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尾重原则
尾重就是幽默的核心(locus)着落在故事的尾部,而且煞尾要急速而简洁。
尾重一词源于句子的分类――尾重句。按着句子的结构不同,可把句子分为两类:松散句和尾重句。如果主要信息在句子前部就出现,然后补充背景原因等次要信息,这类句子就是松散句。反之,如果句子的前部是次要信息,是布置背景,而主要信息,直到句子的结尾才登场,这类句子就是尾重句。尾重句会使读者怀着期待的心情去发现结果,所以有制造悬念、使人豁然开朗的特殊功效。
幽默故事的构成极似尾重句,只是尾重的层次不再停留在句子上,而上升到了段落篇章上。幽默的开头部分交待背景,埋下伏线,然后反复渲染,抬高听众/读者的期待,到最后才迅速而简洁地揭示意料之外的结局――幽默的核心。
尾重是幽默极其重要的结构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基本得就如同空气阳光之于人,基本得令人怀疑有没有谈论它的必要――理所当然地要尾重嘛。然而,在幽默的创作与讲述中仍有不少人违反这一原则,有时结尾拖沓,有时画蛇添足,有时节外生枝,有时本未倒置,不能把握幽默的核心,也不能恰当其时地释放笑点,使得本来很好的幽默材料,由于表述结构的安排错误而精彩尽失,哪还有妙处可言?可以设想,倘若像松散句那样先讲出结果再解释其原因,先展示笑点再补充背景,这样就没有了悬念,如何能激起人们的急切期待?如何能给人以恍然大悟出人意料的惊喜?没有悬念,也就没有了幽默,无论这事件本身多么有趣。因此,在实际讲述中,我们几乎找不到违反尾重原则却又是绝妙幽默的例子。
1. 尾核心
喜剧、相声对比一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幽默的结构特点。首先,喜剧和相声的篇幅较长,而幽默篇幅则相对较短而紧凑。其次,喜剧和相声的笑点通常很多,而幽默的笑点通常只有一个。第三,喜剧和相声可以靠表情、滑稽动作等来制造气氛,而幽默主要依靠精致的结构布局和出人意料的结尾来达到效果。第四,喜剧和相声可以横生枝节然后再返回正题,而幽默由于短而精致,就不宜有与主题无关的枝节,哪怕是很小的。
与喜剧、相声不同,幽默由于具有简短的特性,笑点通常只有一个,着落于故事的结尾。倘若有几个笑点,其排列必定是小的在前,大的在后,给人的惊奇,一个更胜一个。否则,幽默效果将大打折扣。
逃不了多远
警察在一座新架设的雄伟的大桥上迎接第1000辆通过的汽车,代表市政当局赠送给司机1000美元和一枚纪念章。他顺便问道:“你拿了钱打算怎么使用?”
“首先,我要去领取一份驾驶执照。”司机回答。
他太太急忙解释说:“警官,我丈夫喝醉了总是胡说八道。”
他的耳聋的母亲补充道:“你看,我早就知道你偷汽车逃不了多远!”
警察顺便一问而引起的三个人的反应就是三个笑点。驾驶者的不假思索的回答,太太欲盖弥彰的解释以及耳聋母亲对当时情形的理解,依次暴露了他们的违章和犯罪: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和盗车逃跑。并列的三个笑点,一个重过一个。
New Yorker
A Texan, A Russian, and a New Yorker go into a restaurant in London.
"Excuse me, but if you wanted the steak you might not get one as there is a shortage due to the mad cow disease," says the waiter.
The Texan says, "What's a shortage?"
The Russian says, "What's a steak?"
The New Yorker says, "What's excuse me?"
各有所短
一个得克萨斯人、一个俄罗斯人和一个纽约人一同走入伦敦的一家饭馆。
“对不起,由于疯牛病,牛肉短缺,你们恐怕不能点牛排。”侍者说。
得克萨斯人问:“什么是短缺?”
俄罗斯人问:“什么是牛排?”
纽约人问:‘什么是对不起?”
《各有所短》这篇幽默也是三个笑点。根据尾重原则以及排列顺序,我们可以推出,创作者虽然也讥笑得克萨斯人的吹牛或自以为是,俄罗斯人的贫穷困顿,但这只是垫高而服务于第三个笑点:讥讽纽约人的缺乏礼貌,不知“对不起”为何物。
一篇幽默故事中,前面的铺垫渲染都是为笑点的出现作烘托,如同绿叶衬红花。笑点在篇幅上可能极短,但在重要性上却是故事的核心,最重要,最凝炼,最惹人注目,最令人回味,其他部分不能绿叶盖过红花,喧宾夺主。

2. 尾急刹
尾急刹也叫尾不拖,就是笑点既出,就戛然而止,干净利索。本该用煞尾的煞,但刹车的刹似乎更生动形象,恰好说明讲述者犹如驾驶员,控制着幽默走向,高潮既至,当如急刹车般停住,不拖泥带水,不画蛇添足。其实,任何故事都不是巨细无遗的流水帐,都是生活或想像的有意义截取,不能也不该无限制地续下去。幽默故事尤其如此,它不仅需要简洁,精练,匠心独运的设计和表述,还需要适可而止。掌握了这个绝妙停止点,就掌握了幽默烹制的火候,幽默不过是小菜一碟。当止不止,絮絮叨叨地解释,只会淡化笑点,扰乱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减弱幽默的力量。
A Polite Boy
Peter was ten years old. One day his friend Paul said to him, "I'm going to have a birthday party on Saturday, Peter. Can you come?"
Peter asked his mother, and she said, "Yes, you can go." She phoned Paul's mother to tell her.
Before Peter went to the party on Saturday afternoon, his mother said to him. "Now, Peter, don't forget to be polite. Don't ask for food. Wait until someone gives it to you."
"All right, Mom," Peter answered, and he went to Paul's house on his bicycle.
There were a lot of children at the party. They played together for an hour, and then Paul's mother gave them some food, but she forgot to give Peter any. He waited politely for a few minutes, and then he held his plate up in the air and said loudly, "Does anyone want a nice clean plate?"
When Paul’s mother saw it, she said, “Don’t you have any food, Peter? I’ll give you some.”
故事在笑点“谁要干干净净的盘子”讲出后,应当立马刹住,不滑行,不拖拉。而最后一段直白地说出“你没饭?”,实乃蛇足。
根据尾急刹原则,“……”,“?!”这一类的结尾其信息含量为零,是幽默故事啰嗦多余“尾巴”,都可以删去。试看几例:
父与子
父亲打开儿子的成绩单,不由得怒气冲冲地说:“象你这般年纪,华盛顿已经是名列全校第一的高才生了。你这个没有出息的家伙!”
儿子望着父亲,不慌不忙地答道:“象你这般年纪,华盛顿已经当上美国总统了。你这个……”
结伴
约翰是个胆小的人,一天在朋友家吃晚饭,到深夜才回家。他一个走在大街上,突然看见前面走过一个男人,他马上追了上去:“先生,我能和你结伴同行吗?”
“可以,”男人说道:“你过来的时候没有看到警察吗?”
“没有,一个也没有。”
“那很好,请你赶快把钱包放在我没拿枪的左手上。”
约翰:啊?!
像这样的结尾在一些幽默笑话集里可以说俯拾即是。其形式也多种多样,诸如:“啊!”,“!!!”,“……?!”,“××愕然”,“××哑然”,“哦!原来如此。”,“××无言以对。” 一般文章的写作都应“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而幽默故事的这一类结尾当属于“必无”的字句,因为它们并未给故事增添任何有实际意义的新信息,而只是延长了篇幅,拖沓了故事节奏。删除这类结尾,不会影响幽默表达,相反,干净利落的结尾,会突出幽默核心,从而增强幽默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