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
蔡一鸣的诗路历程(二十五)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革命志士遭到了屠杀。此时蔡一鸣也被广州的党政训练所开除,于时他只好只身返回西北军,一路奔波。其中他写的两首诗,正是反映了他那个时候的心境。
他在《旅夜不寐》诗中写道:“悠悠清夜难成寐,坐起披衣对月明。”他一路往西北走,想到的是“随身书剑将何用,到眼山川最有情。”他也想到“且把牢愁收拾起,明朝况复是长征。”在《夜宿郑州》诗中,他述说了一路的辛劳:“半月苦行役,山程兼水程。遑计道途远,尚喜宦囊轻。昨从汉皋过,迎送感友生。今夜旅店宿,何以遣客情。佐餐有河鲤,不饮负诗名。粤讴且未娴,岂复聆郑声。酣然惟一睡,明发上洛京。”诗中写了诗人从故乡温州出发到郑州,已有半月的行程,山水兼程,还好行装轻,到了郑州,好好吃一顿有名的黄河鲤鱼,饮一杯酒,虽然广东话还没熟悉,却又听到了河南话,还是睡上一觉,明日赶到洛阳为好。诗中所提“汉皋”,即今汉口。诗中所谓的“宦囊”,原意是指:因做官得到的财物,这里指行旅物品。“河鲤”,指黄河鲤鱼。粤讴,指广东话。
终于到了洛阳,向冯玉祥报告后,非但没有责怪,而且对蔡一鸣进行了慰勉,并分派军中工作。在洛阳蔡一鸣写了《洛阳怀古》一诗,诗中对洛阳的名胜感慨万端:“崤坂西临伊水东,洛京形胜接关中。几人扪蝨笑谈健,一战昆阳甲胄雄。金谷楼台余蔓草,建安人物渺遗风。低徊兴叹都陈迹,何处铜驼吊故宫。”诗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而且用的恰如其分。所谓“崤坂”,是指崤山的坂道,崤山在河南的西部,晋潘岳有《西征赋》,中有“登崤坂之威夷,仰察岭之嵯峨”句。所谓“伊水”,即伊河,是黄河南岸的支流洛河支流之一。“关中”,是指:渭河一带的盆地,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和炎帝的发源地。“一战昆阳”,是指:昆阳之战,讲的是汉代王莽新朝,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甲胄”,即铠甲、头盔。“建安人物”应该是指“建安七子”。所谓“铜驼”,是借指京城,宫廷,本指洛阳之物。初,汉皇铸造铜驼一对,置洛阳城中,故铜驼佇立之处,便称为铜驼街,后指洛阳城中最繁华的街道。铜驼,同时也喻朝代的兴亡。洛阳,是中国8大古都之一,有5000年文明史,4000年的城市史,1500年的建都史。
2019.9.25.夜

古梁,原名邬浩良,2014年出版专集《武义历史钩沉》;2016年出版诗文集《你好,我的蓝天白云》;2018年,出版《古梁诗文集》。民间文史学者,现任中华明招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