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驼背的母亲
文/朴果树
☞♬ ♬ ♥♥♥♬ ♬ ☜
母亲的生日快到了。过了这个生日,她就进入到古稀之年了。
看到她日渐驼去的背影,矮下去的身子,还有缓慢走路的样子,当儿子的不免心生怜悯之情。想到这样一个背影,在某一天可能终会在我眼前永远消失之时,真想抓住脚步匆匆的时间的胳膊,告诉它你慢些走,等等我年迈的母亲,等等天下所有步履蹒跚的老人,让他们在夕阳的余晖里好好享受余生,安度晚年。
果真能这样,他们那些当儿女的,还可以好好尽尽孝,为老人们做些一生里最应该早些做的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世间有多少人,在失去了那个驼背的影子之后,才后悔、自责当初没能为她或他做点儿自己该做的事儿——对那个世上对自己最有恩的人。
那是些什么事儿呢?也许是几个苹果,也许是一杯清茶,也许是几块钱一瓶的常用药,也许是年节里一个问候的电话,路过时上楼进去坐坐,或者在大街上人群中一眼见到忽然亲热地喊一声“爸爸”或“妈妈”……这就足以让老人满足,让你自己心安,让平凡的日子变得温馨而有意义。
听母亲说生我时,父亲还在外地工作。那是个秋天,她正在村口的老井上准备往家里挑水,一下子肚子就疼痛起来,差点儿把我生在井沿儿上……我出生时,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那一年。那是个万里山河一片红的年代,于是我名字里就带一个“红”字——很多人的名字里都带有这个字。
后来我长大了,上初中了,觉得男生名字里带个“红”字有些女气,让同学笑话,于是就征得母亲同意改为现在的“宏”了。母亲是读过些书的人,记得她当时说,嗯这个字好,既和原来的字同音,听来亲切,有纪念意义,又能表明你一个男孩子的宏伟抱负。听母亲这样讲,我很是高兴,真是“知子莫如母”啊。
母亲带我们几个孩子不容易。由于父亲不在跟前,她既要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又要照管我们衣食起居,操心我们读书上学,时常起早贪黑,不得休息。更可贵的是,她还经常用些“口歌子”给我们讲做人做事的道理,如“人穷志不穷”、“ 井水挑不干,力气使不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让我们受益终身。
孩提的记忆里,最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每到过年时要熬几个通宵给我们做元宵、醪糟、油炸面果子之类的好吃的,还要赶在初一早上之前给我们几姊妹一人做一身新衣裳(母亲有一本厚厚的《家庭实用知识大全》的书,是父亲从外地寄回来的,里面介绍了很多饮食起居、养儿育女的知识,母亲就照书上写的给我们做吃的穿的,村里人都夸母亲心灵手巧)。
母亲说老辈人讲过,小孩子过年穿了妈妈亲手做的新衣裳除了暖和、合身,还会得到老天爷和菩萨保佑,长得更快,不会丢失,而且不会变坏。于是一到初一早上,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早早起来,争抢着穿上新衣裳,然后就到邻居家找朋友玩耍,并借机炫耀。当别人夸我们衣服好看时,便自豪地说“是我妈妈做的”!
就因为吃母亲的饭、穿母亲的衣长大,所以心里一直有个想法,什么时候能为母亲做点儿好吃的、买几件新衣服。我一个男人,不善于做饭,加之母亲牙齿不好,这些年又患了“三高症’,啥也吃不成,这就更加重了我要为母亲买衣服的想法。
前几天和妻子一有空就到网店里挑衣服,甚至让上中学的女儿也来当“参谋”,怕衣服买的不合适老人家不喜欢,就用手机把电脑里的好多衣服照片拍下来拿过去让母亲看,直到她终于看上了两件带素色花纹图案的——她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最不喜欢款式“怪”颜色“艳”的衣服。
因为是网上购物,定下来后,我们又回来和店主反复研究商量尺码。当我在电话里再次询问母亲身高,听到她说“身高一米五五”时,心里一怔:我记得早些年她说过身高是一米六啊?现在人老了,脊背也驼了,竟矮了好些。这更加坚定了我为母亲买衣服的决心,很快,衣服拍定了。
今天,天气格外晴好。虽然离母亲生日到来还有几天,我却急急地将那两件网购回来夏天穿的衣服拿过去给母亲试穿。
母亲虽然老了,但像天下所有的女性一样,还是喜欢穿新衣服的。只见她对着衣柜上的穿衣镜反复试了几回,觉得不仅花色漂亮大小合身,而且质地柔软感觉透气凉快,很是满意。我见她高兴的样子,像是年轻了许多,心里只觉好不惬意。末了,母亲忽然问,该不贵吧?我说不贵的,两件才花了一百多元。啥?母亲说一百多元啊?!下次别再买这么贵的了。
唉,他们这些做父母的,总怕花了儿女的钱。但他们却不知,这是天底下最值得花的钱啊!而且,我还是花得有些晚了呢。你想想,十年前,二十年前,我如果知道为母亲买衣服,那年轻的她穿上了肯定比现在还显得年轻漂亮得多呢!
光阴悄然溜走,青春年少几时?
母亲老了,脊背驼了,也矮了,瘦了,看着她青春不再的背影,想到她为了家庭为了儿女付出的整整一生,哪个当儿女的,心里不生出万般怜惜呢?愿上帝慈悲,愿时间仁厚,保佑我驼背的母亲——世上最亲的人健康平安,让辛苦了一辈子的她,再多些享受天伦、享受亲情的宝贵岁月。
作者简介:
朴果树,原名袁晓宏,勉县三中教师。喜好读书,享受写作。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
插图、配乐:牵挂你的人

《驼铃岁月》文学平台顾问:
任玉贵老师,青海省民俗专家,文史学者。
邢秀玲老师, 著名散文,报告文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