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步沙》火了来自最基础的读者评论
黄沙不退人不退 草木不活人不走
文/鈤石

人生就像是在骑单车,要想保持平衡,就得始终往前走。在走向未来的这条路上,就没有容易二字,时常情绪就像是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从内心深处往外落,可是生活不容许你有半点的犹豫,即便是前方的路途多么的遥远、希望多么的渺茫,我们始终坚信希望就在前面,阳光总在风雨后。
读过陈玉福老师的长篇小说《八步沙》后知道,传说,武威八步沙原来是杨家将屯兵牧马的草场,更是传说中盛极一时的丝路明珠沙洲城所在,曾经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好地方,水草丰茂、绿树成荫。可是,传说也只是传说而已,六老汉三代人的记忆里,也从来没有见过故事中所描绘的绿草茵茵、水泽潋滟的景象。
陈老师的叙述非常精彩,文字也非常优美,每一段故事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每一个传说却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历史使命,而作为治沙人,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都坚持着治沙人不变的誓言,诉说着治沙人可贵的生命价值及历史使命。

但我读到一个细节的时候,眼泪不由得模糊了我的眼睛:为了八步沙,治沙人的爱情被“我”治沙造林的执着和疯狂的行为彻底葬送了!而“我”只能无力地看着她消失在沙地尽头的背影发呆,因为“我”不能违背父辈的期望和理想。治沙,种树,治沙,种树,坚毅的声音在“我”脑海中无数次回响。虽然满脸是泪,但是想想爷爷和父辈的努力、坚持,想想在沙漠里延续绿色的承诺,还有保卫家乡和绿化家乡的责任……
最终,“我”扔掉公务员那份算“铁饭碗”的职位回来了,接了父亲的班,到八步沙驻营扎根上班,实现“我”的治沙梦。
看到这里,我又一次热泪盈眶,擦一把泪水,把它扔进书里描述的风里:八步沙的风一阵紧似一阵,呜呜叫嚣着,像是什么大型野兽在发威怒吼,拍打得窗户哗哗地作响。外面除了鬼哭狼嚎般的风声,什么都看不到。在希望与绝望间挣扎着的两代人,隔着一堵墙在各自的屋里烦恼。

所有的故事都没有注解的夜,我知道,我不但被《八步沙》里的故事感动了,而且我的心也突然飘到了远方。我的心虽然曾经麻木过,但现在我依然没有改变那份最初的梦想。这是长篇小说《八步沙》给我的力量。既然有了力量,就不妨继续走下去,我不在乎前路的坎坷,也不在乎人世的烦扰,我选择的方式只是一种自然的向往。谢谢《八步沙》,谢谢陈玉福老师,是您的伟大作品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八步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宣传报到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生动书写了“沙逼人退”的历史使命与“人进沙退”的时代篇章,始终坚持着为建设绿色生态文明而不断奋进的决心。那时候,我知道的仅仅是表面上的八步沙精神,而现在,我才知道了真正的八步沙精神,新时代愚公精神。看过长篇小说《八步沙》后,我感觉,八步沙是八步沙人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八步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武威市,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侵蚀着周围的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生产。六位年逾半百的当地农民,不甘心世代生活的家园被黄沙吞没,就立下了治沙誓言,卷起铺盖挺进八步沙,扎下了根……这一干就是半个世纪,不管是脱贫也好,还是治沙也好,只有让希望落地,让绿色扎根,美好的生活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六老汉”三代人,“认准一个理”,坚持着矢志不渝沙不治好不回头的决心,把自己扎根成战风斗沙中的一颗树,只为荒漠带来万苗荫的历史使命。这样的道理读过《八步沙》后,越来越明显了。我想,这可能就是文学的力量。

根据长篇小说《八步沙》的描述,在1993 年的“5·5”特大沙尘暴灾害中,古浪县死亡了小学生 23 人,受伤 173 人,风沙卷走或掩埋了大量的羊只、良田,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 3000 多万元,成为中国沙尘暴灾害中一次死亡人数最多的县。
一场黑风暴后,三千多亩林地没有了,经历了这场黑风暴,每个人治沙的信心都大打折扣。可是,这却让我们的主人公“我爹爹”下定了进沙漠接班的决心。不仅如此,他还吼出了“八步沙不绿,我哪都不去”的誓言。此后的半生,他们都在为践行这一承诺而竭尽全力。
长篇小说《八步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小说,我徜徉在故事中的时候,那风沙肆虐的季节也出现在了我的眼前。除此之外,我还看到,那随风飘落的一粒粒沙子,轻轻飘进了他们的掌心,渗入了他们的血液,融入了他们的生命,那是“六老汉”三代治沙人坚持许久的决心与不变的誓言。
誓言下结局无奈,谎言里失望书笺。苍茫秋月,冷风嗖嗖,暗香的窗棂后面流露出灰灰的光亮,随时都会熄灭,随时都会飘走。心中猜不透的谜语,考验着风沙的肆虐,提着一颗颤栗发抖的心,直直的站在时间的浪口,闭着双眼,听一首苍凉的民歌,回忆着那最初的梦,都在这漆黑的夜里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唯有“爹爹”不变的誓言,在演绎着一段历史的传说,那就是治沙人六老汉三代人半个世纪以来扎根荒漠,种树治沙,坚持和不懈奋战,换来了一条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几十年来,他们在一点点摸索、一次次尝试、一年年累积的过程中,以“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决绝,打赢风沙治理仗,奏响了一曲生态文明的凯歌。

今天,随着陈老师长篇小说《八步沙》的火爆,八步沙人一步步地走出了武威,走向了全国。我们通过陈玉福老师的小说《八步沙》知道,现在,八步沙人的思想境界升华了,要为绿水青山的家园继续努力,还要为振兴美丽乡村不遗余力……
陈玉福老师告诉我们:“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当代的传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数十万亩荒漠变成了绿洲。‘六老汉’和他们的后人,先后治理荒漠近 40 万亩,形成了一条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让风沙线倒退了 15 公里,有效地遏制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确保了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态安全。他们凝聚的精神脊梁,撑起了八步沙的一片晴空,也书写了一段悲壮、豪迈、可歌可泣的故事……”
《八步沙》中描述的故事,是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六老汉”三代人,创造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奇迹。这不仅仅是一个示范基地的问题,而是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基地。还让我们骄傲和自豪的是。新时代愚公精神,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伟大的精神。

最后,再一次谢谢我们甘肃的大作家陈玉福老师,是他给我们奉献了这样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正能量主旋律的作品。说到这里,我还想多说几句。我甘肃其实是有大家的,我认为陈玉福老师就是我们甘肃的大家。可我们甘肃不抬人,还一味的压制人,这就是陈玉福老师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原因。陈老师拿到了三项国家级大奖,我没有看到甘肃对此有什么宣传,而有些人拿到一个小小的奖项就大吹特吹。还有,实在没有办法吹了,就拿外省人说事,把人家外省的作家吹来吹去,当成是自己的作家吹。对此,我感觉甘肃的文坛该变一下了。只有甘肃人抬甘肃人,我们甘肃的文学大家才能让省外认可。这是题外话,也是藏在我心里的真心话,如果由此冒犯了某些人,敬请见谅。
(陈玉福老师介绍:国家一级作家,金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驻站作家,中共金昌市委党校教授,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教授,《西部人文学》主编,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曾获国家“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中国电视"飞天""金鹰"双奖、甘肃省委省政府文艺界突出成果荣誉奖、中国法制文学长篇小说奖、中国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等几十种奖项。)


作者简介:鈤石,女、藏族。学历:本科,1986年9月10日出生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2006年12月28日参加工作,2016年2月28日调入甘南藏族自治州统计局至今在甘南州统计局上班,喜欢书写一些散文或者散文诗,曾在甘南统计、统计风采及甘肃统计统、统计文化栏目发表著作有《七月的甘南》、《经普情怀》、《统计人的使命》、《一群人温暖一座城》、《情怀统计 起航经普》、《春天里的经普人》、《岁月脚步声中的统计人》、《漫漫经普改错之路》、《早安:羚城》、《山间的村庄》、《难忘的休假》、《我的统计生涯》、《生活与符号》、《致我们走过的青春岁月》《岁月脚步声中的统计人》等。

【向“都市头条”选送的文章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的文章。欢迎您参与,投稿。请关注下面的二维码,您的大作才能登上面向全国发行的《西部人文学》杂志。谢谢。】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1号文化总网]

本文编辑:紫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