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
蔡一鸣的诗路历程(二十七)
1929年10月,蔡一鸣受冯玉祥的委派,到上海联络各方进行倒蒋活动,他又一次南下。
由于西北军与奉军的作战,南下的路途并不平安。蔡一鸣在其诗《偕陈幼民南归,适战事突起,陇海道梗,留滞中州,感怀有作》,从诗题中就可以看出,刚出发南下,便遇战事,滞留中州,所谓中州便指河南一带。蔡一鸣在诗中写道:“西来走马太匆匆,消息惊传一夕中。放眼应知春事了,举头又见月当空。残棋未合消块垒,失路翻因作寓公。莫话归程千万里,客心憔悴与君同。”诗中流露了诗人南下遇阻的焦虑心情。陈幼民,无考,可能是随蔡一鸣同赴上海执行任务的西北军同事。
在中州滞留不久,蔡一鸣来到了开封附近的陈留,于是他作诗《陈留道中》:“世乱难为客,仓皇走此身。黄沙迷古道,白日少行人。遗迹先贤渺,沿村问讯频。老农如有意,笑我疲风尘。”诗中讲述了在南下的陈留路上,黄沙掩古道,由于战乱,白天路上少有行人,于是只好一路向村人问路,在风尘中疲惫前行。陈留是中州的一个名镇,位于开封市东20千米处。战国时属郑国,名留地,后被陈国所并,更名为陈留。
由于一路有战事,蔡一鸣只好在夜间行路,诗《夕发杞县》,正好表达了这种景况:“行色匆匆甚,夕阳尚出城。江南春此景,田野晚来晴。前路几千里,归鸦三两声。今宵宿何处,明日共长征。”前行的路上,夕阳西下,归鸦鸣叫,几千里路途,今夜借宿何处?诗人不知道,只知明日还有长途跋涉。杞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东临六朝古都商丘市,南临周口太康。夏朝时的杞国,曾在此建国,长达1000多年,是中原的古老方国。西周时称杞国,秦置雍丘县,五代改杞县。
到了河南省的永城,蔡一鸣写了诗《马牧集投宿,夜未四鼓,又促起行。牧马悲鸣,鸡犬交作,追忆日间壁上所读诗,依韵和之,以抒余怀》,诗中说:“马牧集中月影清,疏琉风露冷残更。别来北里无多日,此是南行第几程。燕去雁来原有信,鸡鸣狗盗竟成名。迢迢归路沉沉夜,一读新诗一怆情。”蔡一鸣在马牧集,白天看到壁上的题诗,夜间赶路,依壁诗韵,作了这首诗。诗中回想,离开西北好像没有几天,迢迢路,沉沉夜,这一次南下是第几次,家中也杳无音讯。马牧集,在今河南省永城市,旧名马墓集,明改今名。在这个地方,1930年5月12日发生了一场马牧集战斗。这是国民革命军内部发生的内战之一,也是中原大战主要战役,是冯玉祥联合阎锡山反蒋的中原之战。马牧集战斗的双方,一方为蒋介石的中央军,另一方是投冯玉祥的万选才部,最后中央军攻下马牧集。万选才原籍河南洛阳人,此战以后,1930年10月8日,被南京军法司令处死。
到了徐州,蔡一鸣作了《晚抵徐州》诗:“卸却行装纳晚凉,闲听歌管亦心伤。地临南北推徐海,此是争雄百战场。”所谓“歌管”,是指歌唱奏乐。南朝宋鲍照《送别王宣城》诗:“举爵自惆怅,歌管为谁清。”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故诗中有“此是争雄百战场”句。有6000年的文明史和2000年的建城史,地处江苏省的西北部。
到了长江边,蔡一鸣作了《渡江》诗:“江北江南路几程,大江但听怒涛声。不知今夜流江水,肯送孤帆到石城。”石城,古城名,指安徽贵池西南之地。
渡江以后,到上海也不远了,此时蔡一鸣作了五言古诗《秋夜不寐》,诗中说:“江山不宜秋,秋来夜气肃。凉月渐西倾,闲云复相逐。零露侵窗櫺,短檠黯简牍。”秋凉了,在矮小的小灯下,读着书信。“不寐起披衣,凭栏资极目。”诗人夜里睡不着,披衣极目远望,他想起了“我欲战西风,深山著茅屋。”战争结束后,诗人宁可在“茅屋”中读书著作。
《感时》这首诗,应该是蔡一鸣到了上海后作的,时在1930年的秋天。诗中说:“海宇茫茫泪欲流,鸡鸣如晦益悲秋。龙蛇大泽应知怖,莽卓权奸未足谋。三晋风云时变幻,六朝烟月失清幽。蒋家天下陈家党,如此江山尚不休。”诗中应用了许多典故,如“鸡鸣如晦”,此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缩句,指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啼叫不已,比喻在黑暗的社会里不乏有识之士。“龙蛇大泽”,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龙蛇代表地支的辰己,杜预注:“言非常之地,各生非常之物。”诗中提到的“莽卓”,指汉时的王莽,董卓,皆为奸臣。所谓“三晋”,是指战国时的赵、魏、韩三国。“六朝”,是指三国的吴,西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历史上合称六朝,历经360余年。蔡一鸣在诗中表达了对蒋家王朝极大的愤慨,天下已经是蒋家了,陈党,大概是指陈果夫,然而江山依然征战不休。
2019.9.27.夜

古梁,原名邬浩良,2014年出版专集《武义历史钩沉》;2016年出版诗文集《你好,我的蓝天白云》;2018年,出版《古梁诗文集》。民间文史学者,现任中华明招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