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间师生的今与昔(桑落墅完小76届初中二班师生聚会剪影)
文/童心-tongxin(綦雅男)
速写——《街东头》
当时,校舍借原来的一所庙宇遗址所建,非常简陋。教学条件也比较艰苦。从一件小事上说明:教师上课要讲课,课间喝点水润润嗓子算不得奢望,但这点,学校也不能满足。因而教师太渴了只能借助这样的设备烧点开水喝。
回忆图——燎壶
一天,天很晚了,徐老师渴极了,起来用三块砖支起壶来,用拾来的柴草烧了一壶水,正想独自喝。这时住校的三四个教师都凑来了。徐老师感慨地说:咱学校有一怪事:一天不浇水,没有一个渴的,半夜里烧一壶水,保证都会凑来喝。蹭水喝的教师们听了都哈哈大笑…… 喝水不方便,吃饭还算方便的,大队上派了一个近六十的老人为我们做饭。这人家境较困难,但脾气好、人缘好,大队让他干这份差使,也算是对他的照顾。
回忆简图——《五哥》
五哥当时近六十岁,瘦瘦高高的,十冬腊月总穿一件薄棉袄,冻得在学校里耸着肩穿行。他日子不富裕,原因是既爱喝酒,又爱抽烟.烟卷,即便最便宜的也买不起,但可在自留地里种些老烟叶。酒当时社员普遍没钱买,都用地瓜干换.三斤半瓜干换一斤酒.当家里的地瓜干快供不上全家吃饭时,五嫂便不允许五哥再喝酒了.但是五哥家也没有一分多余的钱可买布添置一件厚点的棉袄了……从这一小事上可看出,当时农村社员们的日子是多么贫困。因此,我所教的孩子们,大都营养不良,一个个都干干瘦瘦的。以至于,四十年后,他们见了我问:“老师,还认得我吗?”……我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认不出旧模样。
当初的师生合影照
四十年后,他们成了这样
恢复高考第二年,,我考上学去读书.与学生们分别了,没想到从此与教员这个职业也永别了.毕业后***教员“风光”得多的“干部”职业。一晃从政三十多年.回忆起来,在基层无非是干了些催缴公粮、征收提留、计划生育、殡葬改革等基层干部常干的事。我的同行们概括为三句话:收提留、敛粮食儿,计划生育撵娘们儿。转行三十多年自己的本职工作,与自己的本性格格不入。真正体会到: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的后果严重性。当然,当初大中专毕业生只能服从国家分配,没有自己选择职业的自由。还好,赶在大规模拆迁工作开始之前,我退休了。暗访了能说真话的亲戚朋友,我们这些乡镇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怎样?回答令人万分沮丧。“穿着黄大衣,拿着对讲机,开口就是妈了个*”。虽然评价有些过分,但至少,他们对我们并无好感。因为这样,我从此打消了回原来工作过的乡村,去看看那里的乡亲的打算。自己已经到了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地步。
李黄头(当年我下乡的地方)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四十年前的学生将我拉进了他们的同学群。进群后,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诸如此类的问候一条接一条:——@**谢谢老师还能记得我,我非常想念您,有空我一定要去您,您在惠民吗,……——@**把老师的微信头像放大了看了好几遍,感到很亲切。谢谢您,我的初中老师。……——@**你是我最佩服的老师之一,对你印象特别深刻,虽然当时我不会做题,学习不好,但是我学到了你的好多数学思想和方法,跟着你学到了好多东西:你对几何题的分析方法,头头是道,深入浅出;代数题的归纳,数学模型的总结;你对学生学习严格要求背后的亲切关怀,我都铭记在心,对于我以后的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感谢您,老师……学生们纷纷要电话,问住址,要抽时间来看望我……看着看着,我眼睛里竟湿润模糊起来。在学生们的心里,我居然还有些价值。我的一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眼前又现出了那抹不去的场景
回忆速写——《桑落墅完小旧貌》
在这里,当初条件虽然艰苦,非但没有拿多少钱干多少活的想法,而是想方设法,起早晚睡,让学生能学会我教的知识;一丝不苟,批改好每一份作业。几何教学中,课本上只讲演绎法,为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我自作主张加了归纳法;抽象的概念难理解,我就自制教具、模型,力求形象化;课上课下,有问必答。自习课,只要别的老师不在教室,我必去回答学生的提问,口干舌燥也乐此不疲……可喜的是,我的付出,得到学生们的回报。他们都给我足了面子,我为他们而尽力教,他们为我而玩命学,即便最捣蛋的孩子,在我上课时,也暂时遵守秩序。每次统考,我所教的两个班的数学都是全公社第一。学生们为我争足了名誉,我感激他们!他们的回报给了我宝贵的存在感,也使我的一生中有了价值,尽管这价值少得可怜。
桑落墅的厦子门
春节过后,为能实现师生分别四十年后相见的愿望,群主和班长临时动议,提出部分同学与老师在桑落墅聚一聚的倡议。接到邀请,我欣喜万分。学生和当时与我在一起的同事,为我考虑周到,怕我在酒席上难却学生、老师们的敬酒盛情,喝了酒来回不便,执意要安排车接车送,更令我感动不已……
酒喝干,再斟满——师生同乐

因事来不了的在天南地北发来照片视频并向聚会的同学祝贺问候!
学生和其他老师风韵犹存,我白发稀疏,颓乎其中,感到自己确实老了.不过可喜的是,我还能反衬出学生们的风采.有首据说是歌唱老师的歌:《好大一棵树》。两年多的执教生涯实在也成不了一棵树,甚至也算不上一个枝,但至少能算得几片叶。未能有为学生遮风避雨的能力,还有绿叶衬红花的功能。
盛情难却,有些不胜酒力。想起《醉翁亭记》。虽无醉翁的境界与才思,感受却与醉翁一样游离于酒宴之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看到学生们家家生活安康,家庭和睦而倍感欣慰。象当初的几何证明题一样。他们根据当初的“已知”条件,经过四十年的各自不同的方法和经历,演绎了不同的“证明”过程,殊途同归,推导出了自己的人生“即设结论”。他们都已儿孙满堂,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自己历史使命,进而也步入幸福安康的晚年。
2019.9.26发都市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