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爱的人】
—— 一位从朝鲜战场归来的自愿军战士
文/尹文举
瓦岔自车门向北,由东西两道山脉夹杂形成一道狭谷,称之谓小瓦岔,岔的中心有一个村庄称谓中川。解放初期,小瓦岔被行政划分为定西县卧龙乡小瓦岔村(即今安定区新集乡田坪村局部),中川是田坪村其中的一个社,本社陈姓居多。1931年5月,一个让陈姓人值得骄傲的,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的战士——陈怀彪,就在这里出生。他也是我们地方乡亲们唯一去过朝鲜战场的光荣和骄傲。
他在1949年入伍, 曾任副班长、班长、坦克车长等职务,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区授予“二级优等射手”。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陈怀彪同志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的召唤,随130多万自愿军战士,勇跃参加了驰名中外的抗美援朝战争,在中朝友谊及共和国光辉的史册上有他不可或缺的光彩。
老人十多年前已经去世,据不确切的消息透露,退伍后因为部队的一个什么手续的丢失,而导致了一段时间归国退伍军人政策享受上的缺席。老人给我的印象也是比较深刻的,因为中川和车门也算是邻居村庄,我小时候上学都是从他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经过,时不时碰到他时,身穿一套从部队退伍时带回的黄军装,下身独特的军式黄马裤格外鲜眼,背上挎个小背篓,手里拿个拾粪叉,时常踱步在庄前村后的路上。
老人待人很热情,能讲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记得学校组织过几次课外宣传演讲会,他被应邀参加了演讲。当老人讲到一些震惊人心的故事情节时,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模仿且带着表情,做起一些动作来。
朝鲜战争是残酷的,他是一名炮兵,在一次战斗中为了坚守阵地,他和战友们三天三夜没有合眼,葡俯在阵地上,炮弹揭起地面的一层汤土,他们几乎是半身被埋,土和炮灰糊住了他们的眼睛,耳朵被大炮震的听不见声音,以致后来他的听力一直没有恢复。
老人光荣的战斗故事,由于时间的久远大多都忘却了。想着仅自己的拙笔写成一些文字,但由于水平及材料所限,老人子女家属均已工作在外,不能取得联系。最近通过微信在一位学者的写作材料中获取了一些资料作为参考,并就他生前的一些证书、纪念章等资料搜集写了这段贴子。
抗美援朝是一场震惊世界的伟大具有历史意义的战争,是依靠他们这些自愿军战士,坚强勇敢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顽强拼搏精神和流血牺牲取得的伟大胜利。这场战争的胜利使我们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人民从此扬眉吐气,挺直了腰杆,也正是这场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抡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外国列强再也不敢欺负中国,历史上一贯霸权世界的美国人承认:“这是我们在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对象,在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共和国70华诞即将来临,我们将怀着感恩之心表达对他们的怀念之情,使他们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民族气节铭记不忘,永世流芳,因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附:文中图片部分来自“国昌评论”)

作者简介

尹文举,网名:伊若轩阳,定西安定人,1961年生人,农民,曾当过村文书,一度遇贬忍辱,“闭门读闲书,不闻窗外事”,由此热衷于文学爱好,喜欢业余写作,曾在“感恩母校征文”发表《母校如歌》获二等奖。作品亦散见于《陇中文苑》《黄河文风苑》《世界作家文集》《读者美刊》《西部书坛》和《诗艺花园》《陇上风情》及网络文学平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