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新友

生于这片土地,根植于这片土地,奉献于这片土地的人民,是对于基层干部的理解。在洛南高耀镇里龙村有这样一个人,他性格豪爽,勇于开拓,乐于助人,情系百姓;他凭借着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浓浓真情,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脱贫致富,使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里龙村步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车道。他就是洛南县高耀镇里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杨根林。
——采访手记

杨根林, 1975 年生,洛南县高耀镇里龙村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 2009 年 1 月至今任里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 2016 、 2017 连续两年被商洛市委、市政府评为商洛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2017 年被市委评为优秀村级党支部书记,被商洛市总工会评为创业技术标兵; 2018 年被陕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脱贫攻坚优秀村干部。 10 年中,他带领山沟里的农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基层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抓好党建:强基固本谋发展


作为支部书记,为加强支部与党员之间的联结,杨根林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让党员及时了解党支部的工作,有效参与党支部重大事项的决策,充分发挥党员的民主决策,规范党员常态化管理。 为每个党员建立台账,为流动党员建立微信群,及时推送党支部的活动照片,征求党员意见,加强支部与党员之间的联系。 对村子进行升级改造,对村委会房屋内外进行翻新,院落进行合理规划,院墙进行重整。 通过外引内联,将省林业集团、城市管理局和当地致富带头人等多方力量整合,创新建立“一园一社一公司”,加快脱贫步伐。 通过不断努力,2018 年 12 月被授予党建标准化创建五星级。 党支部副书记告诉我们: 他带领12 个村民小组 335 户 1169 人,在占地面积 16.8 平方公里地域中顽强拼搏。 由于该村集体经济薄弱,主导产业单一,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经过一番努力,2017 年村民人均纯收入 8928 元。 2018 年,在精准扶贫再次摸底排查时,仍还有缺乏劳力、长期患病、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 101 户 328 人未脱贫。 这使他铭记心间,并想方设法跑项目、找资金、求发展。


发展产业:脱贫攻坚挖穷根

里龙村是省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增加缓慢。自2000年以来,里龙村村民就开始种植香菇,但产量与规模一直上不去。随着近几年劳务输出增多,林木资源的匮乏,香菇产业的发展更是陷入了瓶颈,村民收入受到限制。为突破瓶颈,做大做强香菇产业,他带领村两委会班子及全体党员千方百计寻找突破口。跑项引资,争取财政资金100万,结合三变改革,在深入调查研究,多次召开党员会、群众会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成立了里龙惠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了早日建成香菇产业园,他牺牲休息时间,挨家挨户做工作,讲道理,搞动员。一年多时间,流转土地22.3亩,建成香菇大棚40个,生产香菇10万袋,引导贫困户入股分红,解决贫困劳动力20人就业,使每户贫困户年增加收入4000元。为里龙村2018年整体脱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杨根林告诉我们:一是包扶单位城市管理局,按照要求对帮扶户进行走访,建立走访档案,算好时间账、经济账,“一户一策”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径,制定年度目标、阶段计划和帮扶措施。对因病、因学、因灾致贫的重点贫困户,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结对帮扶。在广泛调研过程中,重点了解该村基本情况、产业发展现状、基础设施建设、农户致贫原因和期盼解决问题,为精准帮扶想法子、找路子、出点子。二是通过领办、创办洛南云山土蜂养殖合作社,带动贫困户83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预计年底总产值达160万元;洛南县惠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带动89户贫困户发展种植,每户年均收入5000元以上,年总产值达275万元;2018年陕西林业集团洛南中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落户里龙村,带动78户贫困户发展养殖,预计年总产值达160万元,解决了130名贫困户就业问题。实现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确保贫困户顺利脱贫。


杨根林带领村党支部一般人创新“一园一社一公司”,实施“集团公司+园区+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带动全村129户436人,辐射带动全镇1000余户发展养蜂。2018年前已脱贫113户,413人。建立中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8年完成投资800万元,务工分红50余万元,土地流转42.3万元,贫困户入股38万元,直接分红2.28万元,园区总收入187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里龙村惠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以主导产业食用菌生产、贫困户农副产品收购、加工包装、销售等为主要业务。2018年园区投资220万元,总营业额达312万元,村集体净收入达5万元以上,务工分红12万元,全村76户贫困户户均分红300元。


甜蜜事业:红红火火成“蜂王”


2016 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杨根林尽心谋划着里龙村脱贫致富的门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穿梭于花丛之中的蜜蜂时,他眼前一亮,为什么不靠养蜂来带领贫困户致富? 经过细心考察,他发现中蜂养殖是一项不占地、无污染、投资少、见效快的好项目。 找准目标说干就干,经过实际调研,杨根林最终决定实施集中养殖和贫困户分散养殖两种形式发展养蜂产业。 他垫资40 余万元购进 800 多箱中华蜂,购回了《养蜂技术》等科技图书,在工作之余刻苦钻研学习,并举办养蜂技术学习班,培训 600 多人次。 2016 年他带头成立了洛南县云山土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发展到 120 户,直接带动贫困户 68 户。 合作社蜂产品远销商州、渭南、西安、河南等地,生产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其他兄弟镇也前来参观学习取经。 现在全村土蜂养殖规模由原来的17 户 70 多箱发展到现在的 120 户 1100 多箱。 杨根林把“甜蜜事业”做得红红火火,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蜂王”。 在里龙村的辐射带动下,全镇已有283 户贫困户加入养蜂大军,总规模达到 2375 箱,经济价值达 165 万元,稳定了全镇贫困户脱贫增收渠道。


美丽乡村:魅力无穷绘画乡



里龙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出村道路难行、坑洼不平、群众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严重,作为共产党员、村干部的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几次向村党支部提出整治意见和建议。2017年春,在他的努力下,里龙村列为高耀镇整村推进村,为把创建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他聘请县建设局规划专家,并邀请群众一起参与,对村庄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对主要道路、村民住房、花草树木、医疗卫生、文化设施进行整体设计,绘制了高标准、高规格的村庄平面规划图。按照规划要求,硬化通村通组路6公里,院落300余处,沿307省道栽植了竹子、万寿菊、格桑花,对道路两旁进行美化;清除道路两旁垃圾,建设文化墙500多米;建成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达到了硬化、绿化、净化、美化的要求,安装路灯80多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目前,里龙村达到了县委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五通”的目标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保持街道整洁,2018年以来,他组织群众开展20多次大规模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活动,对堆积的垃圾、道路两旁的断壁残垣进行了全面清理。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村边闲散地大搞植树活动,形成了环村林带,达到了绿化标准。



造福乡梓:再铸辉煌志高远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杨根林没有忘记党对他的培养,在他的勤奋工作下里龙村成为洛南乃至商洛市首屈一指的发展典型,也有力地见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共和国同步发展的辉煌。但对于杨根林来说他并不满足现状,他仍然在探索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途径。他看到一天天富起来的群众,一是还存在就医难问题,他规划在原有的村卫生室基础上加盖了二层,并增设了医疗设备。二是群众进城到银行存钱取钱难,往返每人花费30元左右。他便找关系,托熟人购回了存取款机,安装在村委会办公室,方便群众存取款。这是全市唯一一个有存取款机的行政村。取款机可随时取10元、50元、100元。杨根林算了一笔账,每天村里有15人上城存取款,路费支出450元,在村办公室存取款,可直接节省450元。



杨根林任职以来,他对工作始终风风火火,对事业始终兢兢业业,对群众始终情深意长,对自己始终严格要求。他以执着的精神、奉献的情怀,为里龙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里龙村先后多次被高耀镇党委、政府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村”、“先进集体”。



风雨征程写辉煌,十年征程诉豪情。 自杨跟林任村干部至今,栉风沐雨一路走来,在岁月的长河里开创了辉煌。 一代大儒荀子曾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正是由于他在10 余载的不断积累,不断追求卓越,里龙村才有今日之成就。 在未来的路中,我们坚信这位永不向命运低头的优秀人物,将再创辉煌,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来源: 天南地北商洛人 家在商洛 商洛碎心石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