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牧作品 精选散文

醉心品茶
文/夏牧
喜欢品茶,尤其是绿茶和白茶,翠绿清香,汤色澄明。涉茶几十年,曾有匆忙猛喝时,亦有闲情细品日。尤其闲赋伴宅后,更是迷醉品茶而不厌。当然谈不上什么专业,只是经年累月有感悟。
每当清明茶上市,总会买些鲜茶饱口福。每当提壶欲泡时,总是醉心先看茶,包括叶形叶片和叶色。叶形三片最好看,两大夹小像是黄雀舌,故名雀舌茶。除了欣赏雀舌般的美妙外,看过叶形知时节,可断是明前或明后;再看叶色知品种,可断绿茶或白茶,亦可断新茶或陈茶,当然还可断新茶到底新几许,陈茶到底陈了有多久,如此等等。
看过茶色闻茶香,袋装盒装各不同,散装当然更不同。袋装茶叶最密封,香味最原始;散装当然最蹩脚。茶叶属于敏感物,散装不仅茶香不原始,且易染混其它杂陈之味。譬如摸过化妆品的手再去抓茶叶,便有异香味,而且很难闻。储藏茶叶亦有道,当以锡罐为最好。度夏保鲜很重要,最宜放进冰箱冷藏室。

品过干茶品泡茶。开水泡茶易烫熟,温水泡茶泡不开,一般九十度左右最适中。泡茶时注水不宜满,六七成数比较好,以便适量兑凉,及时品茶。时间掌握很关键。泡得过短未开化,泡得过长易变熟,颜色易变黄,更重要的是茶香容易变了味。一般六七分钟最是恰当时。此时虽烫嘴,但是茶叶的色香最为佳,叶色绽绿最可人,茶香醇正最醉人。若是烫嘴可备些凉开水作勾兑,但切忌使用纯净水,因为纯净水有股特殊的纯净味,亦会影响茗茶香味。
当然茶具也重要。壶泡桨提虽好看,但水多容易烫熟茶,不是最佳泡茶法,更是难以欣赏叶色翠。紫砂壶泡茶当然好,但深藏其内只闻其香不见其色,饱了口福丢了眼福;瓷杯敞口仅在上,少了茶叶怒放时的立体感。而形直体美的玻璃杯为最好,既不影响茶的味,亦可欣赏茶的形和色。特别是开水注进茶杯后,可见茶叶展姿抒怀澎湃相,犹如五月的鲜花怒放状;尤其是上下翻腾的立体感,又如鹤舞朝阳点点扉。如是银针裴翠茶,那是浮悬其中根根直立,堪称妙绝。

茶叶的数量也是决定茶香的重要因素。茶叶放的过多,茶汁势必过浓,不仅影响茶水的色泽,也直接影响茶水的清香,甚至会有苦涩的感觉,即使口重瘾大者,一口浓茶除了过瘾,恐怕谈不上品味茶的清香之沁,当然也甭说品茶的情趣了。一般来说,有专用茶匙挑上一匙,或用干净的三指略撮一点即可。有些好茶者喜欢抓上一小把,泡开占据半茶杯,茶汁深浓如黄油,那不是真正的好茶为,而是一种坏习惯。况且过浓的茶叶酚长期积聚,对人健康也不好。
其后便是入口品茶,那是最可享受最为沉醉时。凡茗品茶不可大口贪喝,不可一口猛咽,那是暴殄香茶,是喝不是品,且是一种粗鲁的喝相。而茶水仅是口腔中的匆匆过客,味蕾根本品尝不到天地甘露的醇香与津美。尤其是明前的嫩芽翠茶,是冬雪春雨的精华,是天露地气的浓缩,叶叶皆精品,滴滴贵如油。这般茶水好比琼浆玉液,其茶其时应是细啜静品,而不是大口猛喝。古人谓品茗而不叫喝茶,是有学问的。品与喝不仅是雅与俗的区别,同时也是性与情的取向,在于人的性格和心情。品茶应有优雅的环境,也应具平静的心态。而最宜品茶法,应是呡嘴细啜,入口小半为佳,且应稍留片刻再下咽,以便味蕾感受醇厚的茶香,还便口齿留香,感应美好的茶韵。

中国是茶之故国,更是茶叶的故乡,已有千年的茶叶种植史,亦有绵延千年不衰的茶文化,无论政坛文坛,还是街坊民间,都有不计其数的茶客佬。品茶之交最纯真,品茶最是君子道。 毛泽东和柳亚子便是一对茶交至纯的故诗友。柳亚子曾在1941年致诗毛泽东曰“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而毛泽东则在1949年的香山和诗曰“饮茶粤海未能忘,落花时节读华章。”1926年在广州,两位志同趣合者因品茗茶而交谊,又因茗茶而铭记,成为现代诗坛一佳话。
这当然是诗坛塔尖上的茶诤友。回首民间,更多的是平凡人的品茶喝茶经和交客道。无论是斯文的骚客,还是市井间百姓,都有喝茶的需要,都有品茶的经历,都有不同的品茶之道。墨客文人与犁梢乡人境况不同,当然不可厚此薄彼。即使群分同人也有殊途差异,自然也有口轻口重之分。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怀有不同的心情,亦会有不同的品茶感受。或新或陈,或浓或淡,只要相宜,随性而饮。故自古品茶只有相对的口感,没有绝对的标准。

小小一壶茶,纳尽天地菁;其妙尽在品,其趣尽在情。茶叶广纳天露地气,乾坤大如天;茶水广结天雪地泉,奥妙深如海。饮茶便是饮天地精华,品味便是品精华妙蕴。鄙人只是品茶弥久而生感,胡言乱语半瓶摇,仅仅聊以自慰而已。

作者简介:夏牧,男,江苏盐城人,教育工作者。17岁时人物通讯首登新华日报,46年文字历程,善论文散文、诗歌小说,近千篇首文诗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文学报、深圳特区报和新华月报、河南文学、散文百家、都市头条等百余家国家和省市社科文学类报刊平台,有作品多次获奖,并荣登央视中国当代文学杰出文豪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