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隧道•萍川流韵之三

文/黄向群 摄影/黄优中
一七三六年晚春,一艘小木船自秀江进入芦水,艄公喊着号子,正吃力地摇着双橹,缓慢西行。船头长身玉立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公子哥,身后跟着个十五六岁的小厮。只见那公子相貌英俊,唇红齿白,眉宇之间透出几分书卷味。身上穿一件藏青色长袍,更衬出修长的身材。这公子哥不说他人见人爱,最起码也是一表人才。那公子哥就是今天的主角,清朝文学家、旅游家、音乐家、美食家、誉满天下的风流才子袁枚。袁枚一边欣赏两岸景致,偶尔会回头关切地问艄公累不累呀,要不要休息片刻呀,家里几口人吃饭呀之类家常。
▲袁枚塑像
船到芦溪,袁枚付了船钱,弃船上岸。找了一家客栈安顿下来,就急不可耐地问跑堂伙计,此地可有上好酒家?伙计说:“公子,我们乡下小镇,只有能填饱肚子的小酒店,哪有什么上好酒家呀?此去往东行约三里路,有一庭院,叫黄氏茶楼,兼营餐饮。茶楼老板娘泡得一壶好茶,烧得一手好菜,客官不妨上那瞧一瞧。”袁枚道了一声谢,往东而去。走了约一炷香工夫,只见一栋上下两层的民居出现在眼前,屋前有个小院,几株桃花正在怒放,屋里隐约传来读书声。袁枚推门进屋,环顾四周,发现庭院不大,一间正厅,四间厢房,一间厨房。茶楼不大,但打理得井井有条。大厅摆着一张条桌,上首坐着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女子,正在教五六个垂髫童子读书识字。女子见有客人,马上起身相迎。几个童子也躬身而立,高声唱喏:“公子好!”袁枚开心大笑,打了个拱手道:“大姐,你这可有饭菜?”女子歉意地说:“公子,饭菜倒有,只是小店主要经营茶叶,偶尔有过路客人经过,帮着烧几个菜,也就是本地的家常菜。公子是贵客,就怕不合您口味?”袁枚回曰:“无妨,有什么可口的饭菜,你尽管上来。”女子微笑着说:“公子请稍候,我就下厨。”袁枚见女子谈吐不俗,想必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决定就在黄氏茶楼用膳。女子沏上一杯绿茶,就下厨房去了。袁枚揭开茶盖,闻了闻,就有一丝清香沁入肺腑,顿觉神清气爽。看那茶叶,全是翠绿的嫩芽,在山泉水的滋润下,如“温泉水滑洗凝脂”,美得不可方物,把袁枚看呆了。轻啜一口,唇齿生津,茶中好似还带着春天的芬芳。袁枚大赞好茶!一会儿工夫,女子就端上了三菜一汤,全是家常小菜。一碗荷叶粉蒸肉,一碗红烧鲤鱼,一碗家常豆腐,一小碗武功山野生蘑菇肉片汤。袁枚见几个小菜色香味俱佳,食欲大开,忙问可有好酒?女子答曰:“只有本地的宣风谷酒,我先给您斟一小杯,公子觉得口感好,我再帮您斟上一大杯。”女子斟上酒,悄悄地退到一边继续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袁枚本是个斯文士子,坐了一天船,肚子早已饿了,也不讲究,风卷残云般,一会功夫,就把酒菜吃个精光。女子重新给袁枚沏好了一杯新茶,袁枚夸道:“大姐好手艺,很久没吃上这么可口的饭菜。今天的茶、酒、菜美味之极。特别是这茶,不知产自哪里?”女子回道:“这茶产自我们武功山,是野生茶。每年清明节前,我家相公就会进山采摘。茶的产量有限,有市无货,所以弥足珍贵,我们平时舍不得喝。今天见公子高雅,才拿出来招待贵客。”袁枚听了很受感动。又问:“这茶可有芳名?”女子答曰:“我读了五年私塾,稍通文墨,曾经给这茶取好几个名字,总觉词不达意,因此至今还未取名。”袁枚遗憾地说:“此等好茶,取天地之精华,是上天恩赐给我们的益寿延年之珍宝。若不配上合适之芳名,有负上天美意。要不我来试着给她取个名吧?”女子高兴地说:“那就有劳公子了。”袁枚说:“这茶产自武功山,我刚才见杯中嫩芽,如亭亭玉立的处子般倒立水中,就叫武功玉叶如何?”女子一听,兴奋地说:“好好好!谢谢公子!”袁枚要付饭钱,女子高低不肯收。
回到客栈,袁枚把黄氏茶楼的茶、酒、菜的色香味型详细记录。袁枚在芦溪游玉女堆,探访萍乡古城遗址,攀登武功山白鹤峰,拜祭铜瓦塔,玩得是不亦乐乎。袁枚早出晚归,每天游玩得精疲力尽而回,必到黄氏茶楼喝上几杯小酒,才肯回客栈休息。临别前,袁枚有感女子热情贤惠,主家知书达理,题了一首《萍乡纪事》诗,并用上好宣纸亲笔书写好,赠给黄氏茶楼,当作纪念。“远望碧桃盛,不知何家村。停舟褰衣往,颇闻书声喧。……感兹淳朴意,如逢羲轩民。方知古桃源,依然在人间。但恨无缘留,回头空白云。”黄氏茶楼一直珍藏袁枚手迹,视为传家之宝,可恨抗日战争,手迹罹难倭寇之手。国恨家仇,黄氏茶楼后裔至今余恨难消。黄氏茶楼又一支后裔后来搬迁到萍乡定居,继续经营茶叶。其子孙知书达礼,后裔中曾出过进士,做过主政一方的父母官。大部分后裔依然不忘初心,坚守着祖宗留下的这份事业。袁枚在芦溪逗留了四天,直到第五天清晨才继续东行,赶到萍乡。
袁枚有个癖好,每到一处,必先了解当地美食和风景名胜。这不,刚到南正街萍安客栈住下,就忙着向伙计打听萍乡美食和风景名胜来着。那伙计比较饶舌,滔滔不绝地说:“公子,要说美食嘛,河对岸就有一家,叫刘一碗大酒楼。过往商贾,都喜欢到刘一碗大酒楼用膳,甚至京城里来的王公贵族,也会光顾刘一碗大酒楼。”袁枚大惑不解,怎么叫“刘一碗大酒楼?”伙计得瑟地说:“公子爷,这您就不知道了吧?刘一碗大酒楼的东家是康熙朝刘大善人刘瑞贞的后裔。因萍乡人多地少,当地老百姓交不起南粮。刘大善人不顾个人安危,上书候补县令减免南粮。候补县令为了自己的乌纱帽,不过萍乡老百姓死活,以抗捐之罪将刘大善人投入狱。新县令尚崇年到任后,经过实地调查,据实向朝廷上报了实情,朝廷减免了萍乡的南粮。萍乡百姓感念刘瑞贞造福一方,尊称刘瑞贞为大善人。
刘一碗东家有一个高祖用过的本地烧制的土碗,虽然不值钱,刘一碗东家却视为传家宝,并将酒楼取名刘一碗大酒楼,用以纪念高祖善行。二是当天的每道菜肴,东家必先留一碗自己尝,为的是确定每道菜肴的口感是否合适,菜品质量是否有变质。只有经过他的尝试后,才可以端给顾客食用。就如吃河豚,顾客食用之前,厨师会当着顾客的面,亲自食用后。”这就是取名刘一碗大酒楼的原因,袁枚听后肃然起敬,连说:“甚妙!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十里之内,必有芳草。萍实之乡,果然名不虚传。我去会一会那刘东家。”
袁枚造访,刘一碗东家早闻袁枚大名已久,热情相待。席间,有一道“腊味合蒸”甚合袁枚胃口。袁枚请教菜名和做法,东家也不藏私,将“腊味合蒸”的不传之妙全部如实相告。袁枚见刘东家为人本分实诚,有高祖之风,决定投桃报李。乃说:“感谢刘东家热情款待,无以为报。这样吧,我给您题写店名,并把我扬州朋友板桥先生为我题写的一首诗中的两句,略作修改,凑成一联送给您吧。”袁枚年少成名,在清朝文坛地位有如近代的胡适、鲁迅般存在。其文笔与大家熟悉的纪晓岚并驾齐驱,时称“南袁北纪”。当时文人墨客以结识袁枚为荣,就连心高气傲,比袁枚大了二十余岁的郑燮都不惜自降身驾,与袁枚折节相交。刘东家急忙吩咐下人笔墨伺候。袁枚提笔在手,凝神静气片刻,就见他笔走龙蛇,一气呵成,顿时写完了一幅“江南美味人夸艳,萍乡之行我不虚。”的对联,接着又用颜体题写了一块“刘一碗大酒楼”的横匾。刘一碗大酒楼因此名声更是如日中天,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自此以后,刘一碗大酒楼又多了两件宝贝,袁枚题写的横匾和撰书的对联。

刘一碗大酒楼的后裔一直将老祖宗留下的碗和袁枚的横匾和对联视为传家之宝,可惜横匾和对联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被付之一炬,让我们不禁扼腕叹息。好在劫后余生,老祖先刘大善人留下来的吃饭碗躲过了这场人祸,至今还保存在后裔手中。数年后,袁枚的《随园食单》成书,书中收录了“腊味合蒸”这道萍乡菜,只是改了菜名,但食材和做法如出一辙。那是后话,今天不在此深究。
袁枚遍游萍乡名胜古迹,还只身去过孽龙洞探险,十余天后,才从南正街码头登船离去。
一九三八年元月六日,萍乡火车站人来车往,喧闹异常。一列火车喘着粗气,使尽了最后一点力量,才把满满的一车旅客拉到萍乡火车站。火车上走下一位带着眼睛,身穿长袍的中年人,年龄大约四十岁左右。中年人身后拖男带女,约有十余人,大家携老扶幼往出站口走去。来到出站口,旅客自觉排成两行,依序验票出站。这可把中年人一家急坏了,他一家十余口从浙江崇德老家辗转来到高安。因当时正逢抗战时期,一票难求,在高安朋友的帮助下,才勉强上了火车。本想到车上补票,无奈火车上拥挤不堪,来回找了几趟,始终没找到补票的乘务人员。当时民国政府有规定,无票乘车,一经查处,从起始站开始补票,还要罚款百分之五十。现在要验票出站,火车站工作人员势必要他家一大帮人全程补票罚款,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损失。果不其然,轮到中年人出站,他那一大帮子人全给拦下了。无论中年人怎么理论解释,两个乘警油烟不进,坚持按章办事,补票罚款。迫于情势,中年人只好自报家门。原来中年人是现代有名的画家、散文家、漫画家、书法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两位乘警打死也不相信眼前逃票的先生是丰子恺,其中一位乘警说,我们站长不是经常吹牛,说他朋友是丰子恺的学生吗,何不把站长请来,一问便知真假。站长听说丰子恺到了萍乡,开始也不相信,急忙地赶到火车站。站长很客气的把丰子恺一家请到了办公室,问丰子恺,您认识肖而化么?丰子恺说不认识。站长说这就奇怪了,肖而化常在我们耳边提起您,说他是您的学生。丰子恺仔细回忆了一阵子才说:“我是个大学教授,学生成千上万,学生认识我容易,我要认识所有学生就难呀。我依稀记得有两个萍乡籍学生,姓什么忘了,不过只要见到人,我肯定认得出来。”站长说:“丰先生莫急,肖而化是我高中同学,他家住彭高。县城离他家有三十多里路,我就派人去通知,估计要明天上午才能赶到。站长已基本断定眼前的中年人是丰子恺,就安排丰子恺在火车站宿舍暂时住下。”丰子恺到萍乡本来就是逃难,只好随遇而安了。
▲丰子恺塑像
第二天上午,肖而化带着夫人吴裕珍急匆匆赶到火车站。在站长的陪同下,迫不急待地跑到火车站宿舍来见丰子恺。说来也怪,刚一见面,丰子恺就流利地叫出了肖而化、吴裕珍的姓名。原来肖而化父亲是萍乡商会的会长,颇有家资。早年和娃娃亲吴裕珍就读于上海立达学院,丰子恺当时正好在该院任教。肖而化夫妇毕业证书是丰子恺亲笔所写,毕业前夕,丰子恺还为两人各画了一幅漫画,当做毕业礼物送给他俩。丰子恺早把这事忘了,可肖而化夫妇师恩难忘,始终铭记在心。
▲肖氏宗祠(丰子恺旧居)
多年未见,师生有聊不完的话题。肖而化夫妇在赣西饭店(今南正街河口下巷道口附近,是当时萍乡城内最大的饭店。)为老师一行十余人接风洗尘。席间,肖而化听说老师要去湖南避难,执意挽留老师留在萍乡。逃难之人,身如浮萍,如今有学生收留,丰子恺客套推辞几句,就答应下来了。肖而化将老师安排住在彭高暇鸭塘肖家祠堂,一家人总算暂时有个安身之所。丰子恺在此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其间听说自己老家住宅缘缘堂遭到日寇轰炸,已成废墟,怒而写下了《还我缘缘堂》、《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辞缘缘堂》三篇名作,痛斥日寇暴行。丰子恺在萍乡过了流亡后第一个春节,肖家族人在丰子恺住在暇鸭塘其间,送米送菜,给丰子恺一家很大的安慰。正月初九,次女梦见回到了老街缘缘堂,醒来却在异乡,哭闹着对父亲说:“爸爸,我的棉袄太旧了,我要换上我的骆驼绒袍,您回家帮我取来吧。”丰子恺默然良久,作诗一首《避寇萍乡代女儿作》:
儿家住近古钱塘,也有朱栏映粉墙。
三五良宵团聚乐,春秋佳日嬉游忙。
清平未识流离苦,生小偏逢破国殃。
昨夜客窗春梦好,醒来却在水萍乡。
▲绛园
作完此诗,丰子恺郁闷难消,内心澎湃如潮,激愤之下又赋诗一首:
昨夜春风上旅楼,飘然吹梦到杭州。
湖光山色迎人笑,柳舞花飞伴客游。
画阁玲珑春昼永,笙歌婉转太平讴。
平湖角鼓催人醒,行物萧条一楚囚。
写到这,我似乎受到诗中情绪的影响,内心说不出的郁闷憋屈。“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我们生于盛世,无法理解那种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
▲ 《绛园图》 丰子恺画
肖而化得知老师住宅缘缘堂被日寇炸毁,为了排解老师的郁闷,就陪着老师进城,造访武汉大学数学系教授肖君绛。肖君绛热情款待了丰子恺,应主人之请,丰子恺画了一幅《绛园图》。在作画时,主人告诉丰子恺,张学良将军两月前才离开萍乡,曾在绛园租住了十余天。丰子恺遗憾与张将军失之交臂,便将满腔热血倾注在画作里,并在画的右边题词:“巨宅镇国土,讴歌致太平。君绛先生惠存 民国 二十七年二月子恺客萍乡”。绛园至今还在,位于老市政府正门右边李子园社区,绛园目前保存完好,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三八年二月二十八日,丰子恺从南正街码头登船,自萍川入渌江,顺水道西去湖南,结束了他在萍乡五十四天的流亡生活。丰子恺伫立船头,迎着萍川上早春的寒风,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回到船中又填写了一阙《高阳台》:
千里故乡,六年华屋,匆匆一别俱休。黄华垂髫,飘零常在中流。萍川风物春常好,有垂柳是拂行舟。若离愁,碧水青山,错人杭州。
今虽报空军捷,只江南佳丽,已变荒丘。春到西湖,应闻鬼啾啾。河山自有重光日,奈离魂返无由。恨悠悠,誓扫妖魔,雪此冤仇。
自清纳兰容若之后,此词堪称婉约派巅峰之作。丰子恺的国仇家恨,全部从笔端喷涌而出。词中斥责了日寇侵略我国的野蛮行径,同时对我国军队最终战胜日寇满怀信心。可即使赢得了这场战争,三千五百万同胞的冤魂还是回不了故乡。
▲绛园图
落后就要挨打,我辈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自觉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为自己,更为子孙后代打拼出一个好的生存环境。今日七贤毕至,在萍水河畔安心落户,皆因国泰民安。明日国庆,盛大的阅兵仪式将向世界展示我们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雄姿,同时威慑觊觎我国的域外蛮夷和“台独”分子,你们胆敢逆潮流而动,必将以失败告终。丰子恺的遭遇,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有国才有家,没有强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所拥有的一切就会像丰子恺的缘缘堂一样,瞬间化为焦土和废墟。
谨以此文献给我伟大的祖国,祝福您繁荣昌盛!同时献给即将竣工开业的南正街,恭喜您涅槃重生,祝福您开业大吉!


萍乡作协微信公众号•昭萍文坛
【作者简介】黄向群,字元向。六八年生,萍矿子弟。因出生时,父亲正在台上面向群众挨批斗,故取名向群。原系萍矿员工,九八年底辞职。年轻时,向往家乡外面精彩的世界,没有国企的羁绊,天南海北一顿乱飞。先后供职于江西汇仁集团,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不惑之年,厌倦江湖,始回家乡吃点窝边草,过着老婆孩子热坑头的生活。
————★广告★————

芙蓉,我要吃陌盐时光下饭菜!

〖悦购从速〗萍乡优秀诗人赖咸院的诗集《一个人的安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