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后感 : 幸会《祝福女儿》
作者/陈維华
《祝福女儿》放在枕边有几天了。我的直觉是对的,删繁就简,平实自然,发乎于本真,直指灵魂……

初见真性情,再品人生哲理蕴含其中,它诠释了一个诗人的情怀,一个思想者的悟性,一个女人的多维才华……当然,让我肃然起敬的还不仅仅是这些,更有一种气息由内而外深深打动着我,或可称之做母亲的情怀,籍此情怀,作者在书中认认真真地给自己的女儿打了个样儿,一个毅然如梅兰的样儿,一个朗然如晨光的样儿,一个安然如微风细雨的样儿,一个把亲人的深爱置于自己得失之上的样儿……,所以,书一到手,我的第一感觉是书名妥帖。待翻开书,一篇篇读来,自然能够感受到作者一吐为快的酣畅,也完全能预见她那收到《祝福女儿》的女儿,在领悟到母亲为她打的样儿时的由衷鼓舞,当然,未来的女儿也必然和母亲一样,生活得有模有样!

谁人不曾是母亲手心里的宝?哪一位女儿的母亲不曾是母亲的女儿?作者亦然,可那温暖的母爱之手对她太过吝啬了。刚刚懂事不久的她就永远失去了母亲__那唯一能给她天堂一样怀抱的母亲,居然早早地独自地去了天堂。接下来她所要面对的一切让人疼惜到心颤,我也从作者《给母亲上坟》的诗行里读到了泪水:“今日来到您面前,忍不住泪湿衣襟。所有困难都要独自面对,所有委屈都自己吞……我不甘心孤独地活到至今,更不甘心从未向您尽过孝心”,一个站在苦难中的人不气馁,一个走出困境的人萦怀的不是未曾享受到挚爱亲情的抱怨,而深藏在胸的却是没有尽到孝心的缺憾。难怪别人向往安乐窝,而作者从不忘却母亲的墓地:“纵使荒凉,纵使沧桑,也挡不住我对您的向往”“因为这是让我朝圣的地方,是我祭祀灵魂的神圣殿堂”……是的,透过阴阳两隔天地之遥的亲情,作者的勇气和格局走出了文字,她坚毅而柔情,她浑厚而洒脱……所以,当我们看到她充满阳光的诗时,便了然在心了:她,已然战胜了命运甩给她的苦难与沧桑!

在《晓和你》一诗中,作者在自己的灵魂(理想的代表)与女儿之间做了排序。女儿这个未来一定是“我”的全部,一定是站在“我”的肩膀上展翅的朝阳:“你是我的灵魂,是我内心深处的悲喜,而晓,却是我的生命,我的血,我的肉,我的躯体。这个世界的美好,或是悲惨,对我都没有意义,除了晓和你”。一个珍视灵魂的女人是有内涵的,而为了女儿让自己的灵魂屈居次席的女人是隐忍的,也是最有人性温度的。

我在这里强势备注一下:全书中的“你”指的不是丈夫,不是情人,而或可分为三种身份:一是作者自己的灵魂,高于自己的那个自己(在《活着》那篇文章里就提过做理想的自己);二是作者的知己,一个想象中的朋友,一个不具形的“理想的知音”;三是戏中人,作者被某人某事触动,将自己扮做“我”,打开剧情,比如“我把我洗洗给你”的苹果,“我把我剥光给你”的香蕉……作者在诗中模仿他人,而“我”对面的“你”,只是个剧中角色,可笑亦或可惜,出于悲悯亦或讽刺。

“心灵的空虚是无聊,缺少人间温暖是寂寞”。作者每天奔忙在救死扶伤第一线,且业余剪纸写作学二胡唱京剧,充实的她当然不无聊。作者内心充满阳光和善爱,与人交往既吃的了苦也吃的了亏,懂得关爱的人也不缺少友情和温暖,当然她也不寂寞。

但是,作者孤独。“孤独是找不到撞击点的流星,是寻不到共鸣的心灵。是内心深处的苦,是难以名状的痛”。每个优秀的有着独立人格且执着于真善美的人都有诸多不被理解的尴尬,这就是孤独的!可见,孤独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是眼前缺少共鸣的一份无奈,是严肃的高雅的深沉的一首诗。而这首诗也正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孤独的那个自己时不时找来理想的自己(你)交谈。而每每从与灵魂的促膝深谈中走出来,其思想和眼界就迎来再一次升华。对于作者而言,“孤独”虽然是内心的苦,是不可名状的痛,但也是一座小屋,她在其中梳理情绪,屏蔽纷扰,孕育思想,成就诗行。

我想说,要想写好诗,功夫在诗外。老套的说法就是先做人后写诗。有骨头不愁长肉,人做好了,才华完全可以慢慢积累。其实我们都知道,文人之间相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作者的同事和朋友兼文友,我的切身感受是:和作者共事,她永远不会屈指计数个人得失。或许,这就叫格局吧,就是诗外之诗吧!更为重要的是,从她与女儿、对母亲和对自己的灵魂的交谈里,我们能触碰到诗人生动的善爱与担当。
幸会《祝福女儿》,期待下文!
陈维华2019年10月2日
▼注▼

▲注▲

▲ 【作者简介】陈維华:笔名为华、琴语飘风等,早年作品散见《诗林》《诗神》等纸刊,近一年初识微刊,偶尔落笔涂鸦。读书养心,涉事砺身,诗是我情怀上的茧子,艺术是我血流延岸的绿。
▲【原书作者简介】:左秀云,1966年8月出生,汉族,医务工作者,副主任护师。喜欢剪纸,京剧,诗歌,热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