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评:今音
诗作:陈佩君
音乐:理查德.克莱德曼《秋日私语》
推荐:世界诗会主席老男孩
制作:世界诗歌联合总会总编辑部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人,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中国知青作家杯”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十五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

窗外的时光
文/ 佩君
你的目光所及
我半寸流年
别捅破那层窗牖的纸片
让不明就里的夜露
慢慢腐烂
我的时光旋律
应该触摸到你的琴键
灯火依然
匿藏于回眸的瞬间
花开无眠
而迷途
却不知道如何复返

2.
倘若我是风
一定会乘隙而入
等
在时间之外
一场雨的飘落
成就了永恒
而倘若风也能补缝
推开冬日的寒冷
是否会捕获到季节
交替时的撞碰
倚窗读你
却读不出其中的权衡

今音诗评:
作者用定力和展望来作结构这首诗的底气。于是就把富有个性特征的东西表现了出来,比如,诗歌的“切口,”视角的转向,甚至还有深入拓展的方法等。把这三项写出来,将有益于其它作者在创作时起参考作用。
比如,诗歌的“切入”的设计,能够做到与众不同的是含义和心态的取舍。先看第一首第一行“你的目光所及/半寸流年,”像这样的想法,我们称它为新,由新来反映这首诗歌与其它诗歌的不同。确实,像这样的“切入,”恐怕为数不多。
也就是这种新想法已经高过了之前的自制力。在没有结构这两行之前,不是这样的选择。这时候,就会想法去变动它,变《窗外的时光》的不同表达方法。于是在第三行,把富有古诗韵的“牅”与现代的“窗”组合在一起,来传达和反映诗语的凝练及特色。
首先,在诗歌不应该就事论事方面,做出了一个拓展思维能力,展开想象翅膀的榜样。其次,力求在诗歌线索发展和拓展过程中的能力得到提高。于是,在第一首里的第三行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要把第二行“我半寸流年”的关系,和第四行“让不明就里的夜露”联系起来。又于是,也看出了在结构上,第三行所起的作用的是“一手托两家,”托第一、二行和第三、四行之间的平衡。这是第一首诗歌的第一个层次。
在这个层次里面诗歌线索发展是依靠意象之间的转换而来。这样谈,还只停留在诗歌的一般操作层面上,还没有涉及到生命意义的角度来认识。在这一个层面上的意象之间的跳跃,是从“目光、流年、窗牅、夜露、腐烂”等。由此引成一条线索,并且在发展着,同时也是体现诗歌主人公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在形式。
从中可以体会和触摸到全质感的意象,如目光、半寸、窗牅、纸片、夜露。其中还有故事线、节奏与表情等。又如,看得出、体会得到、感觉得到。诗歌第二个层次是从第六行至最后一行。这首诗通篇是十二行,从层次上看,是一个对等关系。这两个层次相比之下,第二个层次作为重点,而第一个层次作为铺垫。人称也主要以“我”为主。

于是,真正富有探索意义的是表现在第二个层次。在两个层次相连的过程中,创作完全依靠感觉,这时候,诗歌理论已经帮不上大忙了。只知道对诗歌的要求,只能做到简单、明了、有力。又如,简单在十二行间的控制;明了于“迷途”“复返”的关系;有力表现在“匿藏”之处。
在第二首里,诗歌的语言张力,既有意义但也能够引起不同凡响的,是在于诗歌的最后一句的最后两个字,“权衡。”这两个字也是第二首的“诗眼。”在这篇评论里涉及到技巧,比如“风。”同时也把它作为第二首的主要意象来对待。可以发现一个背景、一个目的和一个结局。其中,结局重要。
能否发现如果说不重要的话,那么,诗歌主角的目的,最好有所了解,比如目的和结局,只是被当作一条线划过去,诗歌就会显得平淡无奇。而在这首诗歌里面所表现出来的是扭曲,比如,“倚窗读你/却读不出的权衡。”表现出了这首诗歌在设计上的大起大落,于是,诗歌便显出了有意思,在于“读不出其中的权衡。”
风过无痕。《读你》这首歌比不上读“权衡。”诗歌能够把人之间的内心用这两个字来作含蓄处理的本身,它就是一种美,美在意境的深远,美在选词的精准,美在给读者留下的余韵等。这两个字是第二首诗歌的亮点。
然后反观过程,是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加以凸显,比如,“补缝、推开、捕获、撞碰、倚窗”等,从动作的连贯来看,最后“倚窗”应该是最富有柔性的,但是,恰恰就在这个地方,诗歌设计了一个与“倚窗”不相符合的结果。如果需要模仿的话,这个经验值得借鉴。


陈佩君,上海作协会员。自由撰稿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作,诗、散文、小说均在《文学报》《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劳动报》、《都江堰》等报刊发表。2003年文联出版社出版《行囊》诗集。2008年获上海五一文化散文金奖。2016年,由上海文滙出版社出版《魔都咖啡》。2017年底,完成长篇小说《无法刹车》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