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为什么炙手可热?
长篇小说《八步沙》
一部弘扬真善美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
文/刘居荣

在当代中国作家里,能够把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作家有不少,1号作家、金牌编剧陈玉福先生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无论是他的长篇小说创作,还是他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本,无疑都是中国西部当代文学视野中呈现出的一大奇观。对于如此庞大的作品数量,如此勤奋的创作精神,如此卓异的文字风格,无不令人拍案称奇。
2016年,陈玉福先生继电视剧剧本《女人的抗战》被《中国作家》杂志发表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先后创作了50集电视剧《建军大业》(《中国作家》杂志发表)、40集电视剧《共和国长子》、30集电视剧《望断南飞雁》等优秀电视剧剧本。其中《建军大业》荣获广东省精品文化工程奖、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热血军旗》于2017年8月1日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红遍大江南北。2018年4月,在第3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颁奖典礼上,获得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优秀电视剧大奖。同年底,这部电视剧又获得中国电视剧金鹰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跟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一样,都是国家级大奖,而且还排在国家级17项大奖最前面(也在茅奖、鲁奖前面)。

陈玉福先生的创作由过去单一的小说创作转型到根据自己的小说创作影视剧剧本,实现了质的跨越。2018年9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西凉马超》,引起巨大轰动,入围茅盾文学奖;今年又推出了长篇小说力作《八步沙》,入选中国“文学好书榜”之后。这是陈玉福先生以武威市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理黄沙为生活原型创作的一部歌颂西部普通劳动英雄的精品力作。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当代的传奇。半个世纪以前,地处腾格里沙漠南部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土门镇八步沙,狂沙肆虐,沙尘暴侵蚀着八步沙的村庄和农田。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和张润民,以联户承包的方式组建集体林场,治理八步沙。他们按下红手印以来,“六老汉”及其子孙三代矢志不渝、拼搏奉献,坚持科学治沙,先后治理荒漠40万亩,形成了一条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让风沙线倒退了15公里,有效遏制了风沙,确保了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态安全,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抒写了一部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时势造英雄,“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数十万亩沙漠终于变成了绿洲。陈玉福先生以“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真实的生活故事为小说创作原型,成功塑造了“老场长”和“高山”等人物。半个世纪过去了,六老汉如今只剩一位在世。六老汉的后代们接过父辈的铁锹,带领群众封沙育林,植树4000多万株,形成了牢固的绿色防护带,拱卫着这里的铁路、国道、农田、家园。这不仅仅是六个家庭的故事,这分明是人类探寻生存之路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敬礼!

这时,我想起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讲述的是一九六二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粮的县份,一九六五年粮食已经初步自给了。全县二千五百七十四个生产队,除三百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许多队还有了自己的储备粮。一九六五年,兰考县连续旱了六十八天,从一九六四年冬天到一九六五年春天,刮了七十二次大风,却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十九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把风沙锁住了。这一年秋天,连续下了三百八十四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灾。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由三十六万兰考人民在兰考大地上集体完成了。泡桐,根向下扎,不与庄稼争养分,树高高上长,不与庄稼争空间,耐酸防风沙,材质优良,用途广泛,花还可以诱杀害虫,兰考的泡桐已与焦裕禄精神融为一体。
如今,在河南兰考,泡桐树被加工成民族乐器远销海内外。200多家加工厂,6万多从业人员,几亿元的年产值,当年遮风挡沙的泡桐树已撑起兰考经济的一角。

从治沙防旱当柴烧,到创新致富奔小康,兰考泡桐见证了当地人民的脱贫之路。但让兰考人受益的,绝不仅仅是焦裕禄留下的这座“绿色银行”,还有乡亲们不住念叨的“泡桐精神”。少索取多付出,快成长早奉献,能吃苦深扎根……从除“三害”的旧兰考到建设中原粮仓的新兰考,焦裕禄“代言”的“泡桐精神”从未退场、不断发扬。
“泡桐精神”是一股精气神,更是一种信念、一派作风。它打退过风沙和贫穷,现在要继续打赢扶贫和发展之战。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功成不必在我”,栽没栽好“树”,乡亲们心中自会有“数”。
无独有偶,如今,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九大代表、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陈玉福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八步沙》中的八步沙就是,与当年的焦裕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八步沙》塑造了甘肃省武威市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的英雄形象,不但把自己埋进沙漠,还立下了父死子继的誓约,几十年如一日,用新愚公精神把数十万亩沙漠变成了绿洲。

文学艺术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决胜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普通人共同参与,需要各行各业树立榜样。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坚持不懈、任劳任怨的新愚公精神是中国西部精神,也是中国精神。去年12月,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八步沙林场“先进集体”称号,今年4月1日,中宣部授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优秀群体为“时代楷模”的称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感动,感动依然是久而久之的执着与大爱无疆对人品精神品格的描绘。陈玉福先生长篇小说《八步沙》塑造了主人公“我”的爷爷、爹爹和“我”至始至终热爱八步沙,把林场当做自己的家,不离不弃,恪尽职守,把投身林场工作当做自己最快乐的和终生不渝的追求。 “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者,时代精神的传承者。
陈玉福先生的电视剧《女人的抗战》《建军大业》《热血军旗》《望断南飞雁》等所塑造的是“革命英雄”,长篇小说《西凉马超》所塑造的是“历史英雄”,而长篇小说《八步沙》所塑造的是当代“治沙英雄”。八步沙新愚公精神就是我们新时代贯彻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鲜活生动的教材。

2019年8月21日临近中午,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砂石路一路颠簸来到距离古浪县城30公里的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走进林场,看到漫地黄沙中显现出片片绿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中国造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全球生态保护作出巨大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绿色发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不远处,几位林场职工正在进行“草方格压沙”作业,习近平总书记走过去,向他们询问压沙具体怎么操作、每亩地投入需要多少、能起到什么作用。他和八步沙人一边聊着天,一边拿起一把开沟犁,同他们一起干了起来……一会儿工夫,就在沙地上开出了一道两米多长的直沟。“六老汉”中郭朝明老人的儿子郭万刚,作为第二代治沙造林人的代表也在现场。他告诉总书记,八步沙人正是凭着这样的人工劳作方式,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截止目前,他们三代人累计完成治沙造林近40万亩。
“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习近平总书记赞誉道,“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弘扬他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进取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充分肯定了八步沙林场所取得的成绩和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价值,这也是长篇小说《八步沙》所给与我们的重要启迪。当前,我们的时代需要“八步沙”六老汉这种新愚公精神,更需要“八步沙”“六老汉”这样的时代英雄。

“英雄主义”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在西部文学中始终占据着主旋律的醒目地位,在不同写作中被赋予不同的具体内涵。文艺是铸造灵魂的伟大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一切坚守正义事业和人民立场的文艺工作者都必然和必须高度自觉地拥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艺术理想,坚持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促进时代变革,并以艺术的方式将文明之光照亮生活的每个角落,直至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使人民的精神在温润中得到提升、在欣悦中受到启迪、在感悟中获得洗礼。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形态,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真正的艺术精品都是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总书记的讲话,对文艺与真善美的必然联系,对文艺传递真善美的重要作用做了全面阐述,深刻揭示了文艺的特性和文艺的核心本质与功能。
艺术美的创造,是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影视等艺术种类共同具有的特征。何为美?这是美学一直探讨的复杂问题。无论现实世界的美,还是文学艺术创造的美,美的事物一般都能通过人们的感官而引起美感愉悦,即审美的快感。文学艺术作品中,真善美三者是既有区别又相统一的整体。古希腊苏格拉底认为:“美和善是一个东西,就是有用和有益。”“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这是最早把美与有用的价值相联系的观点。美的艺术形象又与真紧密联系。黑格尔曾说:“感性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因为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人们要求艺术真实,却不要求艺术等同于现实。艺术作为人的创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必然体现人作为创造主体的烙印,体现人的能动性。艺术美作为人的创造,细加分析,我们就会看到它实际上是由作品的情、意、象所蕴涵和传达的真、善、美而显示自身的价值。文学艺术形象总寄托和表现一定的思想和情感。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通过形象“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别人”。普列汉诺夫曾补充说,“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

八步沙精神,正是这种善和美的表达,它传达的新时代新愚公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作家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群众,深入到生活最基层中去,才能写出身边的美,身边的人,才能发现真善美。陈玉福先生的长篇小说《八步沙》体现出的精神就是这种真善美,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的精神。既体现出了作家的创作思维,又蕴含了国家意志的自觉体现、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一方面显示了创造者磊落的情感力度,另一方面显示了创作者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胸襟气魄,让人们透过八步沙精神,看到了六老汉三代人真实的心灵世界,也看到了八步沙人质朴的奉献精神,演绎出了一部豪迈、悲壮的西部治沙英雄坚韧不拔可歌可泣的治理沙漠的生动故事,热情讴歌了六老汉三代人三代人英勇治沙、战胜风沙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唱响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旋律的赞歌。


作者简介:刘居荣,字玉明,笔名文涛、金川、流云、南岭村童等。生于1965年5月,甘肃定西人,现居临洮县城。当过乡村文书、代课教师、乡聘干部。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定西市作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安定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从1981年起,在《中国文学》《飞天》《甘肃曰报》《甘肃旅游》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等作品800余篇(首)•作品入选《飞天六十年典藏•纪事卷》《陇中青年诗选》《定西作家文学作品选》(1942-2013)等。 现为民刊《杏花》主编,著有《金川文集》七卷。

【向“都市头条”选送的文章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的文章。欢迎您参与,投稿。请关注下面的二维码,您的大作才能登上面向全国发行的《西部人文学》杂志。谢谢。】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1号文化总网]

本文编辑:紫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