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
一位在战争中屡立奇功、叱咤风云的战斗英雄,在1949年后,因敌特陷害和亲人误救,背上了“特务”、“内歼”的头衔。无奈之下,他告别亲人故土,远赴他乡。为了生存,他忍辱负重,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的博击,最终改名换姓,隐居边陲,所有的记忆和情感,似乎也就此被一同掩埋。
四十多年后,一封突如其来的神秘来信,打破他已经趋于平静的生活。尘封的记忆,难忘的往事,铭心刻骨的情感,促使他回望来路,带着满腔的愧疚和卷恋开始了人生新的寻找、救赎。小说以主人公多舛的命运和生死与共的爱情为纲。通过察访、回忆、追思,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横跨半个多世纪的动人故事,真切形地描绘了从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多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宏伟生活画卷。
作者

胡昌国,河南信阳大别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深山种过田,外出打过工,山窝窝里教过书,1977年考入省城大学读书,毕业后分到省会机关工作,曾写过诗、小小说、评论、通讯、报告文学,创作过电视专题片、广播剧、电视剧。当过报社总编,在多所大学做兼职教授,出版过长篇小说《爱如山水》,散文集《心归何处》《心有多远》,文论集《生活的浮光》。
荐语
几年前,读过昌国的长篇小说《爱如山水》,为他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忠贞不渝的爱情而感动。没有想到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又写出了这部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
小说中的主人公林振川,参加过抗日战争,曾经一个人打死了将近五百个日本鬼子,参加过解放战争,率领部队消灭了国民党的一个团。就是这样一个英雄,却因为误释放了一名蹲在狱中的国民党县长和一个保密站站长,加之被人诬陷为特务,最后只好出走他乡,几十年后,为了救赎自己也为了救赎这段被曲解的历史,回到了他为之魂牵梦萦的故乡。一连串的故事,因此从这里展开。
其实,小说中主人公的故乡是昌国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故乡在大别山,那里有金刚台,有黑龙潭,有朝阳洞,每一座山峦,每一条沟壑,都写满了厚重的历史。历史的褶皱中,有曲折,有低谷,有血与火的斗争,有悲欢离合与妻离子散。但这里有血脉亢奋的汉子,将生死置之度外;有多愁善感的儿女,书写缠绵不尽的爱情。这一切,都化为曲折的故事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出现在昌国的这部小说中。
昌国立足于故乡,但又映照了整个时代,从抗日战争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历史的壮丽画卷逐次展开,使整部小说呈现出史诗的品格。关于“史诗”,无论是经典的理论还是新时期小说的创作实践,其突出的美学特征是必须具有广阔的文化时空和体现历史的某些规律,同时,按照神话史诗的传统,还必须具有英雄主义的气质。在这两点上,昌国的小说恰恰已经具备这些特质。
(周百义,湖北省编辑学会会长,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背景
这部小说孕育时间很长,可以说是十年前的事,开始想以金沙畈镇为背景,写几个家族的命运纠葛、爱恨情仇,但写家族小说的很多,以我的功力,不说超越了,能胜任就不错了。于是,就暂且放下。接着在故乡发生了一件事,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那是清明节后的一个雨天,我因回老家扫墓,清早在山上走动,在一座被青松翠柏掩映的土坟前,看见一个花白头发的老人,长跪在坟前,突然老人扑向坟前石碑,仰天长吼:“我悔呀,五十年了!”然后头叩向石碑“咚咚”作响。我被好奇心驱使,悄悄向老人靠近,只见老人额头渗血,满脸热泪,不停地叩头,不停地叙说:“我错了!”“我悔呀!”“我该死……”这情景让我震惊。老人是做了什么样的错事,能让他如此的悔恨,如此的愧疚?人都可能做错事,做坏事,但如果这错事不是痛彻心扉,铭心刻骨,老人家怎么可能会如此愧疚不已,长跪痛哭呢?这里面一定有故事,当我走近老人,想与之交流、了解缘由的时候,老人不知所终。但这个情节一直在我心中萦绕。缠着绕着竟与我正在酝酿的小说构思碰撞到一起了,于是就有了这部小说真相探寻和灵魂救赎的故事和主题。
接着说小说的结构和呈现形式。如果正面叙述,按年份按时空写下去,恐怕写两个这么长也不一定能收得住。小说历史跨度这么大,涉及年代这么长,只能采取倒叙和穿插叙事了。我写小说少,写长篇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结构叙事的方法,我心中没数,也没经验,只有请评论专家和读者朋友们说长道短了。
再说小说语言。这部小说有点长,可能废话比较多,但正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哪一点都是自己的心血,自己的辛苦,舍不得下手大删减。其实这里面也有个功力问题,功力好,三百字就能把情节和人物写清楚、写生动,功力不到,五百字、八百字也写不透彻。
记得,开第一部小说研讨会的时候,我曾经说过,第一部小说写的是欢乐的故事、幸福的故事、美丽的故事。而第二部小说可能就要写辛酸的故事、痛苦的故事、悲惨的故事。我算是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这部小说写了不少悲惨辛酸的故事。小说的好几个人物,命运都是悲剧,比如雷飞侠、雷淑娴、林英、林海,尤其是雷淑娴和林英母女俩,她们的悲惨命运际遇,让人痛心不已。尽管改了很多遍,看了很多遍,但每次看到她们的悲惨结局,我依然控制不住,热泪长流。也许,悲惨的故事更能触及灵魂,深入人心。(作者:胡昌国)
[责任编辑:齐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