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隐寺座落在信阳市西郊浉河区湖东开发区 贤山 南麓幽谷之中。为古时“中原五大寺”之一,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南阳玄观庙”齐名。史志记载,贤隐寺系齐梁年间在松和尚始建,距今约1500余年。因该寺建在东汉孝廉周磐隐居处,故称“贤隐寺”。贤隐寺规模宏大,气势宏伟,香客络绎,甚是兴旺。

初建,据《信阳县志》记载、贤隐寺系齐梁年间在松和尚始建,距今约1480年左右。修缮重建,南宋时期,信阳虽处淮河之南,然为金人继续向南推进的要冲,战祸连年不断,寺院遭到严重破坏。元代才开始不断进行修建。清代顺治五年、康熙十年、乾隆五十四年、道光十年均重修过。特别是原在贤隐寺出家的慕西和尚(信阳中山铺人,俗姓米氏)在上海受业于华严大学,又渡海至仰光、暹罗等地朝礼名兰归来之后,见到母寺萧条,于公元1923年着手多方募化,重修寺院,方使该寺焕然改观。贤隐寺由海长法师多方募捐化缘近400万元,于1997年建成“大雄宝殿”一座,新修藏经楼接引殿14间,斋堂4间,寮房9间,其它大殿也正在筹建之中。不久的将来,贤隐寺将以更加壮丽美观的身姿,展现在巍巍贤岭之中。

寺院大小,有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三圣殿、藏经楼、上师塔、东西厢房,斋堂等百余间仿古建筑。
贤隐寺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主要建筑为卷檐斗拱立山式建筑。 贤隐由来该寺建于山谷崖壑之中,松竹环抱,路转峰迥,幽深清雅。寺院山门外悬有巨幅匾额,上书“贤隐禅院”四字。其“贤隐”二字的由来,传为东汉章帝时(公元80年前后)曾举武城(在今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周磐为孝廉,和帝时(公元90年前后)周磐弃官奉母,栖隐于此。
后人便以“贤首”二字志其孝,是为贤首山名称之由来;又以“贤隐”二字志其高,寺院因建于周磐故宅处,故以“贤隐”名寺。贤隐寺地处山谷暗壑之中,松竹环抱,路转峰回,深幽清雅。寺东有形若莲台的莲花峰,西有状似疾风飘带的飘带岭,后有高5米、深宽各4米的贤隐洞,还有水清味甘的碧乳泉,平台如砥的仙人床等景点,拜佛归来,漫步于林间小径,听松涛鸟鸣,观浮云变幻,悠然遐迩,情趣无穷。

慕西和尚在整修寺院之后,还在寺内开办了佛教养成学校,培植僧众,兼而课读地方儿童;同时,利用西厢房的五间房屋开设了佛教图书馆,除陈列佛教经典300余种之外,还有有关各类图书、杂志数百种。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冯玉祥将军驻防信阳,反对泥胎偶像崇拜,于是,到处砸神像,扒庙宇,灭佛毁寺。信阳周围的主要寺庙,如:朝阳庵、双林寺、指南院等都先后被毁。贤隐寺虽然离信阳稍远,但也岌岌可危。慕西和尚曾找到冯玉祥将军面争;为了保全信阳之古迹名胜,冯玉祥遂置不问,从而使贤隐寺能够保留下来。
千年古银树碑文
歌曰:
银杏植于齐梁间 蓬勃峥嵘越千年
挺立禅院守净土 高标华盖入佛天
仰护圣殿诸神祇 俯蓄众生百草园
微哂梁王弃军垒 虔敬周磐崇礼贤
遥望豫楚雄关道 背屏申阳古城垣
风雨战燹等闲度 斗转星移照人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