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德华、袁峰父子相聚新中国七十年国庆阅兵场上
文/上海袁德礼
旌旗飘展,三军雄列。10月1日上午,人民解放军第十六次在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人民的检阅。

抚今追昔,阅尽沧桑的天安门,见证了人民军队的成长与蜕变——从当初阅兵的“万国牌”、骡马化、摩托化、半机械化,到现在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见证了中国人民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从新中国的初试啼音、改革开放的飞速增长,到进入新时代的砥砺前行,更在一个个阅兵的细节中见证着祖国的强大,人民的自豪。

这一次大阅兵,参阅人员的年龄范围从20岁左右的青年官兵到60多岁的高级指挥员,几代官兵同场受阅,让红色传统、红色基因赓续传承。

袁氏家族里,火箭队就有一对父子兵一同接受检阅。现将他们的受训和参加检阅始末记录下来。

同场受训,父子见面的机会却并不多
在火箭军受阅方队中,这对对父子兵,父亲袁德华是火箭军某方队将军领队,儿子袁峰是火箭军某方队乘载员。在国庆节当天,父子二人将同时驾驭大国长剑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虽然同时参阅、同场受训,但集中训练以来,父子见面的机会却并不多。来到阅兵训练场之前,俩人虽然同在火箭军部队工作,但父子二人同样聚少离多。父亲袁德华在火箭军机关任职,而袁峰大学毕业后就一头扎进基层部队很少回家,一家人又像袁峰儿时那样分隔两地,只不过现在常年在外的是在部队担任指导员的儿子。

儿子:对父亲有更多的理解
袁峰说,“平常虽然很少见到父亲,但是只要一见到他,就会比较严肃。在一些小事情上要求都比较严格。随着年龄的长大,父亲更多的是尊重我的一些选择。从军九年,越来越对军人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样也对父亲当时对我要求严厉的一些做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2011年袁峰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成绩达到一本重点分数线的他没有选择大城市和热门专业,而是报考了火箭军工程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成为一名军校学员。军校毕业后,袁峰主动要求到一线部队任职,先后跟随部队转隶调整,从城市分流到深山看守洞库,又被调整到火箭军某新组建导弹旅担任发射连政治指导员。
接到阅兵任务选拔的通知后,袁峰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他觉得证明自己的机遇来了,执行国庆阅兵这样光荣的任务,正是他期待的。
袁峰回忆,“当时我报名的时候,条件都符合就参加了阅兵,私底下跟连里一些同志聊天,他们因为自己自身条件不符合,被刷下来了,当时我就安慰他们说,没关系,指导员去了那里一定会好好训练,不辱使命,带着你们的那一份心愿,一同通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父亲:希望儿子能理解阅兵的深刻内涵
袁峰一直没告诉战友们,他父亲也来到了阅兵集训点。一直以来,父亲将军的光环带给自己的始终是压力,此刻却变成了挑战困难、超越自我的动力。
父亲 袁德华:我希望袁峰通过参加这次阅兵活动,能够真正理解国庆阅兵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也让他明白穿上这身绿军装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珍惜荣誉、增强本领、磨练意志、锤炼血性,我也希望他初心不改、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争当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
受检阅者,既有“父子兵”,也有“夫妻档”。但不论是“父子兵”,还是“夫妻档”,都诠释着人民子弟兵的深刻内涵。“人民”二字重千钧,为了人民,是人民子弟兵的基因密码和政治本色,更是人民子弟兵所承载的期望与责任。

此次共和国的国庆大阅兵承载了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也升起了袁氏家族的骄傲和希望,这里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地方,也是汇聚全世界目光的地方,更是书写历史的地方。人民军队通过天安门的80分钟,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高光时刻。

阅兵画面彰显祖国蒸蒸日上,强国力量不可低估,正如总编观后感的诗篇:
国庆阅兵感怀
作者/黄诚专
七十年风雨兼程
几代人不懈接力
祖国山河景象天翻地覆
人民生活平步青云
军事力量彰显威力
阅兵阵容震撼环宇
强国画面一瞬传遍全球
让美帝惊讶
让列强胆颤不安
我们有自己的铁律
一贯奉承和平共处
不威胁别国安全
不干涉他国内政
是我们对外的宗旨
但也不再害怕
别国左右
指手划脚与欺辱
2019.10.2


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