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革命故里,铭记红色历史
————不忘初心,党性锤炼教育
清风(蓝韵)
国庆70周年华诞在即,泗洪县梅花镇实验小学党总支,为了加强对党员教师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的教育,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谨记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党总支领导,带领全体党员走进大王庄,加强对党员党性锤炼教育。

走进党性教育基地,映入眼帘是两边挂满红色旗帜的露天大舞台,舞台上方悬挂着朱总司令和毛主席画像,我们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右侧不足三十米,有七面高大的烈士墙,上面镌刻着11000多名英烈姓名。

在抗战时期,在泗洪这片热土上,有无数名新四军战士,在此生活和战斗过,有的后来巳逐步锤炼成长为抗日领袖和优秀将领,如刘少奇、陈毅、彭雪枫、邓子恢、张爱萍、张震、刘瑞龙、韦国清等,这些英勇将士,都经历了从农隶到将军的烽火历练的成长过程。

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和四千余名牺牲的英烈,长眠于此,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建设新中国的悲壮历史,为我们泗洪人民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一行三十多位党员、干部,怀着无比崇敬心情,在烈士碑前,举行庄严仪式,肃敬瞻仰,工会吴主席代表支部敬献花环,支部黄书记带领大家,进行重温宣誓入党的誓词。
展馆分为几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当年实物还原再现和一些珍贵详实的史料图片展示。
我们紧随向导,倾听他一一解说:

一:全民统一抗日背景
自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开始疯狂实施灭我中华的计划,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时间占领我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在国难当头,大敌当前,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不畏强敌,殊死的欲和日本拼搏到底。
面对强敌和敌伪反动势力,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团结可以团结的力气,使共产党抗日力量不断壮大,最终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打开了抗日新局面。

二:大王庄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由来
解说员接着讲大王庄抗日革命史,1939年上半年,安徽省抗日战地动员委员会第八工作团和抗演六队一部相继来到半城、大王庄一带。他们在半城镇、大王庄积极发动群众,成立抗日团体,向各阶层人民宣讲团结抗日主张和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1939年7月,中共洪泽湖特区区委成立,经常派人到大王庄来,秘密开展建党活动,进行党组织的发展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大王庄先后发展了4名党员,并于11月在大王庄东头的柏树林里成立了半城第一个党支部,即大王庄党支部。
1942年12月到1945年10月,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率师部进驻大王庄,实行党、政、军合署办公。

三:引以为荣的新四军四师“三件宝“。
讲解员又把我们领进另一面展厅,向我们解说,什么是新四军"三件宝"?
我们仔细的倾听着,他接着说,骑兵团、《拂晓报》和拂晓剧团,是新四军四师的“三件宝“。四师师长彭雪枫将军,在领导抗日斗争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在东征前后,创建了拂晓剧团和《拂晓报》。在残酷的军事斗争中,彭雪枫将军,从根据地一马平川地理形状实际情况出发,组建了骑兵团,在以后对敌斗争中,特别淮北洪泽湖畔,"三件宝"以独特形式,灵活打击敌人,发动宣传教育,巩固淮北抗日根据地,起到重要作用,至今在江淮大地还流传"三件宝"动人故事……

四:指挥中心,归并移驻大王庄。
讲解员接着叙说:在1942年12月,我淮北军民取得33天反"扫荡"斗争的巨大胜利后,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淮北区党委和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从半城和张塘村移居陈圩镇大王庄,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淮北区党委重新改组,邓子恢为书记,同时取消淮北军政党委员会,全边区党政军民工作统一于区党委领导。由新四军第四师兼淮北军区,彭雪枫任淮北军区司令员,邓子恢兼政委,张震兼参谋长、吴芝圃兼政治部主任。
大王庄成为淮北抗日根据地首脑指挥中心,直至抗战胜利,大王庄仍被喻为"淮北革命圣地小延安"。
五:参观武器、弹药展示馆。
在解说员引领下,我们又走进了武器、弹药展示馆,在这里我们既看到新四军战士,曾使用过的匕首、刺刀、大刀、佩剑、盒子枪、手榴弹、小米加步枪,又看到从敌军手里缴获过来的轻机枪、重机枪、小钢炮、炮弹,以及被我们两名新四军击落的飞机残片,还有缴获日军的飞行战服,枪械锈迹斑斑、军刀锃光瓦亮,久久凝望着尘封岁月的武器,记忆,仿佛又勾回到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烽火年代……
我们又在向导带领下,陆续参观新四军作战指挥部,墙壁粘挂着发黄的军用地图,
两张对拼的木桌上,放着书籍、望远镜、尺子、铅笔、竹编外包的水壶、磄瓷茶缸、马灯等,在这里仿佛又看到几位优秀指战员,在一起运筹帷幄、分析敌情、研究战法,指挥千军万马,而彻夜不眠…………
我们又紧接着观瞻陈毅、彭雪枫、邓子恢、张震、张爱萍等当年住地,在彭雪枫居室,彭将军一段话:"抱必死之决心!击破任何敌人的进攻,保卫华中门户———淮北苏皖边。",令人震撼,体现老一辈革命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彭将军壮烈的牺牲,也验证了他革命的决心。
各位将领居室,土坏茅草房,屋内设施及生活用品极为简陋,可见当年这些优秀指战员,为了新中国胜利、舍生忘死,甘愿受苦………

我们又参观了拂晓报社、拂晓剧团的原址,里面放着一叠叠已经破旧发黄的拂晓报和满是油墨的印刷推板,剧组室内陈列着快板、锣鼓、琵琶、二胡、号子等乐具,可以想象当年新四军文艺兵,不论在前方和后方,都血脉喷张的宣传和发动群众积极抗日,为穿梭于枪林弹雨英勇战士,鼓舞士气。
我们又光顾了新四军侦察班、飞虎队的住址,新四军帮助当地农民农耕用具储藏室,以及当年关押韩德勤等住地,物品陈列摆放有序,再现还原当年情景。
最后来到当年新四军会议室,主席台上方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五位伟人图像,墙壁贴满了抗日标语。
此时,支部又安排党员和积子,发表观后感言。
观瞻结束,我们每位共产党员都受到深刻教育,因为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继续学习新四军英勇善战精神,继续发扬他们艰苦朴素优良传统,我们铭记历史,不忘教育初心,立足于本质工作,加强政治学习和党性教育,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把学习先烈甘愿牺牲和勇于付出的伟大精神,化作履行职责的动力,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群众中要处处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折不扣的完成党交给我们每项任务。
这就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