厅级村官
吴树兰, 1957年生,汉族,新蔡县孙召乡大吴庄村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因高中毕业后回生产队当饲养员而成为移风易俗的时代标兵,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等荣誉,当选为党的十二大代表、河南省委委员等。八十年代被保送到高校学习,先后在驻马店地区农牧局、郑州牧专、省扶贫办任职。1994年晋“高级兽医师”职称,当选为中国畜牧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林牧学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或参加畜牧科研课题13项,获奖11项。发表文章17篇,出版著作七种。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畜牧先进工作者”、全国总工会评为“中华群英”、国家扶贫办评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工作者”。 事迹入编《中华名人录大辞典》、《中国兽医名人录》等书。2010年7月响应省委号召、主动要求回家乡大吴庄村挂职担任第一支部书记。三年期间,不顾体弱多病,一心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而辛勤工作,办了许多实事,各级媒体纷纷报道。县委、省妇联相继发出“向吴树兰同志学习”号召,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省委书记卢展工、国家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等领导专程到其挂职村慰问调研。2014年又主动要求到革命老区确山县竹沟镇大王楼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退休后被范县请去任驻村第一书记。她是全省驻村级别最高、驻村时间最长的村支部第一书记。
18、徐永威一一河南冰上杂技笫一人
2019年7月28日,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在广西南宁闭幕。我县冰上杂技艺术学校选送的杂技《男女技巧》作为河南省唯一参加闭幕式颁奖晚会的节目,一举获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全国杂技界最高奖——全国杂技展演优秀节目奖。 冰上杂技是我县杂技新秀徐永威引进的一种新型的杂技艺术表现形式,曾多次在国内外演出中荣获大奖,在全省一枝独秀。这次获奖的《男女技巧》由盛国营、徐永威创作,90后杂技演员周旋、黄洪森共同表演,融中国杂技技巧与欧洲古典芭蕾艺术为一体,在冰上表演更是独具魅力。
目前,我县正以此校为基础,挖掘全县杂技资源,创建全省、全国杂技之乡,打造新型的文化产业和文旅品牌。
19、五湖连通工程
新蔡的生态水城建设从2010年起步,到2019年9月,基本建成了月亮湾、东湖、南湖、北湖、西湖,完成了从“洪水招待所”到“生态水城”的华丽转身,是全省生态水城建设步伐最快、成效最明显的县,受到各级领导和全县上下的一致好评,已有近百个市、县党政考察团前来参观学习。
20、王兆军一一敢于喊出“廉政向我学”的“背运”县委书记
2015年以来,新蔡的各项工作所以能实现弯道超车的跨越式发展速度、创作出“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团结拼搏、实干干实”的新蔡精神,得益于上级给我们派来了一位真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好县委书记——王兆军。他以平舆县委书记之尊来屈就新蔡县长,本来已于2016年8月就被省委组织部公布为副厅级干部候选人,但却阴差阳错,至今仍是正处级的县委书记。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叫“官场走背运”。但官场走背运却让王兆军书记愈挫愈勇,他不仅率领全县人民于2018年8月一举甩掉戴了32年的“国家级贫困县”帽子,而且在城市建设、招商引资、民生工程等方面抢抓机遇、迭出奇招,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新蔡速度”“新蔡精神”,在全省首屈一指。他虽然脾气有点躁,但办事公、敢斗争,敢于公开面向全县干部喊出“廉政向我学”!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真正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这正应了古人一句话:“民不畏其严,而畏其廉”;也应了当今一句话:“金杯银杯,不胜老百姓的口碑”!
作者系河南省作协会员、新蔡县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