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瑶山在变
罗里宁/文
初夏时节,我又去了一回叫桑,了解布努瑶(作登瑶族称布努瑶)金锣文化广场建设的情况。这个广场,是去年初春开始筹建的。筹建活动我也参加了。
叫桑位于田东县作登瑶族乡梅林村西面的山凹里。“叫桑”,从壮话话音,是高高的山坳的意思。它原本是个贫瘠的石山区。因为自然条件恶劣,这里的村民有部分已经陆陆续续搬迁到本村的一个土坡片去,那里有地,有水,不但可以种玉米,还可以种些水果、甘蔗之类的农作物,养点鸡养点鸭养点猪,条件要比叫桑好得多。另有一部分人,则在精准帮扶之下,迁入了统一的扶贫安置点,实现了精准脱贫。人搬出去以后,叫桑的山很快就开始郁郁葱葱、苍苍翠翠。村民为了纪念这个地方,就想在这个山凹的平地上建起一个布努瑶金锣文化广场,以后村里有关瑶族的文化活动,都可以到这里来开展。在有关部门和村两委的支持下,布努瑶金锣文化广场开始筹建了。

在这么个山凹里建一个金锣文化广场,说明布努瑶人民的生活,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在满足了自身的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开始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了。
从前,叫桑大部分石山,都是光秃秃的,只有极少数长着一点稀稀拉拉的草木,石漠化非常严重。因为瑶山的经济来源,传统上主要就是靠种玉米和养山羊。烧饭做菜的柴火,全靠山上的草木。山羊的啃食,人为的砍伐,把山都弄光了。

最近这些年,瑶山人民在政府的引导下,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把保护青山作为切入点,山羊以圈养为主,集中地放养为辅;做饭的柴火大部分改草木为煤气;经济产业也进行了调整,搞绿色开发,部分异地搬迁,部分外出打工。这些举措使瑶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在凹地四周,看到山边迎风摇曳的小香椿,它们有股特别的气味,说不准是香是臭。香椿的嫩芽可以吃,山里人都喜爱它,经常采摘它的嫩芽,切碎拌上辣椒、油盐当菜吃。香椿木用途比较广,是很好的一种木料。之前因为采伐,香椿已经消失了许久,现在它又长起来。同样长起来的,还有铁木。铁木的树干直直的,树枝在树干的上方抻出。铁木做砧板最坚硬,但它长得慢,经不起砍伐,慢慢的也就没了。看到它和香椿一样,又得到保护,实在令人欣慰。与香椿和铁木一起装点这大石山的,还有苦楝树、“砍头树”和其它叫不出名的各种草木。这些树木,只要没人去动它们,它们就会越长越茂盛。

据了解,建设金锣文化广场,是因为金锣文化起源于金锣舞。布努瑶传统上有“三金”文化:金锣舞、金瑶歌和金唢呐,金锣舞更是作登布努瑶所特有的。布努瑶金锣舞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相传瑶族始母“媒娓”(布努瑶语)有七子七女,她要把七个儿子放到凡间去开疆辟土,繁衍子孙。前面六个哥哥都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去了,只有最小的弟弟来到大石山,成为瑶族的先人,为布努瑶的繁衍生息作出了贡献。“媒娓”始母为了鼓励小儿子,就把自己珍藏的一面金锣送给他,以后每逢丰收和喜庆的日子,布努瑶的子民就会敲起金锣跳起舞,感恩自己的始母“媒娓”,祈盼更加美好的日子。这个习俗就一直延续至今,演变成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布努瑶金锣舞。它和金瑶歌、金唢呐,都是作登布努瑶优秀的传统文化,布努瑶人民非常珍惜它们并把它们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下来。

金锣舞这个美丽的传说,是布努瑶人民的精神动力,逢年过节布努瑶都要跳起金锣舞、唱起金瑶歌、吹起金唢呐来欢庆。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布努瑶金锣文化广场已经接近尾声,地面已经平整完毕,舞台也已经搭建起来,再铺上草坪就可以使用。可以想见,今后布努瑶文化活动在这里开展时的精彩,我仿佛已经看见布努瑶跳金锣舞、唱金瑶歌和吹金唢呐的身影。

居住在梅林村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方的那部分布努瑶搬迁出去了,但布努瑶的大部分,仍然居住在他们祖祖辈辈居住过的地方,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在梅林村,我看到一排排砖混结构的房子,这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新盖起来的;我还看到一些穿着时尚的身影,他们是在外地打工回来省亲的年轻人。这一排排新盖的房子和一个个时尚的年轻人,共同构成村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去年我们上山,是蹬着两条腿上去的,这次上山,水泥路已经铺到了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