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彼得堡的普希金
文/王幅明
在莫斯科的列宁格勒火车站乘车去圣彼得堡,夜晚11点上车,在车上美美睡上一觉,(2000年2月24日)早晨8点到达。到车站接我们的是会讲汉语的俄罗斯兼职导游聂权(中文名)。俄国火车站是开放的,不象中国这么繁琐(也许因为人太多吧),乘车人直接到站台上车,没有人剪票,接送人也是直接走进站台,勿需购买站台票。
走出圣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车站,看到街道上方挂着醒目的大横幅。我以为刚刚有外国领导人来访。聂权说,那不是欢迎标语,而是普希金的语录,是纪念普希金诞辰(1799年6月6日)200周年时悬挂的。普希金的诞辰日已经过去半年多了,但他的语录依然在悬挂。显然,他已成为这座城市灵魂的一部分一一这是圣彼得堡给我的第一印象。这印象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里。
(学生时代的普希金)
访问圣彼得堡的第一站是参观皇村,也叫普希金村。皇村是圣彼得堡著名的公园,位于圣彼得堡南郊24公里处。名称由来与这里的两座皇宫有关:叶卡捷琳娜宫与亚历山大宫。金碧辉煌的叶卡捷琳娜宮,是彼得大帝1708年为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建造的,也是其女儿伊丽莎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及尼古拉二世最喜爱的郊外行宮。曾是两层楼高的木制宮殿。1743一1751年期间,进行宮殿的重建工程,将其原本朴实的外貌改建为雄伟宏大、富丽堂皇的豪华皇家宮殿。另一座是亚历山大宫。它是最后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休养地。它以一种柔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成,虽不对外开放,但可以从它后面的亚历山大公园穿过。1917年十月革命后,皇村很多建筑物都改为幼儿园、儿童医院和学校,被重新命名为“儿童村”。因普希金曾在皇村学校读书,度过他青少年时代最宝贵的时光,1937年,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苏联政府又将它命名为普希金村。
普希金出生在莫斯科,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光阴是在圣彼得堡度过的。他的文学创作从这里开始,生命也在此结束。18世纪初,一座著名的皇家贵族学校,在叶卡捷琳娜宫对面的花园里建成,它只对贵族子弟招生,只收男生,6年制,相当大学学历,学生毕业后由皇室安排担任公职。1811年秋天,12岁的普希金经招考录用来到这里求学,成为皇村学校的首批学生之一。他在那里度过了整整6年美好的时光,因学生全部寄宿,就连假期也没离开过学校。6年间他写了120多首诗,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诗才。皇村孕育和开启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他在一首名为《皇村》的诗中深情写道:“在那儿,我的童年和最初的青春融合在一起,在那儿,由于受到大自然的抚养,我认识了诗歌、欢乐与宁静。”
(皇村学校,现为普希金纪念馆)
皇村至今保留着皇村学校当年教室和宿舍的原貌,学校的墙上镶嵌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普希金从1811年到1817年曾就读于此”。这里还有值得纪念的花园和几座诗人的雕像。离学校不远,有一处普希金故居博物馆,是普希金与新婚妻子在1831年来此避暑住过的别墅。这是俄罗斯最早建立的普希金博物馆,始于1879年。故居陈列着普希金在皇村生活的情形,创作的诗歌和他年轻时代的经历。同行的刘西琳教授是普希金的崇拜者,他有幸参加了北京纪念普希金诞辰200周年的诗歌朗诵会,他把朗诵会的节目单带来了,作为礼品赠送给普希金故居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非常高兴地接收了这一珍贵的礼品。这是普希金在中国广受热爱和尊敬的生动见证。
普希金从小阅读父亲的藏书,引起对文学的兴趣。伯父是诗人,他们家里常常有诗人们聚会,使普希金从儿童时代起就受到诗歌的熏陶。皇村生活成为少年诗人成长的搖篮。普希金在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诗歌《致诗友》(1814)中告诉他的诗友,他的命运已经决定,他“选择了七弦琴”,认定诗歌创作是他一生的主要事业。1815年初,皇村学校由初级班升高级班的公开考试是少年诗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年迈的大诗人杰尔查文出席了考试,普希金激情满怀地朗诵《皇村回忆》,使在场的杰尔查文大为感动,也非常高兴。不久,杰尔查文感叹地对同时代的作家阿克萨科夫说:“我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不久将出现第二个杰尔查文:这就是普希金,他在皇村学校已把所有作家都击败了。”从此,少年诗人普希金的名声越出了皇村学校,传到了彼得堡。另一位著名诗人茹科夫斯基闻讯赶来,和普希金认识,称他为“我们文学的希望”。茹科夫斯基从此成为普希金的良师益友。在普希金的第一首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1820)发表后,他送给普希金一幅画像,上面写着“被征服的老师献给获胜的学生”。这幅画像至今悬挂在普希金故居的书房里。
(叶卡捷琳娜宫)
1817年夏,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到外交部任职。但他从不谋求在官职上飞黄腾达。作为一名诗人,普希金积极参加文学活动,参加进步文学社团,接近首都的著名文人和艺术家。这一时期俄国秘密政治团体纷纷出现,普希金和这些团体接触甚多。在未来的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普希金诗歌有了明显的政治倾向,“自由”一词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和《乡村》(1819)等。这些诗篇体现了十二月党人反对专制政权和农奴制度的倾向,贯穿着为实现政治自由而奋斗的精神。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读了普希金这些诗歌后恼羞成怒,对皇村学校校长说:“普希金弄得俄罗斯到处都是煽动性的诗,所有青年都在背诵它们。应该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后经卡拉姆辛、茹科夫斯基等名作家多方求情,普希金本人也向卡拉姆辛保证今后两年之内不再写任何反政府的东西。这样,才对他的处分改为工作调动——流放南方。1820年5月,普希金到达叶卡捷琳诺斯拉夫。1823年6月,普希金调到敖德萨。1824年7月,普希金又遭到不幸。秘密警察从普希金的私人信件中,发现他正在研究无神论学说,加上他和总督的关系很僵,于是,依照沙皇的的命令,普希金被撤销公职,遣送到普斯科夫省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受当地政权及其父母的监督。直到1926年9月才时来运转,恢复自由。
1828年普希金在莫斯科的舞会上,遇到娜塔丽娅·冈察洛娃。第二年春,普希金向她求婚,她没有明确答复。1830年普希金再次向冈察洛娃求婚,终于得到同意。1831年2月普希金和冈察洛娃举行了婚礼。不久迁往圣彼得堡,定居皇村。普希金在重返圣彼得堡后,完成了著名的长诗《青铜骑土》(1833)、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等。普希金的最后几年是在充满敌意和迫害的气氛中生活的。妻子的姿色轰动了整个彼得堡上流社会,出现了许多崇拜者,其中一个从法国逃亡来的丹特士的表现尤其露骨。上流社会公然诽谤普希金,寄来带侮辱性的匿名信。普希金忍无可忍,提出与丹特士决斗。政府知道决斗一事后,诗人与世长辞。俄国人民痛悼伟大诗人逝世,纷纷前来与遗体告別。沙皇政府害怕人民,普希金的灵柩是在夜里被运出彼得堡的。按照诗人的遗嘱,普希金安葬在家乡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圣山修道院墓地。
普希金一生的重要创作与圣彼得堡紧密相连。他先后在这个城市生活了16年之久,圣彼得堡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墙上都镶上了纪念牌。
1836年秋天,普希金与家人迁居到莫伊卡滨河街12号的一处寓所。这里有他最后居住过的房屋,现在已辟为故居纪念馆。这座古老的房子,保存着对普希金生命最后几天的记忆。这里展出的文献和物品,直观地反映了他的突然离世如何震惊了整个俄罗斯。每年的2月10日,在诗人去世的下午2时45分,这里总要举行纪念仪式。大批普希金的崇拜者云集于此,缅怀他们心中的偶像。诗人经常沿河岸向南散步到离寓所约200米远的一家咖啡馆,现已成为“普希金文学咖啡馆”。这个当年普希金常与友人们的聚会之地,生意兴隆,常有慕名者来此捧场,亲身感受19世纪圣彼得堡一代文人雅士们交谈的氛围。当年普希金与丹特士决斗的地方黑河,立有一座4米高酷似利剑的决斗纪念碑,不乏铁杆知音来此凭吊。
和我同龄的一代人,都在少年时代学过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因这首诗永远记住了普希金的大名。青年时代,曾看过根据普希金小说改编的黑白影片《上尉的女儿》和《黑桃皇后》。十年动乱之后,李燕杰先生的励志演讲风靡一时,他朗诵的最打动人心的一首诗,便是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戈宝权译)普希金不会想到,当年他随手写在邻居女孩纪念册的一首诗,许多年后,竟还有这么神奇的力量一一抚慰千千万万异国青年心头的创伤,重新开启生活的风帆。俄罗斯之行,近距离感受普希金,倍感亲切。我也更加理解了,俄罗斯民族为何给予他如此崇高的荣誉,称他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作者与俄国导游聂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