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果,从因到果,它有一个原则叫后果延迟,因跟果它不是同时的。因跟果同时的,现世报,有一种情况就是憎恨心。我打你一巴掌,你要马上还我一巴掌,这是因果同时。大部分因果,它不是同时,它是延迟。因为我们只生活在眼前的世界当中,所以我们认为当下就是所有,而没有长时间的比较大的时空观,更没有所谓的三世因果的观念。
所以大家学佛过程当中,一定要去充分地体验学习三世因果。因为因果它不只是在当下,它有延迟的。这种侥幸心理是我们学佛过程当中最大的问题。明知错的,还要去做一件错误的事情。昨天我们说的憎恨,憎恨不仅仅是个放大器,它还能把人颠倒过来。《盂兰盆经》叫救倒悬,怀有憎恨的人,头是倒着的,像蝙蝠一样倒着睡觉、倒着生活的。
这个倒是什么倒?我们在理智清醒之下,认为骂人是错的,打人是错的,杀人是错的,害人是错的。但是憎恨心生起来了以后,我们的脑子当中就好像开动了一列过山车,它一下子就把我们变成打人是对的,骂人是对的,杀人是痛快的,害人是对的。我们都生过憎恨心,你要把这个理解清楚,你就知道,错误的事情我们认为是对的,我们认为骂不过人、打不过人、杀不过人是错的。
如果第一种无明(21课有讲)叫,“我们认为对的,其实是错的”,还有第二种无明叫,“明知道错的,心理想,要么试试吧,或许不要紧”。有这样的经历吗?赌博就是这个心理,当你贪图美味,杀生的时候就是这个心理。吃算了,明天再说。侥幸心理是个什么前提?侥幸心理有两个因素,第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眼前的利益放大了自己所有的,让自己忘记了所有的恐惧。
第二,在这个前提之下,这个世界上,小学毕业的人都不是傻子,智商都没问题,人跟人之间绝对不是智商上的差异,人跟人之间它只是一个认知角度问题。天下的赌徒都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只不过是他们把聪明没有放在对的事情上面。放大了眼前的利益,认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没关系,我要眼前利益就好。
因为即便明知是错误的,他们觉得,要么试试吧,或许可以避免。眼前的利益让自己忘记了恐惧。这是一个。还有一个,从因果法则上来讲,为什么很多人不相信因果?我跟很多人讲因果,一开始学佛的时候,跟人讲因果,我讲过因果以后,他就说:臭和尚,你来报应我,你来报应我。我就要念:阿弥陀佛,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我们把原来的价值观突然一下颠倒过来,让自己失去了原来的理智,进入一种疯狂模式当中。这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需要去管理好自己情绪的地方。因为这个心很可怕,有时候正常,有时候不正常,关键你也不知道为什么
因果学说是佛教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事物的发展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佛法认为世出世间一切都不离因果法则。“因”即原因,“果”即结果,有原因,有结果,世出世间决不会有无因之果,也不会有无果之因,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不含有因果的道理。如你恶言伤人,人家就以恶言相报,你处处助人为乐,人家亦必然诚心相报,以前孟子说:“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都是因果律的生动反映。

人人都晓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这就是说明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因果的道理很复杂,一般人也承认因果,但只限于一世因果,不承认有三世因果,而三世因果恰恰是因果信仰的核心。因果报应,必须结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来观察、分析。偈曰: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我们人在六道轮回中,逃不了因果。如果要知前世的因果如何,今生你受的就是。
例如你今生富贵,是由你前生乐于布施。你今生贫穷,因为你在前生时,不肯布施的缘故。
你若想知道来世是怎样呢?那就要看你今生所行所作来决定,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佛教所讲的因果是三世论,不仅贯穿着我们的今生,也贯穿着无尽的过去和未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其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对于不具备宿命通的凡夫来说,既看不到过去,看不到来世,也看不清现在,所以才会心存侥幸。凡所作之因,迟早必然得果,只是时间问题。菩萨智慧明朗,为了怕得恶果,预先断除恶因。众生迷昧,不信因果。但不断除恶因,恶果终是难免的。
因果,从因到果的成熟,需要必要的缘,时间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缘,眼前所受的果与种的因是两重因果,所以人常常被迷惑,看不清真相。比如年轻时不注重保养,老了受苦,需要几十年才能看到。福报与之相似,有福报时肆意而为,造很多恶业,此时感觉很痛快,其实现在享受的是过去善法的果报,当下种下的却是苦因,等到善的果报享尽,苦的种子长成时,就只能被动接受苦果。这在佛法中被称为“三世怨”,是只积福而不懂修慧的结果。
所以,这不是显示因果的不公,恰恰是因为人看不清因果,才会有如此可叹可惜的循环。佛菩萨犹如在无限生命中的长者,他们亲证了因果,为看不到真相的众生揭示出来,并告诉我们一定要福慧双修,积累福报与心灵成长必须并重,人生才能可持续地进步。
任何一个果报,都是因缘和合才能感果。在造业时,动机、对象、所做事、结果等等都会影响这个业的轻重善恶,人平常内心的状态又能影响业感果的快慢。感果时需要外缘的润发,感苦果必以烦恼为助缘。因果缘起的道理非常微妙精深,“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是大原则,但不等于这么简单,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这个原则没错,但现实中真的去种瓜、种豆时,要想得到丰收,还取决于很多因素,需要很多方法、细节,以及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任何一个果都需要因缘和合才能呈现,若种下了苹果的种子,却期待得到梨的果实,那么任凭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若种了因,但没有努力去营造相应的缘,也不能感果;种下了正确之因,又勤奋努力,那么定得果报。
此外,因感果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不可急求果报。种一棵花,从种子到开花最少也要几个月;可是我们对于因果,却往往期望立竿见影。没有耐心的人,等不到花开;急求果报的人,难以信解真正的因果。

看果报,不能从单一事件的因素来看,要从多元观点来看;也不能以一生来看,而是要从前生、前生的前生,来生、来生的来生看。这样就不会觉得“现世不报”或“好人没好报”了。因为从因到果是需要时间的,所以造成了因与果的“时差”。内心清明的善因种下时,果报不能立即呈现;而当福乐果报成熟时,内心却往往在走下坡路,而此时种下的恶因,又要在更晚时候显现出苦果来。
企业或国家如此,个人的因果也是如此,只不过普通人看不到从因到果的时差,只从一时表面看来,就是善良的人诸多磨难,而作恶之人多享快乐。其实真正的因果恰恰相反,自己现在受用的,是以前所造善恶业的果报;而自己现在造作的,是未来的因。
如果人不懂得因果、没有长远的智慧,往往会被一时的福报迷惑,激发出内心的烦恼来,所以造成高低轮回。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在受福报时继续种善因,才能让福乐持续增上;对于正在承受苦果的人,更要加倍努力造善业。因果是最公平的,要正确认识因果的规律,不要被一时现象所迷。
对于学佛者而言,深信业果是非常重要的。无明烦恼为什么会使我们流转生死?造作恶业为什么会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规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为什么能成就佛果?同样取决于“如是因感如是果”的原理。唯有深信业果真实不虚,我们才能自觉地止恶行善,真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佛法讲因果绝非为了让我们“认命”,而是让我们可以正确的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只要好好照着因果的原则去行为,就能够主导自己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